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边疆地区的族群治理与区域社会变迁——以永安州莫氏家族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安徽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un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明代不断将国家治理能力投射到边疆非汉族群聚居地区的背景下,莫氏通过“献地筑城”与“招抚蛮瑶”,为边疆社会秩序的建构做出了贡献。官方也因之分别在成化和万历年间授予莫氏子孙免夫役的权利。入清后,随着人群结构的变化和边疆区域社会的变迁,莫氏免夫役的权利开始遭到质疑,但是基于莫氏家族自身的实力和在瑶人中凝聚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清代最终认可了莫氏的特权。
其他文献
近代中国地图绘制转型不仅是绘制技术、印刷和出版技术的转型,而且是近代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受到众多方面社会变迁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地图绘制的转型是近代社会变迁的一扇窗户,一方面,可以透过这扇窗户看到整个社会正在发生的众多变迁;另一方面,只有理解了社会正在发生的众多变迁,才能更为透彻地理解映射在窗户上各种光影的变化。从社会变迁视角分析近代地图绘制转型,也是地图史料价值的展现。
拉图尔自2000年后广泛参与气候与环境议题,但他并没有采取一般环境伦理学家“反人类中心主义”的讨论框架,而是引入“盖亚”的概念,对传统的自然观发起批判。拉图尔认为“自然”只是一个虚构概念而不是一个现成实体,“回归自然”之类的口号无益于促成积极行动。拉图尔号召用盖亚视角取代自然观,他认为盖亚理论的要害并不是把地球看作什么,而是以何种方式观看。拉图尔批判了从柏拉图以来始终贯穿于西方思想中的整体主义、客观主义的上帝视角。这种超然物外的自上而下的视角是脱离现实的。拉图尔亦不陷入虚无主义,努力建构一
“礼乐之治”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学者陈昭瑛认为“礼乐之治”是孔子的理想政治,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徐复观认为“礼乐之治”是“儒家在政治上永恒的乡愁”。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提出一些个人见解。概括而言,孔子以“中和”为原则,以“德义”为灵魂,以“尽善尽美”“天人合一”为最高审美境界,形成了他的一系列礼乐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