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活动,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rdo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教材分析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中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直是学生认为比较难的内容。本节分为3课时,学生能否轻松掌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关键,因为第一课时不仅为本节的后两课时的学习进行了铺垫,也是学习本章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基石。另外,本节的新名词多达13个,如何让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也是个难题。因此,笔者想从学生的体验入手,不但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更能使其轻松愉快的学习。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都知道血管与心脏,但是对其如何构成循环系统却知之甚少。学生只有真正的理解知识才能真正地掌握,才有可能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3 设计理念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找到教学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活动的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活动的安排要有引导性和启发性,活动的效果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活动中要渗透情感教育和能力培养。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合作精神;关注健康,重视身体锻炼;形成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观
  5 重点难点
  重点: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6 教学过程
  6.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周末老师在网上买了一件衣服,结果第二天就到了,让人感慨物流之快。不由得使我联想到我们人体是否有也存在这样快速的物流体系?
  生:循环系统。
  师:快速的物流离不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我们人体的交通网络是什么呢?”
  学生很快想到血管和心脏。这样顺利地引入新课,同时也强调了循环系统的作用就是进行物质的运输。
  6.2 找—摸—看,直观地认识动脉和静脉
  师:你知道自己身体上有会跳动的血管吗?用手指摸一摸,看谁能找到它们。再来找找安静的血管,它们又在哪里?
  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活动,学生可以形象感知:动脉是会搏动的,静脉是安静不会搏动的。
  接着,教师将一位学生做为实验对象,用橡胶管扎住他的一只手腕,并要求其他学生比较两只手背上静脉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得出结论:静脉是输送回心血的血管。
  师:动脉输送血液的方向是什么?
  学生会猜测动脉是输送离心血的血管,此时教师再补充分析动脉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与动脉输送离心血有直接关系的。通过“找—摸—看”的活动使学生顺理成章的理解动静脉的功能。顺势,教师抛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动脉承受的血液压力很大,你认为动脉的结构应该与静脉有怎样的不同?
  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教师展示动静脉的比较表,要求学生从管壁厚薄、弹性大小、血流速度快慢以及在人体的分布几个方面分析。学生很容易根据结构与功能是辩证统一的角度分析得出结论。列表比较的方法不但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也能将知识更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实践的效果来看达到了步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的效果。
  6.3 分析“大数据”,帮助学生理解毛细血管功能
  教师提供资料,请学生逐一分析:
  ① 毛细血管管径平均约为8~10 μm,10根毛细血管没有1根头发粗。因此,只允许红细胞排队通过,血流速度为0.3-0.7 mm/s。
  ② 毛细血管管壁只有1μm厚,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相当于一张纸厚度的1%。
  ③ 一个成人的毛细血管总数在300亿根以上,长约11万km,足可绕地球2.5圈,1 cm2的皮肤上分布的毛细血管总长约达90 cm。
  这些数据不但有说服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毛细血管极细、极薄、血流速度极慢、分布极广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感受这些特点是有利于物质交换,教师可现场与第一排的学生进行“握手”互动,“握手”代表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只有慢慢走过去才能让握手更加“充分”,以此来类比“血液只有缓慢流过毛细血管,血液与细胞才能充分的进行物质交换”。
  6.4 改进板书设计,启发学生思考
  在学习完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后,教师通过板书进行总结,改变以往书写习惯顺序(图1)所示,并且让学生用箭头连接三种血管和心脏,表示血液的流动方向,意在考查学生刚才对各种血管的概念理解是否到位,也为后面血液循环的学习进行铺垫,如图2所示。
  6.5 恰当设置自学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关于心脏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是重点更是难点。只有抽丝剥茧、循序渐进的学习,学生才能逐步掌握。
  首先,教师先安排学生自学,要求学生对照教材上的图认识心脏的结构,初步熟悉新名词。为了让学生认识得有章有法,教师提供自学过程中要完成和思考的问题,其中,连线题的设置是让学生看似无意中找到其中的规律,即心室连动脉,心房连静脉。画 “田”字格是在教师讲授过后,为了学生“反刍”知识和提升能力而设置的。
  自学案(部分资料):
  内容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1. 位置:心脏位于人体 腔中部偏 下方,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2. 结构:内部有四个腔,分别为 、 、
  、
  3. 连线:与心脏各腔相连接的血管
  左心房 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
  右心房 肺静脉
  左心室 肺动脉
  右心室 主动脉
  4. 心房与心室以及心室与动脉之间有 ,控制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
  5. 用“田”字格表示心脏的结构
  6.6 多种方法,攻克难点
  6.6.1 口诀速记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归纳出口诀式的速记方法:上房下室,左右相反,室连动,房连静。其实规律的寻找也是基于心脏的结构特点,重点抓住心脏四个腔壁的厚薄是与血液输送距离的远近密切相关。以此再结合刚刚所学的动静脉知识,学生就能顺利地记住四腔所连接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6.6.2 实物观察
  教师安排实验“观察猪心的结构”。解剖的猪心摆在学生面前比使用心脏模型更具说服力。心室壁比心房壁明显厚,说明心室压送血液输送的距离远,因此心室连接的是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而心房壁薄连接的就是静脉,血液是由静脉运回心房。学生再比较左心室和右心室壁的厚度,发现左心室的壁厚,说明左心室连接的动脉输送血液到人体最远的地方,因此连接的是主动脉,则右心室连肺动脉。这样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理解结构的确与功能是统一的。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经常渗透这样的哲学思维方式,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维习惯,使其自觉地去挖掘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6.6.3 画图强化
  通过教师的梳理,学生认识了心脏的结构。但是因为名词太多,因此十分有必要趁热打铁立刻强化记忆。绘制“田”字格不但复习了心脏四腔名称,各腔所连接血管的名称,还进一步强化四腔的关系即同侧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是互相隔开的以及心脏中瓣膜的作用。因此,绘图是对心脏结构的全面巩固。
  7 教学反思
  在教學活动中,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知识变为主动的构建知识。教师活动的设计要有很强的目的性,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专家麦克泰和威金斯的著作《重理解的课程设计》为指导,根据他们提出的教学设计模式———逆向教学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课题研究。结合课例,对期望学习结果的目标进行设计的方法与意义进行阐明。  关键词 逆向教学设计 学习结果 理解事项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专家麦克泰和威金斯在《重理解的课程设计》提出了教学设计模式——逆向
摘要 以“细胞的分化”一课为例,针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自己的思考,确定具体课堂的素养和目标,选择相应教学情境和策略,设计教学评价,呈现合理的目标性教学设计,建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路径。关键词 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概念教学 细胞分化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这些素养主要通过生物课程学
摘要 在辨认清楚植物种类的基础上,将与之相关的经典诗句和二维码整合到一起,配上新颖别致的动物、乐器等形状,设计成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富有时代特色的树牌,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悬挂,完成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 设计树牌 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很多学校依据城市规划都有了自己的新校园。新校园有新面貌,会栽种很多花草树木,这些花花草草或常见
有些同学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由于对法则、性质运用不够熟练,常出现一些错误,为预防在解题中出现同样的错误,现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八不要”,供同学们在复习时参考.  1. 移项不要忘记变号  例1 解方程2x 3=4x-6.  错解:移项,得2x 4x=-6 3.  合并,得6x=-3.  解之,得x=-.  [分析:]错在移项时没有变号.  正解: 移项,得2x-4x=-6-3.  合并,得-2x
摘要:以“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一章为例,聚焦“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这个次位概念,对教学中如何落实生命观念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教学设计,有助于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关键词:生命观念,大概念,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课程基本理念变为“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
摘要 基于“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以“藻类植物”一节的教学为例,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探索应用,帮助学生有效构建生物核心概念,充分体现了移动互联技术与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 移动互联技术 初中生物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以下简称《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培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番茄果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A.水 B.叶绿素  C.维生素D D.麦芽糖  2.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下列元素中参与血红蛋白合成的是()  A.Na B.Fe C.I D.K  3.脂质是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有机化合物,下列物质中属于脂质的是()  A.淀粉 B.脂肪 
摘要以“探究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教学为例,阐述了V形启发图在高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V形启发图 高中生物探究实验 pH酶促反应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1V形启发图的结构  用于生物学探究实验的V形启发图,通常包括研究问题、相关概念列举、概念的表述、概念图、我的假设、事件、数据与分析,以及结论这8个部分。下面以“探究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教学为例,来说明用于生
摘要:以义务教育阶段的日语教科书——《义务教育教科书:日语》(分为七、八、九年级三册,以下分别简称为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词汇表为研究对象,运用Access将其词汇制作成语料库,结合词汇学、计量语言学等理论从词汇量、词性、语种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探究初中日语教材词汇部分的实况与编排特点,并且通过与《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中的词汇部分进行对比研究,探究教材词汇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
摘 要 在美国TFU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指导下,通过对新课标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利用启发性问题、理解目标、理解活动和持续性评价的TFU教学模式对“生物的分类”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重要概念。  关键词 TFU教学模式 重要概念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TFU教学模式  为了促进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在多年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