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一场无声的革命

来源 :商业价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2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的平均税负在4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60%。税种包括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印花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等多项。这也是中国成为“税负痛苦指数”全球第二的原因。税种上来看,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存在营业税的国家,并对货物和劳务交易同时征收增值税与营业税,并且营业税在税收中占到15%的比例。因此可以说营改增是引起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的一次深度试水。
  “营改增”简单理解就是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当前的营业税纳税人,包括“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而增值税的纳税人,包括“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因此,营改增的过程,是将提供“劳务服务”的企业和个人,纳入到增值税征收中去。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中国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并非新的事物。它是一个逐渐从商品生产、流通行业向劳务服务等行业改革的渐进过程。
  1993年底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了大规模的税制改革,将商品生产、流通全过程都改征增值税,同时也将加工、修理修配行业改征增值税,将营业税的课税范围限定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经过1993年改革之后,营业税的征收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
  从2012年1月起,上海试点运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紧接着在2012年7月至今,国务院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8个省直辖市和宁波、厦门、深圳3个计划单列市。并且提出适时将邮电通信、铁路运输、建筑安装等行业纳入改革试点。
  目前12个试点省市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已占全国50%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52%左右,税收收入占56%左右,由此可见营改增即将从试点走向全面实施,并且即将覆盖全行业。

企业从中“得实惠”


  从减税结构上来看,营改增最大的受益人来自于小规模纳税人。从原理上来说,由于原本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的营业税率是5%,而营改增之后,由于简易征收法规定的增值税率为3%,导致了企业税负降低达到40%左右。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从12省市的纳税申报情况看,目前共有102.8万户试点纳税人,由缴纳营业税改为增值税。2012年,试点地区共为企业直接减税426.3亿元,整体减税面超过90%。其中,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小规模纳税人减税力度更大,平均减税幅度达到40%。
  从上海调查总队报告来看营改增效果,“调查显示,有64.1%的受访企业税负减轻或基本不变,24.2%的企业税负下降超过30%。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全部实现减负,其中48%的企业税负下降超过40%。小规模纳税人企业成为“营改增”最大受益群体。这次“营改增”试点涉及的行业中,物流辅助服务业和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业受惠最多,分别有82.4%和81.3%的受访企业税负减轻。
  北京市目前纳入营改增试点企业超过20万户,累计减税42.4亿元,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下降33%;广东省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两个申报期,纳入试点企业数14.11万户(不含深圳),试点纳税人净减税6.32亿元,总体减轻税负25.35%。仅广州地铁公司一家企业,试点两个月就减税1800万元。
  减税是必然的,由此2013年年度营业税改增值税地区普遍降低财政收入目标。比如北京、天津、浙江预计2013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目标分别调整为9%、12%、8%,比2012年分别下降1、3、0.5个百分点。 安徽也将2013年的财政收入目标调整为10%,比上一年下降2个百分点。广东预计将2013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目标从10%下调到9%。

打破产业链分工“天花板”


  “营改增”从税制上解决了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促使企业主动将一些低附加值的业务转为向外部发包。这是“营改增”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目的。以计算机行业为例,“营改增”将会促使金融、电信等行业软件开发、技术服务、IT 运维等外包出去,从而促进软件服务外包业务快速发展。
  举个例子,以前,一家大的制造业企业,可能占据了研发-生产-营销的产业链各环节。而在生产环节上,有大量的自有物流、研发、信息技术部门。在“营改增”之前,这些部门都是成本部门,从事活动产生营业成本。而在“营改增”之后,如果将这些部门的业务“外包”,则可以获得增值税发票,从而进行增值税进项抵扣。
  所以,“营改增”将大为增加微观企业进行产业链重构的动力,使得企业更专注于自身的竞争优势,“外包”掉一些辅助部门,占据价值链更重要的环节;而对于现代服务行业,由于可以同时服务于多个企业,又形成了规模优势。最终,将形成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服务业规模化程度提高的双赢局面。
  现代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通过营改增的改革支持其发展有利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同时,可以减少产业分工细化存在的重复征税因素,既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营改增”对经济结构调整意义非凡


  “营改增”消除了重复征税,并将二、三产业的抵扣链条打通,实现了由“道道征收、全额征税”向“环环抵扣、增值征税”的转变。购买服务可以抵税,大大激发了企业采购现代服务的积极性,服务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其实“营改增”直接的目的,便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这在政府意图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财政部、国税总局就营改增试点答记者问中就明确了改革目的:“营改增选择交通运输业试点主要考虑:一是交通运输业与生产流通联系紧密,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运输费用属于现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运费发票已纳入增值税管理体系,改革的基础较好。”
  对于中国国内企业而言,物流费用是中国工业企业仅次于原材料采购成本的最大支出。从物流费用占GDP比重来看,中国该比例为17.8%,而发达国家如美国仅占10%左右、日本在9%左右。经济结构是导致物流费用高的主要原因。主要由于中国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根据测算,中国每产出亿元GDP需要的运输量接近美国的4倍。
  试点之后,不少企业立刻便有了行动,主动将生产性服务业务外包,通过主辅分离提高主业核心竞争力。例如,常熟市龙腾特种钢公司每年的物流费用在4亿元左右。“营改增”后,企业整合内部资源,单独成立了物流公司,承担龙腾特钢全部销售环节的运输业务。徐工集团、天士力帝益药业、南京晨光集团等企业也已着手,将旗下的物流或研发部门剥离出来,作为独立机构对内对外提供服务,从中分享现代服务业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更多益处。
  改革试点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业已产生效果。各类投资和生产要素加速聚集,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结构和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主力军。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上海GDP增长7.5%,其中第三产业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首次突破60%,拉动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
其他文献
2012年天猫“双11”实现了191亿消费额,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在“双11”当天,中国人消费的每3元钱中就有1元是通过淘宝平台交易的;腾讯微信用户量已经超过3亿,这个数字已经足以令运营商胆寒。  这是一场无法抵挡的变革,几乎人人可以感知,不过在这场变革背后,也是最终消费者感知不到的地方,还有一群曾经被称作是“卖设备”的厂商,H3C就在这之列:淘宝“双11”背后提供网络支持的正是H3C(华三)
摘 要:社会化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企业营销模式的变化,微营销应运而生。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微营销有着以培养客户忠诚为核心的典型特征。CRM理论关于构建客户忠诚的理念可以为微营销提供理论指导。在分析CRM理论对微营销启示的基础上,从识别客户、区分客户、客户互动、客户个性化四个层面提出了基于CRM理论的企业微营销策略,期望能够为企业的微营销实践工作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CRM理论;微营销;客户
很多人都看到了健康领域的机会。不管是各种经期助手、掌上医生等健康类应用,还是硬件领域最火爆的各种健康类可穿戴设备,纷纷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目前,这些企业在商业化上一直难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助孕应用Glow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将健康、大数据与保险业结合在一起。  Glow 是Paypal创始人之一Max Levchin的最新创业项目,已于8月初在iOS上发布,并获600万美元融资。它根据收集
录井油气显示层解释是录井工作的关键环节,解释中有时会遇到不同录井方法解释结果相互矛盾、录井解释与圈闭成藏评价相互矛盾、录井显示与区域油气显示特点相互矛盾的情况,通过
陈可辛执导的《中国合伙人》塑造了属于一代企业家的“新梦想”,上映以来口碑在文化和商业领域的知名人士之间不断发酵,在截至5月27日的票房统计中,《中国合伙人》上映以来,票房累至3.1亿元,该片很可能成为又一部票房过5亿元的中等成本国产片。  进入2013年,《泰》就曾创下12亿元的票房奇迹,《北京遇见西雅图》的5亿元票房之后,《致青春》的票房成绩也已超过7亿元。中小成本影片也从单片票房过亿的成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