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xiao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的大学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和谐发展的大学毕业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校园是大学生學习、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师,辅导员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和谐校园 构建
  [作者简介]周六春(1966- ),女,四川筠连人,宜宾学院学生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宜宾 644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174-0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新命题,高校作为国家科学教育文化的中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构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重大的建设性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着许多与和谐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对学生直接的影响最大,他们职责的充分履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承担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培养、日常行为管理、就业指导与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生活辅导等工作,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学生个体是否和谐的关键,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高校辅导员素质的高低、工作态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构建,关系到和谐社会人才的培养效果,也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和速度。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由来和现状
  
  我国实行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可以上溯到19世纪30年代我党创办工农红军大学时期,当时就设有政治指导员负责学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这是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萌芽。1951年11月3日,《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提出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得到政务院批准。1952年10月28日,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指出:“为加强政治领导,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全国高等学校应有准备的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1953年清华大学率先设立政治辅导员,选拔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制度的实施,是我国高校现行辅导员制度的开端。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逐渐壮大,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做出极为重要的贡献。历史证明,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于高校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大,独生子女学生比例上升等因素,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步增大,心理问题明显增多,整体综合素质重心下移。面对这些现象,许多高校辅导员的事务性、应急性工作大量增加。有些学校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也没能按教育部要求(1∶200)配备相应数量的辅导员,这些因素使得有些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到位,甚至流于形式。在现有的辅导员队伍中,大多数都是刚从高等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青教师,他们的年龄和学历结构,增强了辅导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但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相应的工作方法,致使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不能落到实处。由于辅导员工作强度大、收入低和缺乏身份认同感,这一职位在过去几年被看做是高校中最“没有前景的职位”。再有,近两年受就业压力等影响,该职位越来越被求职者看好。这使得部分自身素质不符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也站到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他们把辅导员工作当做过渡,进高校行政机关、当专业学科教师才是他们更心仪的事业归宿。因此,他们工作得过且过,原则性弱,随意性强。对自身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责认识不足。
  
  二、新世纪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21世纪的大学将会更加开放、灵活、主动、高效,辅导员角色面临新的调整,即由事务型转向专业化、职业化。高校辅导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适应当前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1.高校辅导员必须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八荣八耻,自觉以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大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阶段,容易受到各种各样思潮的影响,辅导员是和学生接触得最多的老师,他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而,辅导员应当注重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的培养,在政治上作旗帜、品行上作典范,发挥表率作用。
  2.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的思想观念直接关系到学生工作的成败得失。辅导员要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应了解他们的思想和需要,为他们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要热爱思想政治工作,喜欢和学生交朋友。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平等的观念尊重、关注学生,获得学生的信任。
  3.强化业务能力与素质。熟练的业务能力是顺利开展工作的保障。拥有正确的思想,先进的观念,再辅之以熟练的业务能力,工作就会如虎添翼。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人的工作,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工作,随时都要应付学生思想、生活、工作、心理以及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要熟练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信息技术、公共关系学等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很多都是在学校学习时没有涉及的。因此,成长中的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素质,提高自身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否则,辅导员的工作就只能浮于表面,不能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4.高校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修养和磨炼。学生工作的直接性、复杂性、繁琐性都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便于辅导员更好地洞察学生的思想、感情、情绪,观察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处乱不惊。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切入点
  
  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努力构建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网络,构建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网络,让每个班级、每一个学生都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营造一个教师敬业乐业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安定祥和的、融洽的和谐校园环境。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辅导员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持人文精神,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就是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真正实现民主、平等,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关注着每个学生的生活、学习、健康、思想,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着班集体的发展,关注学生开展的各项活动,主动和学生交朋友,和他们聊天。同时以对自身的严格要求,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对学生的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一样的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特个性的人。师生之间首先是一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才是由于社会分工而形成的角色差异,但这个差异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础之上的,其遵循着人际关系的一切原则。在交往双方,任何人都有自我尊重和尊重别人的权利。只有切实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学生才会亲近教师,才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与帮助,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2.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身心健康,为学生排忧解難,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动荡变化的关键时期,是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生命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也是身心发育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他们在人际交往、爱情、就业以及家庭的贫困等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烦恼,这就需要辅导员随时关注,帮助他们走出误区,走出困境。辅导员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条件,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咨询以及经常性的谈心活动,帮助学生塑造平和、积极的心态,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同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境界、情趣和品位。
  3.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学生。辅导员是学生的特殊的朋友,肩负着管理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双重责任,必须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
  4.以活动为载体,锻炼、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体现,是学生锻炼自身和展现才华的舞台,是促进学生团结协作、增进友谊的纽带,是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大学校园的活动由辅导员牵头,由学生组织、设计、策划、开展,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凝聚着学生的智慧。分工与协作,能激发人的挑战精神,能激发同学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能够形成团结、奉献、奋进的和谐校园环境,这正是活动的重大意义所在。
  5.拓宽沟通渠道,全方位地与学生交流,构建起人际关系的和谐网络。辅导员应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勃兴,大大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作为辅导员,应充分利用书信、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建立起与学生的沟通网络。除了利用课堂(班会)公开的教育之外,有很多问题还要私下交流,正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这些优势,为我们搭起了沟通平台。在直接谈心之外,可以通过书信进行交流沟通,也可以通过手机短消息、网络QQ或电子邮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这一切的前提是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同时也要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沟通才能发挥作用。
  6.深入学生,走进学生宿舍,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宿舍是学生在校园的“家”,学生在宿舍里展现的是完整的自我。宿舍这一小集体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和谐的宿舍群体关系有利于学生和谐人格的发展。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没有人这个细胞的和谐就不会有社会这个躯体的和谐,没有学生的和谐就没有校园的和谐。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更是高校的根本所在。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精神,促进大学生和谐成长,既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辅导员必须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谐成长。辅导员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是培养和谐个体、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推动构建和谐校园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李大勇.试论建设和谐的高校辅导员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7(20).
  [3]林佩云,蔡茂华,陈雄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2).
其他文献
王伴青委员: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详实,贴近百姓,感触最深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教育。但是目前农村教育依然存在问题,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
分析煤尘危害,重点从机栽液动除尘器、高压外喷雾降尘系统等方面论述综掘工作面的综合防尘技术。探析综合防尘技术对今后煤矿企业进一步做好防尘工作、实现矿井安全生产具有一
[摘要]文章从我国钢结构的发展要求和目前钢结构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就钢结构教学增加学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能力培养、多媒体教学等改革措施进行了探索,以使钢结构教学能够适应当前建筑市场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钢结构人才。  [关键词]钢结构课程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凌云(1974- ),女,河南周口人,黄淮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结构。(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中
中山大学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对医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了新的研究生课程体系,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优化了公共必修课教学。
[摘要]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主的知识经济社会,与时俱进的中国高等教育将呈现大众化、科学化、人文化、人本化、市场化、多样化、国际化等八大发展趋势。文章在分析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 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  [作者简介]陈晓霞(1965- ),女,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江苏 南通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