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1-000-01
摘 要 体育差生分类的依据不同,分类的种类也不同。根据体育差生的形成原因,将体育差生分为:生理型体育差生和心理型体育差生。其中心理型体育差生又可以分为智力型差生和非智力型差生两类。同时探讨了各类体育差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课堂心理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旨在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提供参考,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养成积极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关键词 体育差生 课堂表现 教学策略
“体育差生”这个词在我们体育教学中一直沿用,什么样的学生称为“体育差生”?一直没有统一的规定。对于那些技能水平相对较低,体能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老师往往表现出反感的情绪,通常称他们为“体育差生”;这些被冠以“体育差生”的学生会因此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会厌恶体育、产生逆反心理,这对体育教学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一、体育差生的概念与界定
差生与体育差生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有共性、也有个性。体育独特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复杂性。根据公认的差生概念界定的五个维度可以把体育差生界定为:在体育学习中,智力正常并且无感官障碍,身体发育正常,但由于心理行为、环境、教育等原因致使其在正常教育下学习综合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要求,需要采取针对性教育、教学的学生。
二、体育差生的分类
分类的依据不同,分类的种类也不同。根据体育差生的形成原因,将体育差生分为两类:生理型体育差生和心理型体育差生。其中心理型体育差生又可以分为智力型差生和非智力型差生两类。
(一)生理型体育差生,也叫身体素质型差生。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平衡等。受素质影响的差生称为素质型差生。这种类型的差生主要是因为缺乏体育锻炼,体育基础差,即表现出素质内容中的各项能力低。同时这类学生多有自卑心理,练习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造成整个体育综合成绩都差。
(二)智力型体育差生。智力在体育中主要表现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等方面。在同样条件下,体育差生受智力影响,在掌握技术方面理解力差、动作不全面、不协调、不准确、容易忘记、动作重复次数多。
(三)非智力型体育差生。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求知欲、信念、意志坚持性、好胜心、性格等是促进人的学习、工作积极性的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差生多是某一两个项目差而影响到总体水平,这种偏项目现象在体育教学中较普遍存在。
三、体育差生的课堂心理表现
差生在体育课中的表现反映在其性格特征和行为特征两个方面。
(一)性格特征。在性格特征上表现为情绪低落、积极性不高,缺乏兴趣和热情;练习中畏缩不前,缺乏勇敢和自信;过度紧张,缺乏沉着和镇静;寡言少语,独来独往,缺乏群体意识和配合;怕苦、怕累,临阵逃脱,缺乏顽强的毅力等。
(二)行为特征。在具体的行为特征上表现在脸部表情,包括眼、眉、嘴、脸色的各种变化上。表现在言语上,如说话时速度的快慢、音域的起伏等。表现在身体姿态上,恐惧时手足无措、紧张时坐立不安,悔恨时顿足捶胸等。
四、体育差生的教学策略
体育差生往往自信心不足,不愿与他人交流,总觉得技不如人,低人一等。要转变他们不良的体育学习情感,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有针对性地教学策略。
(一)触击学生的情绪和意志。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对人的个性和事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体育差生”因协调性方面差的原因,完成不了动作,在失败和挫折中往往产生急躁心理,学习情绪和积极性会明显下降。老师在这个阶段,绝不能操之过急,而要尽量地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以鼓励,从而激发“体育差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分析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差异和特点进行教学。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3.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高学习效果。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和课外活动,坚持“差生”优先。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必须对“差生”优先安排辅导。“差生”完成技术动作往往达不到要求,这时教师不能横加指责,而要耐心、细致地加以讲解辅导。当他们有一点进步时,就要给予表扬、鼓励,才能帮助“差生”树立信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课外活动时,老师要对“差生”在锻炼时间、锻炼内容、教师辅导等方面优先安排,使“差生”经过努力练习,练有所获,不断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成绩。
(四)对体育认识的思想观念方面,部分体育差生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有些孩子从小就怕苦、怕累,缺乏抗挫折能力,有些父母懒于运动,导致子女也不爱运动,为此教师应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带领孩子一起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带动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起到课余监督指导的作用。饮食方面,提醒家长对孩子的饮食做到合理搭配,均衡营养,预防出现体型肥胖或瘦小、薄弱。
五、结语
总而言之,做好体育差生的教育是一种耐心、细致、艰苦的工作。对体育差生教学策略的实质在于体育教师引导和帮助体育差生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真实的体育学习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探索,逐步培养体育学习的能力,培养主动、自我调控的学习风格,真正掌握学习策略,提高体育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季浏,殷恒蝉,颜军.体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高会军,蒙万宁.高校体育教学中差生体育心理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2).
[3] 洪玫.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4] 刘春明.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调控[J].科技资讯.2006(17):1691.
摘 要 体育差生分类的依据不同,分类的种类也不同。根据体育差生的形成原因,将体育差生分为:生理型体育差生和心理型体育差生。其中心理型体育差生又可以分为智力型差生和非智力型差生两类。同时探讨了各类体育差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课堂心理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旨在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提供参考,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养成积极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关键词 体育差生 课堂表现 教学策略
“体育差生”这个词在我们体育教学中一直沿用,什么样的学生称为“体育差生”?一直没有统一的规定。对于那些技能水平相对较低,体能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老师往往表现出反感的情绪,通常称他们为“体育差生”;这些被冠以“体育差生”的学生会因此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会厌恶体育、产生逆反心理,这对体育教学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一、体育差生的概念与界定
差生与体育差生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有共性、也有个性。体育独特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复杂性。根据公认的差生概念界定的五个维度可以把体育差生界定为:在体育学习中,智力正常并且无感官障碍,身体发育正常,但由于心理行为、环境、教育等原因致使其在正常教育下学习综合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要求,需要采取针对性教育、教学的学生。
二、体育差生的分类
分类的依据不同,分类的种类也不同。根据体育差生的形成原因,将体育差生分为两类:生理型体育差生和心理型体育差生。其中心理型体育差生又可以分为智力型差生和非智力型差生两类。
(一)生理型体育差生,也叫身体素质型差生。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平衡等。受素质影响的差生称为素质型差生。这种类型的差生主要是因为缺乏体育锻炼,体育基础差,即表现出素质内容中的各项能力低。同时这类学生多有自卑心理,练习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造成整个体育综合成绩都差。
(二)智力型体育差生。智力在体育中主要表现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等方面。在同样条件下,体育差生受智力影响,在掌握技术方面理解力差、动作不全面、不协调、不准确、容易忘记、动作重复次数多。
(三)非智力型体育差生。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求知欲、信念、意志坚持性、好胜心、性格等是促进人的学习、工作积极性的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差生多是某一两个项目差而影响到总体水平,这种偏项目现象在体育教学中较普遍存在。
三、体育差生的课堂心理表现
差生在体育课中的表现反映在其性格特征和行为特征两个方面。
(一)性格特征。在性格特征上表现为情绪低落、积极性不高,缺乏兴趣和热情;练习中畏缩不前,缺乏勇敢和自信;过度紧张,缺乏沉着和镇静;寡言少语,独来独往,缺乏群体意识和配合;怕苦、怕累,临阵逃脱,缺乏顽强的毅力等。
(二)行为特征。在具体的行为特征上表现在脸部表情,包括眼、眉、嘴、脸色的各种变化上。表现在言语上,如说话时速度的快慢、音域的起伏等。表现在身体姿态上,恐惧时手足无措、紧张时坐立不安,悔恨时顿足捶胸等。
四、体育差生的教学策略
体育差生往往自信心不足,不愿与他人交流,总觉得技不如人,低人一等。要转变他们不良的体育学习情感,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有针对性地教学策略。
(一)触击学生的情绪和意志。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对人的个性和事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体育差生”因协调性方面差的原因,完成不了动作,在失败和挫折中往往产生急躁心理,学习情绪和积极性会明显下降。老师在这个阶段,绝不能操之过急,而要尽量地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以鼓励,从而激发“体育差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分析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差异和特点进行教学。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3.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高学习效果。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和课外活动,坚持“差生”优先。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必须对“差生”优先安排辅导。“差生”完成技术动作往往达不到要求,这时教师不能横加指责,而要耐心、细致地加以讲解辅导。当他们有一点进步时,就要给予表扬、鼓励,才能帮助“差生”树立信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课外活动时,老师要对“差生”在锻炼时间、锻炼内容、教师辅导等方面优先安排,使“差生”经过努力练习,练有所获,不断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成绩。
(四)对体育认识的思想观念方面,部分体育差生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有些孩子从小就怕苦、怕累,缺乏抗挫折能力,有些父母懒于运动,导致子女也不爱运动,为此教师应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带领孩子一起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带动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起到课余监督指导的作用。饮食方面,提醒家长对孩子的饮食做到合理搭配,均衡营养,预防出现体型肥胖或瘦小、薄弱。
五、结语
总而言之,做好体育差生的教育是一种耐心、细致、艰苦的工作。对体育差生教学策略的实质在于体育教师引导和帮助体育差生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真实的体育学习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探索,逐步培养体育学习的能力,培养主动、自我调控的学习风格,真正掌握学习策略,提高体育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季浏,殷恒蝉,颜军.体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高会军,蒙万宁.高校体育教学中差生体育心理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2).
[3] 洪玫.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4] 刘春明.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调控[J].科技资讯.2006(17):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