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而无味警示身体有病

来源 :现代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认为口中乏味是脾作祟,口重反伤味蕾,细嚼慢咽、增大运动量都可“余味无穷”。味蕾是探测防御器,“没味道”甚至可能暗藏肿瘤威胁。
  
  中老年人味觉功能降低
  
  吃东西有没有味道,其实就是考察味蕾这个“探头感受器”灵不灵敏。味蕾还是人体防御机制的一部分,像儿童吃到苦的东西就会吐掉,就是因为味蕾给出了警示。
  老年人味蕾萎缩是自然现象。女性45岁、男性55岁后约有2/3的味蕾开始萎缩,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味觉功能继续降低,这就是很多老年人“食不知味”的真正原因。
  一些口腔内的疾病,例如口腔黏膜扁平苔藓,或口腔溃疡等,不但影响吃东西,同时也可能干扰人的味觉。除了老年人正常的味觉功能衰退外,很多时候“口淡”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疾病信号。手术患者或放疗、化疗患者都会觉得口淡,不想吃东西。这是手术以及药物引起的,而肿瘤压迫中枢神经也可能出现味觉减弱。有关研究印证,相当多早期癌症病人,会有味觉减弱的现象,大约1/4的晚期癌症病人突然消瘦与异常的味觉有关,味觉异常会导致厌食。研究同时发现,在糖尿病、甲状腺肿瘤和青光眼的病人中,“味盲”者要比正常人高出许多倍。由此认为,味觉障碍可能是患有某种疾病的“警报”。
  另外,口淡也可能发生在身体炎症的初起或消退阶段,尤其是消化道疾病如消化道溃疡等都会伴随“食不知味”;内分泌疾病及长期发热的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锌的缺乏、蛋白质及热量摄入不足的病人,也常有口淡感。如果老年人牙齿残缺不全导致食物与味蕾没有“亲密接触”也可能是食不知味的重要原因。
  
  食欲下降是衰老特征
  
  人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在中国古代看来是很直白表明身体强健的方式,如果一个人吃不下了,那估计也干不了了。
  胃口好、睡眠好都和身体强健直接挂钩,为什么大部分青少年吃如牛、睡不醒,就是因为身体朝气蓬勃。而所谓“生长壮死”,人体都会经历一个盛极而衰的过程,这个生理过程呈抛物线,当人逐渐进入中老年,都很可能面临想吃又吃不下或干脆不想吃的状况,所以食而无味、食欲下降被认为是人体衰老特征之一。
  
  食而无味原是脾虚弱
  
  食而无味在中医认为是“口淡”,指口中味觉减迟、自觉口内发淡而无法尝出饮食滋味。“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这是《黄帝内经》对于食而无味的观点“阐述”。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脾主运化功能,与食欲、口味有着密切的关系。脾主运化,如果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若脾失健运,可见食欲不振,口淡无味。所以“口淡”者关键是要养胃健脾,用以补中益气。
  临床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如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砂仁、陈皮、神曲、山楂等。若脾胃阳虚,阴寒内盛,则须加入温运脾阳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若脾虚湿阻中焦,而口淡、腹胀欲呕,则须加芳香化浊之品,如藿香、佩兰等;若因外感风寒,而口淡者,是外寒逼肺、反侮脾土所致,则需温经散寒、疏散风邪,使脾气得伸,胃气得复,而口淡自愈。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运用食疗调理,以健脾益气,开胃消食,芳香化浊为法,以增强脾胃功能,全面摄取营养,保证营养充分吸收,推荐以下食疗方以健脾醒胃:
  扁豆茭白瘦肉羹:鲜扁豆15克,鲜茭白2根,猪瘦肉150克,调料适量。猪肉洗净、切丝,扁豆剥开,茭白剥开、洗净、切丝。锅中热油用葱、姜爆香后,下猪肉爆炒至变色,下扁豆、茭白及胡椒粉适量同炒。待熟后,下湿淀粉勾芡,加食盐、味精调味即成。可健脾醒胃,和中化湿。
  参芪猪肚:党参30克,黄芪10克,川椒、胡椒、丁香各3克,猪肚1只,食盐、味精各适量。先将猪肚洗净,纳诸药于猪肚内,置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炖烂熟后,去药渣,将猪肚取出切片,放回汤中,煮沸,食盐、味精等调味服食。可健脾益气,消食化积。
  细嚼慢咽可以使人感觉到“余味无穷”。在进餐时细嚼慢咽,可以刺激唾液分泌,以帮助更多的食物分子和味蕾起作用,从而增加味觉。平时,也可多食肉干、水果干、坚果等耐嚼食品,通过不断地咀嚼使唾液分泌,让味蕾保持活力,减慢味蕾的萎缩速度。
  增加运动量保证就餐前产生饥饿感,使味蕾处于兴奋状态,以及只吃七分饱,都能让人保持“嘴馋”,让辨味功能和食欲处于良好的状态。戒烟、戒酒也可让人增进味觉感受。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吃东西感觉“没味道”,通过不断加重味道的方式刺激味蕾,反而会伤害味蕾。这是因为进食过咸、过辣、过酸以及味道浓重的食物,虽然能增加味感,但会对味蕾产生不良刺激,进一步损害味蕾。如果想让食物味道丰富点,可多放些葱、姜、蒜、香料等调味品。
  平时饮食可以多食蛋羹、面汤、馄饨等汤食,因为舌头对汤食的感觉要比固体食物敏感得多。
  〖编辑:安然〗
其他文献
寒冬腊月,朔风凛冽,先前的鲜花丽叶早已凋谢飘零。而蜡梅却傲霜斗雪,独占枝头,满树繁花,一派生机勃勃。那蜜蕊黄瓣,顶寒怒放的花朵,那姿色婀娜,迎风摇曳的枝条,多么俏丽端庄,形态俊逸,为冬令园景的重要花木。蜡梅,又称黄梅、香梅、寒客等。蜡梅,名梅而实非梅,它既非“岁寒三友”松、竹、梅中的梅,也不是人们通常提到“十里梅花香雪海”中的梅,那些均指的是结青梅的梅,蜡梅虽能结实,却不能吃。在某些美术作品中,竟
对女人来说,补充钙质不仅意味着存储一笔健康财富,还能像不断添加钢筋水泥一样,坚固女人的爱情城堡!为什么?原来,身体里充足的钙质,可以让女人散发出由内至外的光彩!随着年岁的增长,骨头中的钙质不断流失,如果不及时加以补充的话,骨头里的“钙质银行”会日益虚空,发生“骨质疏松症”,甚至最后“资不抵债”,发生骨折,那时不仅是我们的美貌,还有健康,都将无法挽回。“正所谓窈窕淑女,女子好逑。”在生活中,我们总是
实际上,夫妻间的亲昵爱抚是一种人际性行为,始终涉及夫妻双方的感受和体验,在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夫妻间的示爱和亲近行为。爱情生理学已经证明,夫妻间的亲密交往应该包括语言、视觉和嗅觉等多种形式,当夫妻做爱时,身体的直接接触能引起最强烈的爱恋情结。缺乏这一行为是导致夫妻感情冷漠的原因之一。其次,它是夫妻性兴奋的手段之一,是性交前的身心准备。触摸是人类最基本的性行为之一,是性唤起最方便、最有
读书之乐——博览群书,丰富知识,增加智慧,更新观念,接受新事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也是生命中快乐的追求。  想象之乐——构思未来社会生活的美景,勤于幻想,乐于思维,是生命的添加剂。  知足常乐——有衣得暖胜似锦,长也可穿短也可穿;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闲暇无事鉴书篇,名也不贪利也不贪;不是神仙胜似仙,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  动中取乐——少吃药,多运动;莫偷
王大伯退休之后,发觉自己的眼睛越来越昏花,特别是到了夜间,看东西也不那么清楚了,显得很费力。他听同事介绍,鱼肝油丸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D,不仅能防治眼睛昏花症,而且能补充钙质,防止骨质疏松,治疗老年腰腿痛,是老年人健康保健的滋补营养药品。王大伯一听,高兴地拔腿就走,到药店买了2瓶浓缩鱼肝油丸。回到家里,他拧开药瓶盖子,取出软木塞,倒出药丸,暗自思量:“这黄豆般的丸子是补药,可是这么小。多吃几粒可以
每逢新春,尤其是元宵节,许多人家的门口挂起了灯彩,各具风采的灯彩给传统佳节增添了热烈和喜庆,也使人们在浓浓的年味中尽情领略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灯彩是中国过年最具喜庆和吉祥氛围的象征物,尤其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有张灯赏灯的习俗。元宵张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立起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初唐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诗:“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常与年龄、性别、种族有关,而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狭窄、肥胖、短暂脑供血不足等因素易诱发中风。科学认识中风,做好中风病的一级预防至关重要,但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人对中风病认识不足,甚至误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中风是一种病  中风不是一种病,它是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或俗称,包括脑出血
(据本刊记者迟昊报道)八月的秦皇岛,蓝天白云、碧海金沙、青松翠柏、绿树红墙,在30公里的海岸线上,沙滩和礁石相互交错,海湾和岬角依次排开。位于河北大街上的秦皇岛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2008年中国奥运会的分赛场之一,占地556.78亩,看台共设有3.3万个座席,其中有2‰的伤残人座席。运动场内设有36.5米半径的标准400米环形跑道,跑道内设有标准的天然草皮足球场。2009年8月28日至9月1日,
气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瑰宝,是传统的医疗、健身、养生方法。人们练气功的目的,是为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防病强身,延年益寿。当前人们的身体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却在消耗,没有充裕时间进行各种体育锻炼。为此,笔者结合本人长期修炼空劲气功功法的体会撰写短文,供大家参考。空劲气功与意念功法的练功方法有许多不同之处,不用意念,不出偏差,安全可靠,有益无害。学习方法简单,效果显著,得
主讲专家介绍:洪昭光,我国著名心内科、老年病专家。原卫生部心血管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原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原北京安贞医院干部保健老年心内科主任、本刊顾问。你每天都生活的快乐吗?如果不是,那就看看蜜蜂的生活吧!蜜蜂又唱又跳,天天快乐;诚实守纪,工作努力;心情愉快,轻松自在,还获得了3个“一流”:一流的事业,一流的休闲,一流的健康。真的吗?那太让人羡慕了,事业和健康是天生的一对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