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农业大国,近7亿人口生活在乡村;我国非农业强国,小机械化生产、人均耕地少,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这已成共识。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点要解决“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撑,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仍是职业教育中最薄弱的一环。
近年来,全国“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高度关注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据教育部统计,仅2013年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就提交有关职业教育的人大建议、政协提案232件。这其中,涉农职业教育提案和建议占总数近20%,内容主要涉及科学认识农民职业教育,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和制度保障,整合国家各部门农民相关培训资源,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的培养,建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制定长远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等方面内容。
回应社会关切,2013年7月22日,教育部邀请来自各界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如何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召开座谈会,会议传递出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利好消息。
社会关切“谁来种地”
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面临着四大问题。一是数量萎缩。当前农民工总量约有2.6亿,并以每年900万~1000万人的速度加速转移,务农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农村出现空心化。
二是结构失衡。目前,务农农民平均年龄接近50岁,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正在老年化,而性别结构呈妇孺化。
三是素质堪忧。由于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都是有文化的年轻人,留在农村的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逐步降低的趋势,其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
四是后继乏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轻农、去农、离农”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即便是就读农科类专业,毕业后也争相“跳农门”。“谁来种地”、“靠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而全国开设有涉农专业的中高等职业院校无疑承担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任。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开设涉农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有343所,专业点有1042个,涉农专业在校生约7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点有4542个,其中专门的农业学校237所,农林牧渔类专业在校生195万人。全国共有县级职教中心3357所,在校生750.18万人,县及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559所,在校生34.8万人。每年能组织动员教育系统职业院校和成人学校开展各类农民和农民工培训约8000万人次。
但据教育部2011年所做的《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调研报告》显示,这一庞大的涉农职业院校群体却面临着招生难、办学条件差、管理体制不顺、办学经费不足、培训网络不健全、非学历教育缺少政策支持等实际困难。2011年,中职农林类招生从2010年的110.4万人降为85.4万人,降幅为22.6%。高等职业教育农林牧渔类专业在校生16.96万人,占高职在校生总数的1.76%,比例偏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明显不足。
从“九龙治水”到“九部联动”
2011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粮食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共同召开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农业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做出科学规划。文件提出,要探索有关部门通过合作共建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工作机制。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每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00万人,实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800万人的目标。
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从“九龙治水”的混乱局面进入到“九部联动”的有序发展。其后,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科研引领。2010年,教育部与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联合组成农业职业教育课题组,对涉农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共同起草了《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研究报告》。2012年,教育部与农业部联合启动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重大问题研究》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其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前期成果。
教产对接。2011年6月,教育部与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联合召开会议并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总社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建立起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的对接平台。2012年10月,双方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的通知》,探索资源整合,完善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双方正在进一步深入合作,在集团框架内,选定特定专业进行中职对接本科和高职对接本科的改革试验。
地方试点。2012年7月,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通过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探索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推进农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涉农人才培训体系,为全国提供经验模式。
经费保障。截至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127亿元用于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建设,支持了近2000所县级职教中心建设。2012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各地积极贯彻中职免学费政策。目前,全国已有内蒙古等13个省市区将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大量财政经费的投入,改善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建立和完善国家制度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和兼业农民而言的,可定义为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
他介绍说,目前教育部与农业部按照“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思路,合作开发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并将于近期向社会发布。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教育部下一阶段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重点办好一批农业职业学校和1000个涉农专业点。组建一批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村、农业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培养培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农业职业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二是强化地方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活动,计划5年内共创建300个国家级示范县,引导地方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好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职责,通过充分发挥示范县引领辐射作用,普遍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基础能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三是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教育部将把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作为主要任务,联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健全教学标准等相关教育教学制度。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全国性农民学分银行,构建公益性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逐步建立国家出资购买农民学习成果的公益性的经费补偿制度。现阶段要积极争取将新型职业农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这已成共识。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点要解决“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撑,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仍是职业教育中最薄弱的一环。
近年来,全国“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高度关注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据教育部统计,仅2013年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就提交有关职业教育的人大建议、政协提案232件。这其中,涉农职业教育提案和建议占总数近20%,内容主要涉及科学认识农民职业教育,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和制度保障,整合国家各部门农民相关培训资源,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的培养,建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制定长远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等方面内容。
回应社会关切,2013年7月22日,教育部邀请来自各界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如何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召开座谈会,会议传递出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利好消息。
社会关切“谁来种地”
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面临着四大问题。一是数量萎缩。当前农民工总量约有2.6亿,并以每年900万~1000万人的速度加速转移,务农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农村出现空心化。
二是结构失衡。目前,务农农民平均年龄接近50岁,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正在老年化,而性别结构呈妇孺化。
三是素质堪忧。由于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都是有文化的年轻人,留在农村的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逐步降低的趋势,其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
四是后继乏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轻农、去农、离农”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即便是就读农科类专业,毕业后也争相“跳农门”。“谁来种地”、“靠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而全国开设有涉农专业的中高等职业院校无疑承担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任。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开设涉农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有343所,专业点有1042个,涉农专业在校生约7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点有4542个,其中专门的农业学校237所,农林牧渔类专业在校生195万人。全国共有县级职教中心3357所,在校生750.18万人,县及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559所,在校生34.8万人。每年能组织动员教育系统职业院校和成人学校开展各类农民和农民工培训约8000万人次。
但据教育部2011年所做的《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调研报告》显示,这一庞大的涉农职业院校群体却面临着招生难、办学条件差、管理体制不顺、办学经费不足、培训网络不健全、非学历教育缺少政策支持等实际困难。2011年,中职农林类招生从2010年的110.4万人降为85.4万人,降幅为22.6%。高等职业教育农林牧渔类专业在校生16.96万人,占高职在校生总数的1.76%,比例偏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明显不足。
从“九龙治水”到“九部联动”
2011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粮食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共同召开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农业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做出科学规划。文件提出,要探索有关部门通过合作共建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工作机制。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每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00万人,实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800万人的目标。
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从“九龙治水”的混乱局面进入到“九部联动”的有序发展。其后,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科研引领。2010年,教育部与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联合组成农业职业教育课题组,对涉农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共同起草了《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研究报告》。2012年,教育部与农业部联合启动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重大问题研究》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其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前期成果。
教产对接。2011年6月,教育部与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联合召开会议并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总社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建立起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的对接平台。2012年10月,双方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的通知》,探索资源整合,完善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双方正在进一步深入合作,在集团框架内,选定特定专业进行中职对接本科和高职对接本科的改革试验。
地方试点。2012年7月,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通过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探索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推进农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涉农人才培训体系,为全国提供经验模式。
经费保障。截至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127亿元用于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建设,支持了近2000所县级职教中心建设。2012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各地积极贯彻中职免学费政策。目前,全国已有内蒙古等13个省市区将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大量财政经费的投入,改善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建立和完善国家制度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和兼业农民而言的,可定义为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
他介绍说,目前教育部与农业部按照“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思路,合作开发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并将于近期向社会发布。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教育部下一阶段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重点办好一批农业职业学校和1000个涉农专业点。组建一批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村、农业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培养培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农业职业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二是强化地方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活动,计划5年内共创建300个国家级示范县,引导地方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好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职责,通过充分发挥示范县引领辐射作用,普遍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基础能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三是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教育部将把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作为主要任务,联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健全教学标准等相关教育教学制度。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全国性农民学分银行,构建公益性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逐步建立国家出资购买农民学习成果的公益性的经费补偿制度。现阶段要积极争取将新型职业农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