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环境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承载的责任日益加重,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的隐患增多,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多变。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高校环境的特点,探寻在高校环境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并简单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加强大学生进行安全保护,优化高校育人环境。
[关键词] 高校环境 大学生 安全隐患
高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所赖以生存的“象牙塔”,学校的治安状况、教育模式、管理机制、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周边环境等都与大学生的安全状况有着密切联系。我们对高校环境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保护,营造安全和谐的高校环境,是优化高校育人环境,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环境中的安全隐患探析
我们这里所说的高校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高校的外部环境,即以高校为主体同周边环境构成的环境体系;另一方面是指高校的内部环境,即以高校内部各因素构成的环境体系;另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因特网上“虚拟环境”的出现,也值得我们重视。
1.高校周边环境分析
高校周边环境是高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影响的性质是复杂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高校周边环境对高校及其其中的大学生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和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1)经济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虽然高校大多处于大中城市,但是其所处的社区经济发展状况也各个不相同。
(2)政治因素的影响
不同社区的政治状况也是有差别的。这主要表现在党的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状况、社会风气的好坏等。社区中党的领导比较坚强,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社会风气正,就会对处于其中的高校及其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社区文化的影响
社区内人员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生活方式是否文明、文化市场是否健康等,对其中的高校和大学生也有很大影响。
2.高校校园环境分析
高校的内部环境,是指以校园精神文化为核心、校内各方面因素共同构成的环境体系。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频繁、最深入、最广泛,因此我们对其将给予着重分析。然而,高校校园内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日益突出。
(1)校园消防安全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学校发展规模扩大,学生公寓增多,学生聚居密度高, 校园消防安全尤其是学生公寓、食堂、超市等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尤为重要。
(2)校园交通安全问题
1、交通设施不全、交通秩序混乱。
2、学校附近有的车辆没有安全保证,存在着“黑出租”揽客营运,这些车辆多数状况不良,驾驶人员身份不明,交通规范意识欠缺,强拉旅客,极易发生违章行驶和抢劫犯罪等案件。
3、交通管理无序,摆摊占道严重。校园外随意摆摊设点,占据了人行道和路面,堵塞交通,严重危及外出师生们的生命安全。
(3)校园治安问题
校园治安问题可区分为校园内自身引发和校园外部力量进入导致两种类型。就校园内而言,高校大学生是来自于不同地区并带有不同生活习惯与成长个性的青年,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与差异,若相互之间不能及时调和,就可能引起冲突直至升级为暴力。
(4)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后,经历了高中阶段的紧张学习和迎考,有的身心健康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接着面临着学习的、社会的、家庭的乃至今后就业预期的种种压力。
(5)因学校自身管理因素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自我意识都比较强,依据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比较强。同时他们也有不够成熟,理解和处理问题有时会比较片面或偏激的一面。学校在实施管理和服务的诸多方面都可能产生或引发安全问题。
3.“虚拟环境”的出现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已经成为网络社会发展的前沿,这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以其特有的魅力冲击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大学生作为接受信息最快的群体,他们的网络生活也就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下面我们就从当前大学生面对的网络环境和大学生网络交际方式的讨论入手,探讨大学生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对策。
(1)阻碍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个性的发展除与生理活动、神经系统活动有关外,往往与外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2)使大学生更加孤独
一些大学生因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厌恶社会上那种虚情假意的人情来往,却偏青睐于网上交往这种隐匿性别和身份的交往形式,经常上网向网友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使心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松,从网友那里得到了一定的心理支持,可下网后他们发现自己依然是四壁空空的孤独,本希望在网络聊天中排解孤独,却不想反而加深了现实中的孤独。
(3)使部分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和道德沦丧
网络交际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沟通的,由于网络的虚拟化,大学生上网有时不以自己的真实身份、真实情况上网,所以更无法知道交谈双方信息的准确性与否,更有很多人有意在网上美化和虚构自身形象,其中有的是为了达到谋利目的而有意欺骗对方。
(4)网络成瘾,网络交际成瘾
在大学生中间,绝大部分还是能区别网上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能合理控制聊天时间。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长时间沉溺于网上聊天,利用各种聊天软件以及在网站开设的聊天室里狂耗时间,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大学时光,而且造成网络交际成瘾。
(5)滋长了大学生的叛逆性格
网络交际虽然带给我们纯粹精神上的感受和交流,但同时也带来对现实社会的冷淡与人际情感的疏远。许多大学生以语言字符代替真实世界,以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整个社会,一方面他们在传统文化与道德的教育熏陶下成长;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或其他传播媒介也受到了外来文化与道德的影响,这种文化道德冲突,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一种叛逆心理。
二.安全隐患的防范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校园及其周边环境日益复杂,如何抵制高校内部及其周边环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和净化高校环境,有效预防案件、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已成为一个必须加以重点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关键是要增强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和选择能力,增强其"免疫力",必要的行政手段也不可或缺,应寻求各方面的合力共同抑制高校内部及其环境的恶化.
1.社会方面
一方面,当地的城建、交通、工商等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对校园周边的流动摊贩进行清理整顿。另一方面,公安部门要预防针对大学生为对象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对发生在校园及周边的侵害师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的刑事和治安案件,实行专案专人负责制;在必要的地段设立交通治安岗亭,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巡逻,强化治安管理。
2.学校方面
高校要开展以树立优良学风、校风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引导校园文化氛围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并建立并健全大学生保障体系,包括经济困难大学生保障体系以及未就业大学生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3.学生自身方面
一要增强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要加强与人交往沟通,提高人际交往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三要学会在各种社会事件活动中更好的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参 考 文 献
[1]王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3]昊超.大学生安全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周必宁.新形势下如何重新构建大学生校园安全[J].文教资料,2008(9)168-169
[5]许武育.校园安全的几点思考与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66-67.■
[关键词] 高校环境 大学生 安全隐患
高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所赖以生存的“象牙塔”,学校的治安状况、教育模式、管理机制、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周边环境等都与大学生的安全状况有着密切联系。我们对高校环境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保护,营造安全和谐的高校环境,是优化高校育人环境,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环境中的安全隐患探析
我们这里所说的高校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高校的外部环境,即以高校为主体同周边环境构成的环境体系;另一方面是指高校的内部环境,即以高校内部各因素构成的环境体系;另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因特网上“虚拟环境”的出现,也值得我们重视。
1.高校周边环境分析
高校周边环境是高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影响的性质是复杂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高校周边环境对高校及其其中的大学生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和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1)经济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虽然高校大多处于大中城市,但是其所处的社区经济发展状况也各个不相同。
(2)政治因素的影响
不同社区的政治状况也是有差别的。这主要表现在党的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状况、社会风气的好坏等。社区中党的领导比较坚强,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社会风气正,就会对处于其中的高校及其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社区文化的影响
社区内人员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生活方式是否文明、文化市场是否健康等,对其中的高校和大学生也有很大影响。
2.高校校园环境分析
高校的内部环境,是指以校园精神文化为核心、校内各方面因素共同构成的环境体系。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频繁、最深入、最广泛,因此我们对其将给予着重分析。然而,高校校园内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日益突出。
(1)校园消防安全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学校发展规模扩大,学生公寓增多,学生聚居密度高, 校园消防安全尤其是学生公寓、食堂、超市等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尤为重要。
(2)校园交通安全问题
1、交通设施不全、交通秩序混乱。
2、学校附近有的车辆没有安全保证,存在着“黑出租”揽客营运,这些车辆多数状况不良,驾驶人员身份不明,交通规范意识欠缺,强拉旅客,极易发生违章行驶和抢劫犯罪等案件。
3、交通管理无序,摆摊占道严重。校园外随意摆摊设点,占据了人行道和路面,堵塞交通,严重危及外出师生们的生命安全。
(3)校园治安问题
校园治安问题可区分为校园内自身引发和校园外部力量进入导致两种类型。就校园内而言,高校大学生是来自于不同地区并带有不同生活习惯与成长个性的青年,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与差异,若相互之间不能及时调和,就可能引起冲突直至升级为暴力。
(4)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后,经历了高中阶段的紧张学习和迎考,有的身心健康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接着面临着学习的、社会的、家庭的乃至今后就业预期的种种压力。
(5)因学校自身管理因素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自我意识都比较强,依据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比较强。同时他们也有不够成熟,理解和处理问题有时会比较片面或偏激的一面。学校在实施管理和服务的诸多方面都可能产生或引发安全问题。
3.“虚拟环境”的出现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已经成为网络社会发展的前沿,这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以其特有的魅力冲击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大学生作为接受信息最快的群体,他们的网络生活也就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下面我们就从当前大学生面对的网络环境和大学生网络交际方式的讨论入手,探讨大学生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对策。
(1)阻碍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个性的发展除与生理活动、神经系统活动有关外,往往与外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2)使大学生更加孤独
一些大学生因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厌恶社会上那种虚情假意的人情来往,却偏青睐于网上交往这种隐匿性别和身份的交往形式,经常上网向网友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使心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松,从网友那里得到了一定的心理支持,可下网后他们发现自己依然是四壁空空的孤独,本希望在网络聊天中排解孤独,却不想反而加深了现实中的孤独。
(3)使部分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和道德沦丧
网络交际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沟通的,由于网络的虚拟化,大学生上网有时不以自己的真实身份、真实情况上网,所以更无法知道交谈双方信息的准确性与否,更有很多人有意在网上美化和虚构自身形象,其中有的是为了达到谋利目的而有意欺骗对方。
(4)网络成瘾,网络交际成瘾
在大学生中间,绝大部分还是能区别网上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能合理控制聊天时间。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长时间沉溺于网上聊天,利用各种聊天软件以及在网站开设的聊天室里狂耗时间,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大学时光,而且造成网络交际成瘾。
(5)滋长了大学生的叛逆性格
网络交际虽然带给我们纯粹精神上的感受和交流,但同时也带来对现实社会的冷淡与人际情感的疏远。许多大学生以语言字符代替真实世界,以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整个社会,一方面他们在传统文化与道德的教育熏陶下成长;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或其他传播媒介也受到了外来文化与道德的影响,这种文化道德冲突,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一种叛逆心理。
二.安全隐患的防范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校园及其周边环境日益复杂,如何抵制高校内部及其周边环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和净化高校环境,有效预防案件、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已成为一个必须加以重点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关键是要增强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和选择能力,增强其"免疫力",必要的行政手段也不可或缺,应寻求各方面的合力共同抑制高校内部及其环境的恶化.
1.社会方面
一方面,当地的城建、交通、工商等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对校园周边的流动摊贩进行清理整顿。另一方面,公安部门要预防针对大学生为对象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对发生在校园及周边的侵害师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的刑事和治安案件,实行专案专人负责制;在必要的地段设立交通治安岗亭,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巡逻,强化治安管理。
2.学校方面
高校要开展以树立优良学风、校风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引导校园文化氛围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并建立并健全大学生保障体系,包括经济困难大学生保障体系以及未就业大学生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3.学生自身方面
一要增强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要加强与人交往沟通,提高人际交往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三要学会在各种社会事件活动中更好的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参 考 文 献
[1]王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3]昊超.大学生安全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周必宁.新形势下如何重新构建大学生校园安全[J].文教资料,2008(9)168-169
[5]许武育.校园安全的几点思考与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