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明晰叙议结合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395152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村里的小伙子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工作多年。问他,想家吗?他说,当然啦!有人说,距离产生美;他说,距离产生距离,每次好不容易回趟家,都要费很多周折才能消除距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事例明晰,叙议结合;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思路引擎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所供材料是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乡村里的小伙子外出打工回家的真实感受:时间和空间造成的距离给他带来的不是美感,而是距离,以及消除距离的痛苦。审读这一材料时,我们会发现,材料中有两个观点:①距离产生美;②距离产生距离。这两个观点既可以看作是并列的,也可以有所侧重,把第一个观点看成次要的,把第二个观点看成主要的,因为第二个观点是小伙子谈的自己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就可以这样立意: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距离;距离不是产生美,而是产生距离。
  不要推开那扇“窗”
  (这一标题源自作文开头所引材料。以此为题虽无不可,但从题目宜切题、醒目、艺术的角度来看,这则标题稍显模糊,尤其是“窗”这一意象让人费解,故应做修改。)
  曾读过一则英国故事:一个一直足不出户的少年被窗外的美景吸引,以为窗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一天,少年背上行囊,踏出门外,走了很久,他才发现想象中的美妙世界只不过是一片荒芜贫瘠的土地。少年头也不回地回到家中,之后用木板把窗户钉得死死的,立誓再也不会打开那扇窗。
  少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过了那扇窗,从而缩短了与美之间的距离,但是美也随之消失了──由此可见,距离产生美,距离是美的一个来源。(距离是美产生的“条件”而非“来源”。议论文开篇叙述事例之后,一定要有精准、简明的议论,以便提取出文章的观点。而从这个开头来看,“窗”实为一种禁锢,而非“距离”,宜重选一个故事作为文章开头。)
  王朔在《动物凶猛》中写道:“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穷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正是由于与故乡相隔甚远,故乡的所有不足都化作一汪温柔的春水,滋润着他们干涸的心田。在劳累寂寞之时,想想母亲的皱纹、父亲的旱烟、灶膛的火焰、田间的稻谷……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呢?(在援引了王朔的文字之后,作者未能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联想和阐发,文章的深度仅仅停留在引文的基础上,此处宜适度拓展。)
  张晓风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爱月亮的民族。”千百年来,我们守着一颗对月亮的敬畏之心,守着大地与月宫之间的遥远距离,畅想着顾盼生姿的嫦娥、灵动脱俗的玉兔、沉默坚毅的吴刚……在我们心中,月亮是美好的存在。可一旦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没有了,光秃丑陋的月球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还能找回心中最美丽的月宫吗?(这一段与上一段缺少过渡,也没有超越上一段议论的深度。)
  当代散文家李汉荣说过:“守着一段距离,中国人披着满身满心的圣洁月光;取消一段距离,美国人得到了一块冰冷的黑色石头。”我愿谦卑地守着这段距离,凝望着我心头的皎洁月光。(这一段实为上段内容的延伸,可与上段合为一段,结尾的议论也可适度拓展。)
  (以上三段,形式单一,皆为“名言引用加作者点评”,显得机械、刻板,且议论就事论事,事浮于理,不够明确,拓展不足,深度不够;段与段之间也缺少过渡,衔接略显生硬,论证有失条理。)
  距离产生美,可当今社会又有几人能了解这个道理,我们总想把一切弄清楚看明白,总想着缩短所有距离。殊不知,缩短了距离,水中的月会碎,镜中的花会败,美也就随之消失。(此段可删,腾出篇幅论述“距离对产生美的意义”。)
  距离产生美。因为与佳偶相隔甚远,才会有柳永词中“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幻想;因为与妻子儿女相隔甚远,才会有杜工部“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担忧;因为与妻子阴阳两隔,才会有苏子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这段由自然过渡到社会,拓展了文章内涵。但内容过于偏狭,仅限于生离死别;选材也不好,特别是后面两则材料。)
  距离产生美──美的景、美的人、美的情……不要去推开那扇“窗”,守着一段距离,谦卑地仰望美,岂不更好?(结尾比较简洁,但“窗”这一意象可以换掉;“美的情”后可添加上“美的生活”或“美的世界”进行拓展。)
  问题诊断
  本文选取了作文题中“距离产生美”这一立意写作,立意准确,且能由“自然”延伸到“社会”,主旨较为深刻,论据充实,材料丰富。但是相对于所引材料,作者的议论却不够透彻,更未作引申,所以显得事浮于理,叙议脱节,有堆砌材料之嫌。后半部分谈“距离产生美”,但阐述过于简单,且选材不够理想。另外,文章的结构形式也比较单一,中间三段皆为“名言引用加作者点评”的形式,略显刻板。
  守着那段距离①
  ◎文 萱
  曾读过一篇外国小说:几个在海滨长大的孩子看到远方海中有一座小岛。每到晴天,岛上总是五光十色,一片璀璨,他们认定那里一定有大量宝藏。冬天到了,海面上结了冰,孩子们瞒着大人,结伴不辞辛苦地來到了海岛,却发现岛上一片荒凉,那些闪光的东西不过是水手们扔下的玻璃器皿和瓷器的碎片……孩子们失望而归。
  少年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过了那片海,来到了他们心目中的“宝岛”,但是“宝岛”上的美却荡然无存。不知他们是否明白:“宝岛”上的美完全是由距离产生的,距离失去了,美感也就消失了。所以他们收获到的不是宝藏,而是失望。②
  王朔在《动物凶猛》中写道:“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穷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正是由于与故乡之间的距离,故乡的所有不足在游子的心中都化作一汪温柔的春水,滋润着他们干涸的心田。在劳累寂寞之时,想想母亲的皱纹、父亲的旱烟、灶膛的火焰、田间的稻谷……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呢?难怪诗圣杜甫在远离家园之后还会吟出“月是故乡明”的诗句了。③   其实,月亮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千百年来,我们翘首遥望与我们若即若离的月亮,描摹着琼楼玉宇、蟾宫桂树;想象着寂寞美丽的嫦娥、沉默坚毅的吴刚、灵动脱俗的玉兔……在人们的心目中,月亮是美好的存在。可一旦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取消,光秃丑陋的月球呈现在我们面前,人们心目中美丽的月宫恐怕也将烟消云散。正如当代散文家李汉荣说过:“守着一段距离,中国人披着满身满心的圣洁月光;取消一段距离,美国人得到了一块冰冷的黑色石头。”正是缘于这段难以跨越的距离,人类的祖先才创造出了这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美妙神话!④
  距离产生美,其实并不仅仅限于大自然。所谓“相见不如怀念”“墙内开花墙外香”,道出的正是距离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形象的“修补”作用。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可能比“零距离接触”更能留下一份美好的印象。古语云:“人至察则无徒。”这正是告诉我们:即便是朋友之间,也需留一点空间,保留一点神秘感,否则亲密无间可能会导致分道扬镳。
  同样,很多事物也会因时间距离而显出美好。厚古薄今乃人类之“通病”,这正是因为时间距离使得已经逝去的一切变得古色古香、耐人寻味。当然,人们更乐于憧憬未来的美好,因为未来还很遥远,我们的想象会把它打造得更加绚烂!⑤
  距离产生美──美的景、美的人、美的情、美的生活、美的世界……请你守望着一段距离,谦卑地仰望美,好吗?⑥
  升格总结
  本文以“距离产生美”为立意中心,标题简明扼要,彰显主旨。在论述距离对美的意义时,能由“自然”延伸到“社会”,由“空间距离”拓展到“时间距离”,内涵丰富,主旨深刻。文章论据充实,材料丰赡,事例明晰,议论透彻,事理交融,叙议结合,观点新颖。
  ①这一标题虽然比较质朴,但切题,醒目,且能彰显文章的主旨,又与文末相呼应。
  ②换了芬兰作家别卡宁的《遥远的岛》中的故事,更强调了“距离”的意义。这样事例明晰,并通过简明的议论,叙议结合,揭示了文章的观点。
  ③在援引了王朔的文字之后做进一步的阐发和联想,充实了文章内容,同时借杜甫的诗句自然过渡到下一段。
  ④删去了张晓风关于月亮的話,因为那句话与“距离”和“美”并无关系;将李汉荣的话并入前一段,凸显出“守着一段距离”的价值;最后一句议论的修改,更加彰显出“距离”的意义。
  ⑤修改之后,明确了空间距离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形象的“修补”作用,增补了时间距离所致的美感,这样既拓展了文章的内容,又深化了主题。
  ⑥文末总结全文,照应标题,深化了文章中心。
其他文献
如果说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和统帅,那么逻辑性则是议论文的生命。只有在论点提炼、框架布局、推理论证和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逻辑性,才能让议论文的结构更严谨、说理更严密,实现文章内容上的整体性、连贯性,从而让文章扣题更紧,阐述的道理更透辟、更深刻。  一、整体布局上环环相扣。一般说来,议论文本论部分的每一个层次既能言之成理,又环环相扣,确保文章结构清晰,浑然一体。  二、语言表意上明确集中。议论文的主体
期刊
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一、让论据的叙述与论点一致  在叙述论据的时候,要做到定点叙述,即把叙述的重点定向于论点。巧妙粘连论据与论点的第一步就是精心选择论据,在此基础上寻找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共同要素,在叙述论据时就只涉及这些要素的内容,而不要枝蔓横生,这也就是弄清写论据时要叙述些什么。  二、运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一个26岁的青年在某地攀爬大楼失手坠亡。这个自称“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的青年,在多个视频直播网站陆续发布自己攀爬地标性建筑的视频,粉丝超百万。他坠亡的消息引发舆论热议,有人借“知其不可而为之”为其点赞,有人以淡泊名利告诫后人,也有人以与人为善的精神缺失批评粉丝、媒体和广告商。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选好角
期刊
入乎其内  著名学者南怀瑾说:“没有一篇真正的文学作品不创造新形象,没有一首真正的诗歌不是想象的产物,如果我们把我们对生活的感受比作金子,不管这生活多美,如果没有想象,也只不过是一座沉默的金矿。”那么,高中生如何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呢?不妨到唐诗宋词中去寻找灵感。  许多唐诗宋词都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构成了独特的意境,对学生的写作很有借鉴意义。下面就以宋词《雨霖铃》为例来具体谈一谈。  
期刊
卢永根: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卢永根,男,1930年12月生,广东花都人,中科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永根长期奋斗在科学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第一线,为农业和教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先后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7年3月,卢永根教授在夫人的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
期刊
事件概述  继2018年1月5日合肥女子罗某扒阻高铁车门事件后,1月11日又发生了一起乘客阻拦高铁车门事件。一趟从兰州开往上海的高铁停靠在宝鸡南站时,一名从兰州上车的女子突然拦在车厢门口,不顾周围乘务人员及警察提醒,执意站在高铁列车车门处打电话,阻拦列车发车,原因是其与丈夫在列车上吵架,丈夫在列车停靠宝鸡南站时突然下车,女子希望丈夫赶紧回到车上,所以拦在了车厢门口,车站派出所已介入调查。  面对这
期刊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用即真理。——〔美〕威廉·詹姆斯  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巴 金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思路引擎  这是一道名言材料作文题。两则名言放在一道作文题中,互相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或互为补充。  我们来分析这两则名言。第一句话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作家周国平先生在《时光村落里的往事》中说道:“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没有往事的人对时光流逝毫不在乎,这种麻木使他轻慢万物,凡经历的一切都如过眼烟云,随风飘散,什么也没留下。”  读了上面一段话,你有怎样的感受?你是一个有往事的人吗?是怎样的往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看似高不可攀,实则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儒家重视“礼”强调“仁”,讲求“礼之用,和为贵”。道家讲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些经典话语都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与人为善,以诚相待。  与人交往是门深刻的学问。2017年2月,武昌火车站发生的命案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两人仅因一元钱发生口角,结局却很惨痛。一块钱,真有这样大的“魔力”?惨案的发生,说明当事人双方都不善于与
期刊
主持人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香而不白,雪,白而无香,每一事物都是既有优点,也有不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事物是向前发展的。  每个事物都存在一定的思辨性。思辨,是辩证的一种,是作文理性美的亮点之一。所谓思辨,指在作文的立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