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师素养;学情分析;教学重心;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11—0044—01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让每节课的每一分钟都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强、参与学习的意识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由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教课的每一個环节,每一個学生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神情始终处于亢奋状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真正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教师素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提高自身素养首先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把课堂变成学生用已学会的直接知识去认识探索新的间接知识的主要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教师要加强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研究,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由于课程改革的变化很大,以往的经验已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新课程理念及相关课程标准的要求,研究课改试题的命题导向,树立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的新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二、重视学情分析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
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教师的“教”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首先,教师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個人的性格、心理特征等开展学情分析,通过问卷及家访等多种方式,了解每一個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类型、意志品质和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研究。
其次,依据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时,所具有的学习经验、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也不同,所以,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对新知学习的意义及新知学习对后续学习的价值,而且还要仔细比较新知和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内容上、学习方法上各自所具有的特点,认真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方面所欠缺的是什么?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以便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重心前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点
通常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上课本身及课后的补漏,这样的教学是重心后滞的。要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就要使教学的重心前移。
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做到集体备课与個人备课相结合、一般备课和重点备课相结合、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编写教案与运用教案相结合。备课的思路要清晰,目的要明确,环节与环节之间要衔接自然。只有备好课,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学生的提问,才能更好地解读每一個小知识点,更好地把握重难点,也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個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保证课堂的高效。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优化教学方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
如果说,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那么,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改革。要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目标,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就成为两個重要的途径。而这两個优化的主战场无疑又是课堂教学。
教师要掌握讲授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并能够恰当自如地运用。在教学中要整体把握三维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首先是一個积极的实践者,先经历探究过程,充分体验和估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准备好应对策略。其次,教师还应是一個精干的组织者、有效的引领者和亲切的合作者,并能自如地根据情况在几种角色中进行转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一堂课中发挥引导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课堂教学之外的途径,使课堂内外形成合力,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11—0044—01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让每节课的每一分钟都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强、参与学习的意识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由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教课的每一個环节,每一個学生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神情始终处于亢奋状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真正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教师素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提高自身素养首先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把课堂变成学生用已学会的直接知识去认识探索新的间接知识的主要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教师要加强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研究,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由于课程改革的变化很大,以往的经验已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新课程理念及相关课程标准的要求,研究课改试题的命题导向,树立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的新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二、重视学情分析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
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教师的“教”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首先,教师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個人的性格、心理特征等开展学情分析,通过问卷及家访等多种方式,了解每一個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类型、意志品质和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研究。
其次,依据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时,所具有的学习经验、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也不同,所以,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对新知学习的意义及新知学习对后续学习的价值,而且还要仔细比较新知和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内容上、学习方法上各自所具有的特点,认真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方面所欠缺的是什么?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以便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重心前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点
通常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上课本身及课后的补漏,这样的教学是重心后滞的。要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就要使教学的重心前移。
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做到集体备课与個人备课相结合、一般备课和重点备课相结合、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编写教案与运用教案相结合。备课的思路要清晰,目的要明确,环节与环节之间要衔接自然。只有备好课,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学生的提问,才能更好地解读每一個小知识点,更好地把握重难点,也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個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保证课堂的高效。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优化教学方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
如果说,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那么,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改革。要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目标,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就成为两個重要的途径。而这两個优化的主战场无疑又是课堂教学。
教师要掌握讲授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并能够恰当自如地运用。在教学中要整体把握三维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首先是一個积极的实践者,先经历探究过程,充分体验和估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准备好应对策略。其次,教师还应是一個精干的组织者、有效的引领者和亲切的合作者,并能自如地根据情况在几种角色中进行转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一堂课中发挥引导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课堂教学之外的途径,使课堂内外形成合力,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