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起市场极度关注的五粮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事件,最近终于有了权威说法。9月23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通报该案调查进展情况。五粮液涉嫌三项违法违规行为,分别是: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证券投资行为及较大投资损失,导致财务报表虚假记载;未如实披露重大证券投资损失,而涉嫌虚增利润;披露的主营业务收入数据存在差距。该负责人明确表示,相关调查仍在进行中,证监会将尽快查清相关事实,并依法按程序做出行政处罚。
多空争夺,刀光剑影
2009年9月9日上午,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其官方网站上刊登出五粮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公告。下午一点,股市开盘后,五粮液股票的跳水走势如期而至,天量抛盘夹杂着无数恐慌散单瞬间涌出。然而在接近跌停板的时候,几千手、上万手的巨量卖单,竟然被更为凶猛的买盘所吞噬,短短半个小时成交就接近30亿元。当夜,深交所公开数据显示,空头前五名均是机构席位,卖出金额高达11.97亿元,多头主力前五名也是两个机构专席。
对这家有着106只基金入驻和47万中小投资人的重要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大部分券商研究机构保持着沉默。根据理财周报事发第二天整理的信息,在40多家券商里只有不到10家券商在研究展会上给出了明确的买入、观望的建议,
中小投资者的煎熬
据年报披露,2008年五粮液的净利润是18亿元,同比增长23%;但利润分配预案仅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5元。而此前的2007年公司未分一厘一毫,2006年每股也仅派发了0.06元现金。公司上市11年总共只有6.6亿元的现金分红,流通股东只占3.18亿元。因此,投资五粮液让很多人黯然伤神。
刘达华是深圳的一位投资者,他把二十多年来做生意赚的钱全都用来投资,最近五年不断追高加码买入五粮液股票,结果亏了60万元。另一位四年前去过五粮液调研的私募基金经理翟敬勇的结论是:“五粮液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品牌正在逐步下降。”
果然,五粮液股票的市值从过去相当于两个茅台,变成了现在的只有半个茅台。五粮液从一代酒王到被茅台赶超,究竟是什么成为了公司发展的绊脚石?
非常大股东
记者在今年4月曾到五粮液股份公司采访,当时他们刚刚完成了一桩38亿元的资产收购,被收购的是五粮液集团旗下的普什集团,以及环球公司的5家从事包装材料生产的企业。尽管五粮液两大关联交易就此解决了一半,但是高溢价购买低效资产的质疑却在很长时间内此伏彼起。有媒体曾这样评论:“估值高得离谱,五粮液38亿买垃圾”,“解决关联交易缺乏诚意”。
或许是出于对敏感话题的谨慎,五粮液股份公司总经理陈林与董事长唐桥同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记者发现,两位高管并没有大功告成之后的轻松。总经理陈林说:“所有风险都承担到我们股份公司来了。”
据五粮液股份公司董事长唐桥介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五粮液提出了40万吨原酒的产能扩张计划,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包括激光防伪等一批当时世界顶级的设备和技术。而如今,40万吨的计划只达到了10万吨,导致配套包装产能大量闲置。这其中相关的关联交易资产非常巨大,但必须存在,因为“它是整体的企业,必须全部过来,你不可能只要部分资产”。
在金沙江下游五六公里远的北岸,是五粮液集团正在打造的重装产业基地,总投资270亿元,一期投资120亿元。今年将启动前期工程,预计完成40亿到50亿元,而投资的主体正是普什集团。当记者深入这个拟建中的豆坝工业园区时,看到这里还是一片村落,动迁工作并没有开始。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年初以来宜宾市领导和五粮液集团的高层已经多次到这里考察。
今年6月25日,宜宾市市长吴光镭到豆坝调研,旁边陪同的正是五粮液集团的董事长王国春。7月份,宜宾市政府正式对外发布了豆坝重装产业基地的规划:项目将于今年12月正式启动,以“机械制造、高载能产业和物流仓储产业”为主导,将成为川滇黔地区最大的重型装备基地。作为项目投资主体,已经占到宜宾市财政收入70%的五粮液集团,再一次被赋予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沉重使命。这让人不禁产生借消除关联交易之名,再次从股份公司抽血的疑问。
五粮液股份公司董事长唐桥关于公司未来发展规划的介绍,让记者也感受到解决关联交易背后那只无形的大手。省委省政府给五粮液集团公司提出的要求,是到2020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可见,豆坝工业园区270亿元投资总额的项目,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那么集团资金缺口靠什么弥补,或许对收购资产评估的争论已经悄然演变成地方经济发展与中小股东利益之间的碰撞。
难断的关联交易
关心五粮液关联交易的人,恐怕没有谁不知道五粮液集团进出口公司的。这家神秘的公司,每年以神秘的价格替五粮液完成产品的销售,分享着原本属于投资者的利润。从它出生的那天起,造酒不如卖酒挣得多便成了五粮液的一个传说。
根据中信证券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通过代理销售五粮液,每瓶高达100元以上的供销差价会产生每年20多亿元的代销利润。据中金公司去年3月测算,2008年这家公司的五粮液酒销售单价为418元/瓶,而五粮液股份公司供货单价约226元/瓶。股份公司不惜损失数十亿元的销售利润换取的只是零库存。而且系列酒的销售并没有交出去,五粮液实现了零库存,中低端系列酒留给了自己,一个产量小利润高,一个产量大利润薄,更加让人不可思议。
扩而不长的产能
长期以来,很多投资者不断质疑,五粮液的市场份额为什么一直在下降?记者走访了一些酿酒车间时得知,一些新建的车间由于窖池年份不够,出酒率很低,有的连一滴五粮液也酿不出来。因此,大多投资产能并没有形成生产能力,它们都是当年40万吨产能扩张的产物。
不论是关联交易还是经营战略,不管是分红政策还是人事安排,五粮液上市以来11年间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背后大股东的影子,让许多执着的五粮液投资者饱受煎熬。但愿这次证监会立案调查处理后,让上市公司五粮液浴火重生。
编辑 肖利平
多空争夺,刀光剑影
2009年9月9日上午,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其官方网站上刊登出五粮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公告。下午一点,股市开盘后,五粮液股票的跳水走势如期而至,天量抛盘夹杂着无数恐慌散单瞬间涌出。然而在接近跌停板的时候,几千手、上万手的巨量卖单,竟然被更为凶猛的买盘所吞噬,短短半个小时成交就接近30亿元。当夜,深交所公开数据显示,空头前五名均是机构席位,卖出金额高达11.97亿元,多头主力前五名也是两个机构专席。
对这家有着106只基金入驻和47万中小投资人的重要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大部分券商研究机构保持着沉默。根据理财周报事发第二天整理的信息,在40多家券商里只有不到10家券商在研究展会上给出了明确的买入、观望的建议,
中小投资者的煎熬
据年报披露,2008年五粮液的净利润是18亿元,同比增长23%;但利润分配预案仅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5元。而此前的2007年公司未分一厘一毫,2006年每股也仅派发了0.06元现金。公司上市11年总共只有6.6亿元的现金分红,流通股东只占3.18亿元。因此,投资五粮液让很多人黯然伤神。
刘达华是深圳的一位投资者,他把二十多年来做生意赚的钱全都用来投资,最近五年不断追高加码买入五粮液股票,结果亏了60万元。另一位四年前去过五粮液调研的私募基金经理翟敬勇的结论是:“五粮液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品牌正在逐步下降。”
果然,五粮液股票的市值从过去相当于两个茅台,变成了现在的只有半个茅台。五粮液从一代酒王到被茅台赶超,究竟是什么成为了公司发展的绊脚石?
非常大股东
记者在今年4月曾到五粮液股份公司采访,当时他们刚刚完成了一桩38亿元的资产收购,被收购的是五粮液集团旗下的普什集团,以及环球公司的5家从事包装材料生产的企业。尽管五粮液两大关联交易就此解决了一半,但是高溢价购买低效资产的质疑却在很长时间内此伏彼起。有媒体曾这样评论:“估值高得离谱,五粮液38亿买垃圾”,“解决关联交易缺乏诚意”。
或许是出于对敏感话题的谨慎,五粮液股份公司总经理陈林与董事长唐桥同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记者发现,两位高管并没有大功告成之后的轻松。总经理陈林说:“所有风险都承担到我们股份公司来了。”
据五粮液股份公司董事长唐桥介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五粮液提出了40万吨原酒的产能扩张计划,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包括激光防伪等一批当时世界顶级的设备和技术。而如今,40万吨的计划只达到了10万吨,导致配套包装产能大量闲置。这其中相关的关联交易资产非常巨大,但必须存在,因为“它是整体的企业,必须全部过来,你不可能只要部分资产”。
在金沙江下游五六公里远的北岸,是五粮液集团正在打造的重装产业基地,总投资270亿元,一期投资120亿元。今年将启动前期工程,预计完成40亿到50亿元,而投资的主体正是普什集团。当记者深入这个拟建中的豆坝工业园区时,看到这里还是一片村落,动迁工作并没有开始。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年初以来宜宾市领导和五粮液集团的高层已经多次到这里考察。
今年6月25日,宜宾市市长吴光镭到豆坝调研,旁边陪同的正是五粮液集团的董事长王国春。7月份,宜宾市政府正式对外发布了豆坝重装产业基地的规划:项目将于今年12月正式启动,以“机械制造、高载能产业和物流仓储产业”为主导,将成为川滇黔地区最大的重型装备基地。作为项目投资主体,已经占到宜宾市财政收入70%的五粮液集团,再一次被赋予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沉重使命。这让人不禁产生借消除关联交易之名,再次从股份公司抽血的疑问。
五粮液股份公司董事长唐桥关于公司未来发展规划的介绍,让记者也感受到解决关联交易背后那只无形的大手。省委省政府给五粮液集团公司提出的要求,是到2020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可见,豆坝工业园区270亿元投资总额的项目,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那么集团资金缺口靠什么弥补,或许对收购资产评估的争论已经悄然演变成地方经济发展与中小股东利益之间的碰撞。
难断的关联交易
关心五粮液关联交易的人,恐怕没有谁不知道五粮液集团进出口公司的。这家神秘的公司,每年以神秘的价格替五粮液完成产品的销售,分享着原本属于投资者的利润。从它出生的那天起,造酒不如卖酒挣得多便成了五粮液的一个传说。
根据中信证券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通过代理销售五粮液,每瓶高达100元以上的供销差价会产生每年20多亿元的代销利润。据中金公司去年3月测算,2008年这家公司的五粮液酒销售单价为418元/瓶,而五粮液股份公司供货单价约226元/瓶。股份公司不惜损失数十亿元的销售利润换取的只是零库存。而且系列酒的销售并没有交出去,五粮液实现了零库存,中低端系列酒留给了自己,一个产量小利润高,一个产量大利润薄,更加让人不可思议。
扩而不长的产能
长期以来,很多投资者不断质疑,五粮液的市场份额为什么一直在下降?记者走访了一些酿酒车间时得知,一些新建的车间由于窖池年份不够,出酒率很低,有的连一滴五粮液也酿不出来。因此,大多投资产能并没有形成生产能力,它们都是当年40万吨产能扩张的产物。
不论是关联交易还是经营战略,不管是分红政策还是人事安排,五粮液上市以来11年间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背后大股东的影子,让许多执着的五粮液投资者饱受煎熬。但愿这次证监会立案调查处理后,让上市公司五粮液浴火重生。
编辑 肖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