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来源 :临床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oa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60~85岁,BMI 18~28 kg/m2,ASA 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T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经皮穴位电刺激患侧合谷、内关穴持续至手术结束.C组不予电刺激.两组术中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记录入室时、拔管时、拔管后5、30 min的MAP、HR以及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β-内啡肽浓度.采用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评估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记录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入室时比较,拔管时、拔管后5、30 min时C组MAP明显升高(P<0.05),拔管时、拔管后5 min时HR明显增快(P<0.05).与C组比较,T组拔管时、拔管后5、30 min时MAP明显降低(P<0.05),拔管时、拔管后5 min时HR明显减慢(P<0.05).与入室时比较,拔管时、拔管后5、30 min时两组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明显升高(P<0.05),T组β-内啡肽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拔管时、拔管后5、30 min时T组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明显降低(P<0.05),β-内啡肽浓度明显升高(P<0.05).T组有2例(7%)发生苏醒期躁动,明显少于C组的10例(30%)(P<0.05).两组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有利于增加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释放,减轻应激反应,有利于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平稳,可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苏醒期躁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输尿管结石患者微创手术后感染性发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0年12月我院微创手术治疗的48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输尿管镜碎石术293例,经皮肾镜取石术86例,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106例,对出现术后感染性发热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出现感染性发热患者共59例,发生率为12.16%;其中女性(OR=1.056,95%CI:0.987~1.457,P=0.021)、糖尿病(OR =2.814,95%CI:1.551~3.532,P=0.013
探讨经阴茎背侧入路改良Shiraki术治疗小儿隐匿阴茎效果.对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87例小儿先天性隐匿阴茎(中重度),均行经阴茎背侧入路改良Shiraki术治疗,观察疗效.本组87例(中度36例,重度5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中度隐匿阴茎患者手术时间(42.4±6.7) min,重度隐匿阴茎患者手术时间(44.5±7.1) min.术中出血量约5~8 mL.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6个月~2年,平均12个月,18例有包皮内板轻度水肿,随访6~12周后均恢复正常;85例阴茎体显露良好,家长对阴茎
目的 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价值.方法 选择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100例,男67例,女33例,年龄≥65岁,ASA Ⅱ或Ⅲ级.患者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在术前及术后第7天通过Z计分法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POCD组和NPOCD组.记录术前1 d、术后1、3 d血清中NLR的变化.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时点血清NLR对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发生POCD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后7 d发生POCD患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中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男40例,女50例,年龄65~78岁,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成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组(D组),罗哌卡因组(Y组)和单纯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R组),每组30例.D组术后以罗哌卡因100 mg复合地塞米松0.1 mg/kg为药液行腰方肌阻滞同时联合PCIA作为术后镇痛,Y组术后以单纯罗哌卡因100 mg为药液行腰方肌阻滞并联合P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