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觅知音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762106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壬辰秋月,祭奠郎君仪式开始……”随着主祭人洪亮的声音,原本热热闹闹的房间内顿时安静了下来,三十多位老老少少人人手拈清香一支,表情肃穆,站成三排。这是一群“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南音表演者。最年长者,六十不到,最年轻者,是一位80后演员带来的才几个月大的儿子。就是这群人,延续着汉晋以来的相和歌、清商乐,唐代的燕乐、大曲等艺术传统,令人动容。
  祭台上,供奉着一尊造型古朴雅致的神像,右手执弹,左手持弓,长髯飘拂,神定气闲。他叫孟昶,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蜀后主,因其通晓音乐,死后被奉为乐社保护神,也就成了南音的祖师爷,从业者亲切地称他为“郎君”。每年春秋两季,弦友们共聚,祭拜祖师。而《新民周刊》记者恰巧赶上的,正是今年的秋祭。相比较春祭,其规模略小,但程序却一道也不能省。
  鲜花、美酒、糕点、糖果、全鸡、全鱼,外加花烛一对,香炉一只,祭桌上铺着一块布幔,描金绣花,上书四个大字“御前清客”,彰显着南音悠久的传统与独特的地位。随着主祭人一声令下,泉州南音乐团团长吴少传高声朗读起祭文来,他从泉州歌剧院调来南音乐团已有多年,可一口清亮高亢的男高音却始终没变,尽管他念的是记者完全听不懂的闽南方言,却依旧让人感到庄严肃穆,抑扬顿挫,煞是好听。
  祭文读罢,乐队拿起乐器,站立两厢,一边是琵琶、三弦,一边则是洞箫、二弦,加上演唱者手中的拍板,就构成了南音基本的乐器配备。一阵弦乐过后,主唱者周成在一开口,就征服了在场所有人,其嗓音宽厚洪亮,难得的是高音处甜美圆润。很难想象,这位人到中年的艺术家,曾经中风过三次!然而,记者眼前的他,丝毫没有病态,手握拍板,轻敲慢打,伴着弦乐声声,真如聆仙乐一般,余音绕梁,绵绵不绝。
  这音,传了千年,传出了福建,传出了东南亚,一直传到了联合国,最终被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乐团难以为继
  泉州南音乐团成立于1960年,也是福建省两大南音乐团之一。作为泉州代表性的艺术,它享受了一定的待遇。记者眼前模仿福建民居红砖瓦结构的建筑,就是其乐团的所在地——泉州南音艺苑。底楼的剧场可容纳近200人观看演出,这对于以清唱形式演出的南音来说,再合适不过了。除了一流的舞台设备,二楼的办公区域边上,还有一个可容纳近50人的小型演示厅,平时可当作排练场,在接待外宾时,则又作展示演出之用。而今天,祭祀郎君的活动同样在这间演示厅内展开。
  这座耗资近千万的剧院大门口,拉着一条横幅:“祝贺我团李白燕同志获得全国曲艺牡丹奖表演艺术奖”。这是该院演员首次获得国家最高级曲艺表演奖项,为此,泉州市领导还特别接见了李白燕。
  作为当代南音艺术代表性艺术家,李白燕见证了乐团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也伴随着南音乐团共同成长。“南音演唱演奏,技巧高难。无论唱奏,声音必须平稳,讲究‘初如流水,腰如悬丝,尾如宏钟’。这样需要通过‘口传心授’完成的艺术形式,难度大、效率低。当初‘文革’后我们这批年轻人被选进学校学习南音,堪称千里挑一,可如今,但凡来报考学习南音的,几乎有一个收一个,选择的余地很小很小了。而且现在戏校南音班的那批孩子,中专3年,大专5年,这样的安排是没办法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南音演员的,时间不够,催生不出好的苗子,最后的结果就会青黄不接。”身为南音乐团副团长的李白燕说起自己与南音的感情,滔滔不绝:“南音有近200多种曲牌,如果不好好继承,失传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哪怕它是联合国认定的文化遗产。”
  正如李白燕所说的那样,一流的剧院只是外部硬件设备的完善,真正重要的,还是人才梯队的培养与观众群的固定。在这一点上,南音乐团却有着不少“难言之隐”。
  行政办公室主任何韶峰原本是李白燕的师弟,“当初能唱会弹,也是一把好手。做了行政工作之后,慢慢地就弹也不会,唱也不好了。”其实,这是何韶峰的自谦,这次祭祀仪式的主持人正是他。“别看我们这个剧场很不错,可惜我们没钱养它!”何主任语出惊人,原来,在体制上,南音乐团原本在福建省文艺院团需要改制的名单上(原则上戏曲只保留闽剧作为代表),这一决定一下子掀起轩然大波,从演职员到爱好者,乃至不少专家学者,都对让南音完全走向市场的决定深表担忧,如果联合国的帽子都救不了南音的话,那岂不是该它在我们这代手里灭亡?好在大家的呼声得到了正面的回应,经过讨论研究,南音乐团与泉州的梨园戏剧院、高甲戏剧院等同样,暂时保留事业编制,三年内不提改企。
  尽管如此,却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首先是编制,原先乐团内近30人的编制一下子被“冻结”,换句话说,在这三年内,乐团没法再招新人。其次,是在行政经费补贴上,目前泉州所采取的,还是对乐团发放60%的拨款,剩余的40%,就需要剧团走向市场,自负盈亏了。而这60%的经费,扣去行政经费以及为职工所支付的工资、奖金与保险外,所剩无几。据悉,政府全年对南音乐团的补贴约为200万元上下,在剧团中,一位中级职称的演员,月收入平均4000元左右,一般的年轻演员收入则更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是高级的剧场,乐团就越难支付其昂贵的使用经费,成本增加,票房又不景气,只能导致演出的减少,市场的萎靡。“最初我们坚持过,每周演出四场,每场票价只有7元,而且为了防止演出过于单调,我们还融合了不少泉州其他门类的民俗艺术表演。当时,政府每场补贴1500元给剧场,1500元给乐团。尽管如此,久而久之连这区区3000元一场的钱也渐渐不见了,而买票的人又少,最终坚持了三年,计划里常规性的演出就这样夭折了。”说起这段往事,何韶峰依旧感到颇为心痛。如今,这一剧场唯一的使用途径只有外事招待演出,像这类演出,政府是全额买单的。除此之外,面向老百姓的演出,已经很难开展。
  南音难觅知音
  有意思的是,政府并不是没有重视过南音。想当年,两岸关系初通,文化交流远远多于政治、经济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泉州南音乐团常常有机会受邀赴台湾演出,这时,不少政府官员抓住了机会,利用剧团优势,以“演員”身份混迹期间,到了台湾之后,则迅速消失,各自忙于拉赞助,找项目,美其名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可如今,随着两岸交流的日趋便利,南音乐团的这一功能也逐渐消退。说起此事,也颇让南音乐团的演职员们慨叹再三。   相比较于两岸交流的今夕之变,说起长达八年的申请联合国文化遗产之路,更让全体南音人感叹不已。“有一次我们随温家宝总理出国访问,同行遇到几位昆剧演员,他们笑着对我们说道,南音比昆曲古老好几百年,可被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比昆曲晚了整整八年。”据李白燕介绍,从最初的材料收集到整理申请文本,整套工作几乎都是由泉州南音团完成。直到那场亲赴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部的演出,南音的古朴、雅致之美,这才感动了世界。其实,若不是体制、组织上层层上递的繁冗手续,或许南音早就该获此殊荣。
  “南音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们应该有很多机会走出国门,宣扬我国的优秀的文化艺术吧?”面对他们的倾诉,记者不假思索提出了问题,可得到的回答却让人大跌眼镜。
  “有,几乎每年都有些邀请,不是港台的,就是国外艺术节的。可惜的是,因为体制上的很多问题,我们总是走不掉,出不去。就拿今年的一个海外艺术节来说,三年前对方就郑重其事来同我们签署了演出协议,今年正要准备成行,忽然接到市里的演出任务,由于时间冲突,坚决不让我们出去,最后还是我们向对方赔钱了事。”不仅如此,看看离泉州不远处的厦门,发达的旅游业带动了其服务产业的增长,甚至也带动了其文化事业的发展。福建省另一个专业南音乐团就在厦门,尽管在艺术上、名气上不能与泉州相比,可在人才培养、政府资助与自身宣传上,却胜过泉州不知多少。此次祭祀典礼上有一位年轻斯文的小伙子,吹起洞箫来韵味十足,细问之下,他并非剧团演员,而是何韶峰的儿子。记者问起他愿不愿意子承父业,何韶峰却尴尬地笑笑:“他不愿意来我们团,想去厦门那个团。因为那里的收入高,像李白燕那样的国家一级演员,在那里月收入都是上万的。”说起这类心酸事,不由人慨叹,泉州自古是通商大港,文化名城,可惜近年来浪费了多少自我宣传的好机会,文化、旅游业的不发达,又失去了多少发展的因缘,令人可惜!
  “有一次,我们参加市里的外事招待,接待一位外国总统。演出前,市里有关方面千关照万关照,说南音太拖沓了,叫我们尽量缩短演出时间。没办法,我们就选了一支最短的曲子演奏,三分钟。没想到那位外国总统听了大为赞赏,感动不已,要求多听几段。当时我们心里叫一个温暖啊!自己人不懂,没想到来了外国知音!”类似这样的故事,吴少传團长向记者透露了不少:“另一回,我与一位市领导吃饭,席间那位领导突然对我说:少传啊,南音节奏实在太慢了,你看,现在的音乐都是快节奏的,说罢,他居然一个人举起双臂晃悠起来,跳起了流行舞蹈。我正不知所以然之际,他突然停了下来说道,我看你们南音也可以这样嘛!一番话,说得我哭笑不得。”
  笑话归笑话,透出的无奈却是显而易见的。南音曾经的辉煌,时至今日,已然不存,面对专业院团的如此困境,不禁使人感叹:他们的今天,或许就是传统艺术的明天!
  生机在民间
  尽管专业院团并不景气,可每一个南音人却始终保持者乐观的态度。不是他们太过阿Q精神,事实上,正如吴团长所说的那样:“即使有一天,南音乐团没了,但我们相信南音还在,它不会灭亡。”因为南音的生机,始终在民间,生生不息。
  自古以来,南音就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清曲演唱方式。且不论在敦煌壁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就详细描绘的唐宋人弹唱演奏方式与今天的南音何其相似,光说有着千年历史的泉州开元寺,其最有名的戒台上,藻井上四壁雕刻着的,就是南音的四件经典乐器。除此之外,据大画家黄永玉回忆,当年开元寺的南音乐团,正以其善于演唱佛经与佛教故事而名声大噪。由此可见,南音曾经一度是福建人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不仅以此娱乐,更以此会友,甚至以此寄托乡情。
  据李白燕介绍,目前泉州拥有的业余南音社有近200个,其中规模较大,每晚演出的约有五六个。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晚上,在吴少传与李白燕的陪同下,来到泉州市文庙,亲身感受了一把业余南音社的水平。文庙曲社有近百个座位,表演约从晚上8点开始,直至深夜11点。所有的演出不收门票,自娱自乐。待记者入座,观众席内约有六成。其中年老的占一半,另一部分则是游客、年轻人与孩子。
  大厅内所有参与演出的均为年轻人,女性居多,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她们见到李白燕大都上来亲切地打招呼,亲热者还不时寒暄几句,端茶递水送点心。而班主则与吴少传并坐交流。待表演开始,恢复一片肃静,一个晚上,她们演出的曲目都是传统段子,形式较为丰富,有独唱,有群唱,也有带身段的表演唱等等。记者注意到,这群年轻的女孩子台上演绎着古代妇女的悲欢离合,台下则端起iPhone手机,不时地看微博,甚至在台口的插座上充电。“相比较于专业剧团,业余曲社的表演略显草率、自由,不够严谨。”李白燕向记者解释道。而台上的女孩们,也并不如同专业院团表演者那般投入,面对记者跑前跑后的拍照、录像,她们常常会偷看一眼,甚至晃神。
  一小时后,记者走出文庙,告别吴少传等人后,独自来到不远处的另一家曲社。这家位于工人文化宫内的曲社,规模、设备、表演水平均不能同文庙那家相比,然而却更乡土,更淳朴,更亲民。同样是不收门票,落座之后,侍者还会奉上一杯免费的清茶。舞台是最近刚装修过的,尽管依旧很简陋,却干净了不少,台口还用浮雕刻上了一排字:台湾听众某某捐助。仔细数数,台上台下的演员约有15人,而观众席内的听客则不满10人。演员的数量比观众多,令人咋舌。而就在曲社的隔壁,是一家巨大的舞厅,乐声嘈杂,人影闪烁,门口甚至还聚集着不少年轻人。尽管如此,身处曲社内,竟然丝毫不闻窗外之声,颇有一番“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也是颇为令人诧异之处。
  最令记者好奇的,是这群年轻人如何谋生?难道靠不上座、甚至不收费的南音表演,就能够养家糊口么?第二天请教了李白燕,原来,这些晚上来表演南音的年轻人都非专业演员,他们白天都有自己的工作,晚上的表演也并非白唱,靠的是每家曲社都有固定的资助人,由资助人支付他们的演出费用,不需要观众资助。“别小看他们,一个月多者五六千,少者三四千,不比我们专业演员收入少。”这也正是专业院团哪怕开出7元低票价依旧无人问津的原因所在了吧。老百姓每天晚上都有免费的南音听,谁还愿意花钱来看专业院团的演出呢?
  事实上,南音在民间的蓬勃生机不仅源于老百姓对其喜闻乐见,更关键的则是福建籍企业家、海外华侨等人的倾力资助。正如吴少传所说的那样:“南音是一种文化乡音,其影响力从泉州出发,一路影响到香港、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等诸多地方。”在当地创办一个南音社,甚至邀请泉州的同行来交流演出,无疑是当地福建籍华侨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而资助家乡的民间南音团体,也成了海外游子回报祖国的一种方式。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南音的今天有着承接历史的辉煌,也有不少无奈与尴尬,更有着走入民间的勃勃生机。相比较于一墙之隔的梨园戏剧院,投资3000万的剧场,老中青三代演员完整的梯队,多次夺得国家级大奖,更有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领军人物曾静萍,从任何方面来看,南音这一“鼻祖”地位的曲种,都无法与之相比。然而,无论门庭若市,还是车马日稀,它能作为“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能历经千年,口传心授而保留至今,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史上的奇迹。
其他文献
香蕉肉质软糯,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含有16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另外,香蕉还含有一定量的5-羟色胺及合成5-羟色胺物质,能使人心境变得舒畅,有助防治抑郁症。但是,由于香蕉性寒,所以脾胃虚寒、胃痛、腹泻者不能多吃哦!  这款酥脆香蕉片,将水果做成小零食,不但保持了水果的營养和口味,又增加了砂糖,经过烘焙加工,口味更佳。而且它方便携带,用干净的纸袋装好,在外出游玩、看电影的时候,想吃就吃啦!
摘 要:对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及政府管理部门的决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需要注重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居民多样化体育需求;(2)大型体育场馆功能定位需要兼顾场馆赛时与赛后的综合利用,场馆运营中要兼顾公益性与经济性,场馆风格要兼顾城市整体景观;(3)政府需要运用行政、教育、经济和法律等管理工具的合力,发挥管理主体的管理智慧,实现管理客体的价值期许,以期实现
西方的绅士,出门时常常随手携带着一根手杖,在中国古代,那些文人们,也是喜欢携杖的。  陶渊明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提到在自家的园子里散步,就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的句子。“扶老”,也就是手杖。陶渊明写《归去来兮辞》时,四十一岁。这个年龄,自然还不到“杖而能起”的时候。所以对文人而言,手杖的功能,除了实用价值以外,更多是一种象征吧。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
学贵有疑,人贵有德  这一节,讲的是读书和品德的学问,是对尊卑观的认识,是人生的正确导向。天下虽然有天才和庸才之别,若不能勤奋好问,强不知以为知,再聪颖的天性,也不过虚设的零件,让生命白走一趟。  知识偏爱不耻下问,勤能补拙,满腹经纶自然装进深邃的思想。愚者也可能成为盖世雄才,被人敬仰。  “学而不思则罔”强调思考的形式,是要提出问题,通过答疑解惑,增长新知识,使义理贯通,再高的知识山峰也能攀登而
深夜读诗,被韦庄的一首小诗逗乐,不禁莞尔一笑。  那是韦庄的《思帝乡》,里面写道:“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春光旖旎的季节,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漫步在花丛中,杏花落英缤纷,洒落在少女的头上。良辰美景,怎可少了谦谦君子相伴?此时,不知谁家少年款款而来,风流倜傥。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少女对这位风度翩翩的少年一见倾心,当即发下誓
下课后,跟班里的团支书阿芮,坐在操场高高的天蓝色看台上,聊起她最近的烦恼。  阿芮的烦恼,集中在大二时因重新竞选班委而跟班长习习结下的矛盾。两个女孩都美丽聪慧,是我非常喜欢的学生,偏偏因为此事,以及日常工作分配的问题,产生隔阂,以至于幾天前,阿芮因宿舍重新分配产生的问题,想跟习习当面好好聊聊的时候,习习在微信里一口拒绝,说不用聊,没有什么好聊的。  阿芮给我看习习发来的因没有表情包而显得非常生硬的
在南太平洋的塔斯曼海中,有一个火山岛。这个火山岛只有17平方公里,不过岛上植被繁茂,地形狭长,物种也特别丰富。 这个岛没有居民,一直孤悬海外。直到1788年2月17日,這里才被一位执行任务的英国海军上尉——亨利·波尔发现,因此,这个岛被命名为豪勋爵岛。  命名后,波尔和随从踏上小岛,他们还未来得及欣赏岛上风光,就被岛上的一种动物吓着了。这东西跟竹节虫一样,长着6条腿,但身长15厘米,而且岛上遍地都
我刚参加工作时,外婆还活着,她跟我道别时,语重心长地叮嘱:“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外面不比家里,多做事,少说话。”  外婆未嫁之前,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几乎没怎么做过家务。外公家是一个大家庭,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大嫂二嫂本来并不和睦,但外婆初嫁,在她们眼里就是一个来抢地盘的外人,于是一起想尽办法来对付她。比如,婆婆出门,安排三个媳妇在家做饭。婆婆前脚出门,大嫂二嫂就躲到凉快的地方去聊天说笑,外婆
热爱健身的朋友一定对跑步机非常熟悉,它不仅在健身房中是我们的伙伴,也出现在不少人家中。跑步机的发明初衷不是作为健身器材,而是惩罚犯人。  19世纪初,英国犯罪率上升,监狱里人满为患。如何改造顽固的犯人们?监狱管理人员苦恼不堪。1818年,工程师William Cubitt发明跑步机treadmill,这种人力驱动的巨型装置很快被引入监狱,用于犯人劳改。  Treadmill有点像加强版的水车,犯人
卡-26直升机由著名的苏联卡莫夫设计局设计制造  这些年,直升机已经成为农林作业的“空中高手”,喷洒农药、播种施肥、运输物资、护林灭火、人工增雨,样样拿得出手。这么优秀的作业高手,功夫可不是一两天就能练成的。“直升机界的拖拉机选手”  农林作业是直升机很早就应用的领域之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世界上第一款专门研制的民用直升机卡-26就是用来服务农业生产的。  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苏联民航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