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做生命两端“器”约的桥梁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ming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群人,从事着一项鲜为人知的新型职业:每天奔波在医院急诊室和重症监护病区,说服濒临死亡病人的家属捐献病人的器官,去挽救等待器官移植的危重病人。他们叫“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闫娟就是其中一位。她坦言,受“死要全尸”、“入土為安”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属都无法接受将亲人的器官捐献给别人。在遭遇冷眼甚至辱骂后,她曾想过放弃,但终因一些家属的善举,她又坚持了下来……
  

频遭冷遇劝捐路上险放弃


  闫娟从山西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毕业后,应聘到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当护士。后来,她被调到了重症监护室工作。每天目睹着生命的凋亡,闫娟的心情很沉重:如果有移植器官来源,可能很多病人就不会死亡。
  2013年10月,闫娟在医院看到山西省红十字会下发的一则招聘启事——招聘有志于从事社会公共事业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应聘条件:从事医务工作且有1年以上工作经验者。工作内容:与濒临死亡的病人家属沟通,宣讲有关政策法规,完成捐献法律手续,说服并协助完成器官捐献全过程。看到这则招聘启事,闫娟心里一动。想到那些苦苦等待器官移植、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病患,这个工作必须得有人牵头去做,她毫不犹豫报了名。
  2014年1月,经过两个月的岗前培训,闫娟和来自于全国各地的12名志愿者,顺利拿到了“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从业资格证书。怀着紧张的心情,闫娟正式上岗了。协调员会根据红十字会网站提供的危重病人信息,带着资格证书,去医院联络濒临死亡的“潜在捐献者”的家属。闫娟遇到的多数病人家属态度还算好,只是不理睬她或者请她离开,有的态度很差,直接撵她走甚至骂她。
  1月中旬的一天,闫娟找到一名因车祸导致脑死亡的伤员的家属沟通。当闫娟向伤员家属介绍了自己的身份,提出器官捐献的建议后,伤者家属情绪立刻失控了。伤者的妻子指着闫娟的鼻子骂道:“你不就希望我丈夫死吗?小心遭报应!”伤者的儿子揪住闫娟的胳膊挥舞着拳头大吼道:“你再敢说一句,我揍死你!”闫娟跑出急诊室,坐在医院门口的台阶上哭了。遭遇这样的辱骂,她心里特别委屈,一种不被认可的失落感,让她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了动摇。
  不久,闫娟得知一名突发性颅内出血的女孩命在旦夕,尽管医生全力抢救,可她还是很快进入了脑死亡状态。那天,闫娟跟女孩的父母在重症监护室外沟通器官移植问题时,主治医生正好也在。医生对女孩的父亲说:“以你孩子目前的病情,确实可以考虑捐献器官。因为你孩子已经脑死亡,仅靠呼吸机在维持生命。”谁知,女孩的父亲生气地抓住医生的衣领吼道:“你不去挽救病人,却劝我捐献孩子的器官,信不信我告你?”闫娟赶紧向女孩的父亲解释:“我们有一套严格的法律程序和依据,必须是现代医学无力挽回的病人才能捐献器官。而且捐献器官是一件积德行善的事,也是生命的一种延续。”但是女孩的父亲根本不听解释,仍坚持说:“你俩是串通好来害我孩子命的,要是你们救不了我孩子,我饶不了你们!”
  当时闫娟心里特别难受:病人家属连医生都不信任,还会相信她这个协调员吗?想到几个月来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大医院,虽然经历了各种委屈和辛劳,但几乎没得到过一位家属的理解和支持,闫娟信心顿失,有了放弃的念头。

器官捐献事业需要人人参与


  正当闫娟打算退出时,2015年4月的一天,她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叫何博(化名)的人打来的。何博说,3天前,他上高中的儿子在学校打球,突然脑出血被送进医院重症监护室。这两天,孩子的病情急转直下,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他看到医院展板上闫娟的联系方式,就给她打了电话,想咨询一下器官捐献事宜。
  闫娟立刻赶到医院,正遇上何博一家人跟医生商谈儿子的病情。何博对医生说:“你只管全力抢救孩子。假如我们的孩子救不活,那就帮助其他人活着,那样的话,世上就会少一对像我们这样痛苦的父母。”在场的医生听了这话无不动容。闫娟的眼圈红了,她使劲握住何博的手说:“谢谢您,谢谢您对器官捐献事业的大力支持!”何博说:“如果他的器官能继续活在别人身上,他的生命也算换一种方式活下去。”那一刻,闫娟除了感动还有震撼,她完全没想到,还有这么深明大义的父母!之前遭遇的种种冷眼和谩骂,又有什么关系呢?
  何博跟闫娟签署了儿子的器官捐献自愿书。在得到医生明确的“无生还希望”的诊断后,何博夫妻忍着悲痛,捐出了儿子的一对眼角膜、一对肾脏和一个肝脏,挽救了5个被病痛折磨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更让闫娟感动的是,没过多久,何博又打电话问闫娟:“接受捐助的家庭经济有困难吗?如果对方遇到困难,我可以资助他们!”因为国家对捐献方和受捐方有“双盲”政策规定,闫娟并没有向何博提供受捐方的任何信息,她只代表受捐方对何博表示了感谢。
  虽然在之后的协调工作中,闫娟依然会遇到病人家属的拒绝或谩骂,但她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2017年4月底的一天,闫娟遇到一对因长期从事煤炭开采工作而双双患尘肺病的夫妻。4年前,丈夫阿华的病情已到晚期,需要一天24小时吸氧维持生命。1年后,阿华终于等到肺源,接受肺移植手术重获新生。他努力赚钱,打算存够钱也给妻子换个好肺。可4月12日那天,他的妻子不幸遭遇严重车祸,当场昏迷,送医后被诊断为脑死亡。阿华跟女儿商量后决定:捐献阿英的器官,救助急需帮助的人。
  阿华说了自己的选择:“我曾经也是一个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深知那种痛不欲生的滋味。多亏了别人的爱心捐助,我才获得了新生。我妻子已无生的可能,那我们就把受到过的恩惠回馈给别人。”和闫娟签署器官捐献自愿书后,阿华捐出了妻子的眼角膜、肝脏和双肾,挽救了6个人。另外,阿华本人也跟闫娟签署了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他说:“多救一个人,就会减少一个家庭的痛苦。你尽一点力,我尽一点力,他尽一点力,那能减少多少个家庭的痛苦啊!”闫娟听了,特别感动。   “人体捐献器官事业是一个新生事物。比如献血,得有一个被接受的过程。就像何博,传递着无私的爱心,令人敬佩;像阿华,先是受到捐赠和爱心,获得新生,现在他又积极捐献亲人的器官去救助别人,去回馈爱心,储蓄爱心。我们这个捐献系统,就像‘爱心储蓄银行’,需要人人参与,才能获得良性发展。如果大家都像何博和阿华一样,积极参与到器官捐献事业中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受益,越来越多的生命被挽回。这也是我越来越有动力做这份事业的原因。”闫娟动情地说。

亲人会换一种方式活在世上


  随着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在各大医院开展,许多病人家属开始慢慢理解和支持协调员的工作。但一些家属和闫娟签署了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后,又临时反悔。闫娟说:“我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他们总幻想着亲人能够醒来,还有救。他们的觉悟已经很高了,等一等,再等等他们,他们才会明白,亲人已逝,最好的怀念方式,就是让亲人以另一种方式留在这个世上。”
  在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外,一位中年妇女的丈夫5天前因酒精中毒造成脑死亡,没有了自主呼吸,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闫娟与这位中年妇女沟通后,过了好久,她含泪说道:“那我同意捐。”中年妇女和闫娟签署了器官捐献自愿书。根据法律法规,病人必须是在撤掉呼吸机,心跳停止5分钟,临床确认死亡后,才可以进行器官摘除。移植器官团队一直等在5公里外的一家医院的手术室里。为了保证器官的最佳移植效果,来接病人的医生计划先把病人转到救护车上,再撤掉呼吸机。
  就在中年妇女的丈夫被转出抢救室时,她看到在呼吸机的作用下丈夫还有心跳,忽然撕心裂肺地大叫起来:“不可以,不可以,他还没有死!”闫娟解释道:“你丈夫已经没有了自主呼吸,医生马上就要摘掉他的呼吸机,心跳就会跟着停止。”中年妇女哭着说:“我要陪在他身邊,亲眼看着他心跳停止。”看着情绪激动的中年妇女,闫娟同意让她一起陪着丈夫上救护车。在陪伴的过程中,中年妇女看着丈夫的心跳渐渐停止,不禁号啕大哭……
  在工作的过程中,闫娟常会遇到家属反悔的情况。2017年6月初,闫娟风尘仆仆地赶到山西省一家县级医院。一名毕业不久的女大学生在上班路上,被一辆飞驰的摩托车撞飞到10米外的电线杆上,再也没有醒来。这名叫小静的女大学生很快被医生宣布为脑死亡。小静的父母不相信这个残酷的现实,医院又请来上级医院的专家会诊,诊断结果与当地医院一致。
  闫娟把自己的工作证递给小静的父母,安慰了他们一番,然后聊起器官捐献的事。沉默了一会,小静的父亲痛哭道:“我就是不相信女儿就这么没了,她头上明明就只有一点擦伤啊!”闫娟把医学知识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话解释给他们听,跟他们沟通了3个多小时,小静的父母终于接受了现实,与闫娟签署了器官捐献自愿书。不一会儿,小静的十多个亲戚赶到,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万一奇迹会发生呢?万一等几天小静就会苏醒呢?”小静的妈妈听了直抹泪,说:“我们不捐了!”小静的父亲忽然拽住闫娟和她同事的衣袖说:“我们不捐了,不捐了,你们赶快把我女儿还回来!”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闫娟顿时傻眼了:此时,载着小静的救护车已经在去往手术室的路上!闫娟只得给救护车上的同事打电话“叫停”。可是小静已经停止了呼吸,耽误下去,她的身体状况很可能就不符合捐献条件了。闫娟急得直冒汗,她把小静的父亲单独请到一边,耐心做他的思想工作。闫娟说:“比起别人的说法,你更应该相信现代医学的判断。如果有人会因为她的器官捐献重获新生,那么她还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着。”小静的父亲沉默了。最终,器官移植程序得以继续,小静的眼角膜、皮肤和肝、肾,挽救了7位患者。
  作为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闫娟承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但她愿意做延续生命两端“器”约的桥梁,因为这个桥梁是渴求新生的人们获救的希望。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小链接】
  从2017年1月1日起,法国的器官捐献新法正式生效。该法规设置了“预设默许”原则,除了选择在官方渠道注册为“主动退出”的人外,所有人都将默认成为器官捐献者,不管家属是否同意捐赠死者器官。“预设默许”可以大大提高器官移植率,挽救更多患者的性命。而早在2016年8月,哥伦比亚就已从法律上默认所有公民自动成为器官捐献者。
  器官移植是挽救某些危重病人的有效甚至是唯一途径。有数据表明,在世界范围内,移植器官处于严重短缺状态,许多人在等待器官移植的过程中死亡。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捐献者行列,才有望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其他文献
梦想,每个人都有。可是多年后,大部分人的梦想,还只是停留在心中的“诗和远方”。山东女孩于澄却勇敢地出发了,背起行囊,从雪山到大漠,从香格里拉到珠穆朗玛峰。她与星辰大海作伴,把艰辛路程走得“活色生香”……即刻出发,辞职去做地图采集师  今年29岁的于澄是一个美丽阳光的山东女孩,长发明眸、皮肤白皙的她,嫣然一笑露出可爱的小虎牙。大学毕业后,学播音主持专业的于澄进入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从节目外景主持人,
昨天,我往中国银行的固定账户存入400元人民币。至此,我还清了本科时期的国家助学贷款,加利息一共2.8万元。就是这些钱,折腾了我这么多年。我想写一点关于贫困生的故事。  我家在云南大山里,在村里也是“中产”。从我出生之后,我家再也没有为温饱问题担心过。但上学依然成了一个大问题,家里能够变现的能力实在有限。我家酿的酒很好,但最多只能卖到隔壁村。我读书需要的钱大部分来自养猪,但猪价行情不稳,再碰上五号
本文主人公  2019年7月,演员于震主演的抗战剧《猎手》在江苏卫视热播,深受观众好评。于震曾主演《战后之战》《五号特工组》等一系列经典战争片,有着“谍战天王”的美誉。  于震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与第二任妻子辛月再婚后,他因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婚姻一度亮起红灯。反思过后,于震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婚姻中修炼成模范丈夫和父亲……婚姻失败后再入围城  于震1975年出生在北京,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
法律可以依照生活常理,依据人们日常的生活行为习惯做出正确判决。而这一点,正是法律的神圣与充满魅力之处!  2017年7月,王雪取回了法院判决的全部款项。拿着沉甸甸的59万元,她的心里既喜悦又茫然。喜悦的是,经过长时间的法律调查,她终于拿到了属于自己的积蓄;茫然的是,经过一番不讲情面反复较量,她与另外两个闺蜜的情谊全然破碎,姐妹情分荡然无存了!  3年前,三个闺蜜出于彼此之间的信任,形成了59万元的
买房给孩子,离婚了谁也别想擅自买卖2018年夏,因各自忙生意感情减淡,楚强和田冉决定协议离婚,6岁的儿子由父亲楚强抚养.办理离婚手续前,一个问题摆在两人面前.3年前,他们全款
8岁时,她不识字,说着一口浓重的方言,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只知道自己和父亲的姓名——彼时,她在异地他乡走失。  她一次次梦见家乡的小桥流水人家,她画下自家的房子、家后面的池塘、家门口的大树,虽然那场景与大多数农村别无二致,但她却执拗地相信——未来,她一定会与亲人相聚。张可(中)和家人团聚  26年里,从懵懂无知的孩童到嫁为人妻的少妇,她一直没有停止寻亲的脚步。从孤身找寻到有了丈夫的陪伴,她的坚持充
他专门偷盗华发老人。冷天时扮取暖工,轻易进入老人的房间,再伺机行窃;天热时自称医生,令老年人輕易上当;他花招不少,能用百元钞票测血压,一转眼摸走钱财;他会按摩,会推拿,先和老人套近乎,再试探藏钱地点……  他很“抠门”,爱理财,两年多偷盗来的200多万,全部交由女友打理银行理财产品……耄耋老人报案,“大圆脸”频现  2019年4月的一天上午,家住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一个小区的68岁的王珍枝,跌跌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