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理性思考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展示,它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就新课程改革来说,它十分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或应用能力的提升。即使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训练,最终也是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观点和新课程倡导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是相一致的。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九年中学习了各种美文佳作不少于500篇,写作的数量除周记、日记以及平时练笔外,光作文就写了14本。可是,“作文难教,作文难写”的现状却从来没有能够改变,即使新课程全面推广六年以来,作文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的“瓶颈”。尽管有的教师作文教学成绩斐然,也有的学生写出了一篇篇好文章,但这些个案是和个别教师的教育素养以及部分学生的天赋、悟性分不开的。整体而言,作文教与学的过程一直处于一种迷茫或不明朗的状态。
  
  一、对教材中作文资源缺乏深刻地挖掘和疏理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并分解为四个阶段,每个学段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不同年级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可光靠这些纲领性的东西如何能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呢?就传统意义的阅读教学来讲,仅字、词、句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点,教师也得靠教学用书的支撑,也有些教师直接运用专家的备课手册,但因学情不同以及教师自身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所限,许多训练点很难落实到位。何况作文教学的目标在每一篇课文中本就不够明朗。有的文章可以使学生积累优美的词句,丰富作文的积淀;有的文章写法独具,便于借鉴,使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表达方法;也有些文章选材新颖,个性突出,有益于拔高作文的立意。这些资源需要教师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更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挖掘并指导运用。以现行人教版实验教材为例,它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目标,有机地分解、渗透在不同的学段,具体到不同的单元和课文。研读教材,就会发现教材对作文训练的要求涉及语文教学的全部过程。教材在每课之前设计了导读和连接语,除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尤其便于师生把握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尤其对作文描写和表达感情的方法涉及最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可以小觑导读和连接语。为了能够掌握并巩固有关写作知识,教材还设计了课后思考题和小练笔两个环节,并在某些思考题中对作文表达方法、文章结构等进行了着力渗透。为了强化实践,不同形式的小练笔要及时训练到位。需要指出的是,小练笔不是作文,教师不能随意拔高小练笔的难度,否则就会加大学生作文负担,扼杀写作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务必吃透课标和教材,依托文本,全面领会教材中作文教学的有效资源,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作文效能。
  
  二、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互相分离
  
  这可以说是一个通病。多年来,作文教学被阅读教学拒之门外。曾经在“工具性时代”,语文课堂是字、词、句的天地,而今“人文性”来了,可语言文字的训练仍占据了多大的席位。纵观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师淋漓尽致的渲染,把学生带到了入情入境的地步,学生也在诸多的情感体验中品尝着难得的“人文关怀”。如果设计一个让学生写作的环节,热烈的气氛好像冷却,强烈的情感张扬似乎蹋火,这是所有主讲所不愿见的。殊不知,就在这热与冷、动与静的理性转换中,学生才会掌握一些共性的、必须掌握的内容。否则,语文课堂在经历了一番“凌空蹈虚”之后,我们的学生又学到了什么?我们不难看到,有些权威杂志的栏目设置有“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也有些省级以上的大型教学观摩活动分为阅读和作文两大类。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这里的“写”不仅是写字和写词写句,更重要的应该是写作的范畴,因此说,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水乳相融的关系,作文教学应包含在阅读教学之内。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不仅是学生积累词句和欣赏美文的例子,也是学生作文和审美的例子。归根到底,“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应把“写”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做到每课必写,每堂必写,有感而发,或改写、续写,甚至仿写,把握好作文训练的最佳时机。阅读教学应当全面承载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学会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走向。
  
  三、作文评价体系滞后弱化了学生的写作动力
  
  作文评价的目的何在?多数人认为是为了对学生的劳动成果一个恰如其分的评判;也有人认为是为应付学校对教师工作考评而作的被动劳动,似乎红笔批改越多越能体现教师的敬业精神,这些观点都是不可取的。新课程认为,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以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原动力,教师应千方百计的呵护学生的写作激情,哪怕是学生作文中的点滴闪光点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强调“评”的过程,其实是肯定学生闪光点的过程,也是教师教给学生最基本的作文方法的过程。其次,作文评改中的分层评改也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有效手段。由于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一样,而教材设置的单元作文训练要求是统一的,必然使部分后进生感到作文的压力太大,产生恐惧心理。教师在布置作文前要對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写作目标。另外,作文评价的方法很多,学生互评、家长评价,以及创办作文园地、手抄报、班级作文选等等,都是评价和激励的好办法。
  
  四、应试作文拔高了作文的难度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为了获取高分,抛开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以牺牲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代价,加大作文难度,挫伤了学生刚刚萌芽的写作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的写作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而事实上,从三、四年级开始,学生就过早地承担了“内容具体,感情真挚”的要求。教师连珠炮似的给学生灌输和强调作文的结构、选材、立意以及表达方式,使学生如坠五里雾中。有的试题缺乏系统性,把学生应该初步了解的写法当作明确掌握的内容去考查,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写作教学秩序,使写作变得功利并趋于程式化。甚至有的教师流行猜题、背范文等,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其次,由于想象作文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个性化表达也成为当今最时尚的教育理念,如果教师把握不准确,指导不到位,学生的作文犹如天马行空,随风飘逝,或如一叶扁舟,漂流在茫茫的海面,很难回归“真情实感”的港湾。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潜心钻研,从文本的实际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探寻作文水平提升的有效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作文教学的沼泽地。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师为指导和批改学生的作文,往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的写作水平却难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依然低下。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