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性原则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情感教学的重要性, 接着对音乐教学要遵循情感性原则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最后对情感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点针对性的建议。
文体新一轮小学音乐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遵循情感性教育原则, 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更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影响学生的情感,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一原则, 让音乐作品更好地被学生感知、接受, 从而达到精神上的自我升华, 便成为小学艺术教育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原则中, 情感性原则是教育者应该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注重音乐教学的情感性会让一堂音乐课更有成效。
一、音乐教学为何要遵循情感性原则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 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的情感植入比其他艺术更加有力, 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 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 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
(一) 学生行为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过程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形成情感认识, 也就是感性并将这种感性认识主动地反映到实际活动当中, 从而形成人的行为表现。音乐教育正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形成美的感性认识, 使自身的情感与作品中所蕴含的高尚思想境界产生共鸣, 最终使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将美好的意识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二) 音乐是情感的体验,音乐教育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这是最能体现音乐教学本质的。通过对学生情感进行不断的影响, 学生情感世界将会高尚、丰富, 最终使人格得以完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能收获到美好情感体验将是音乐教学至高的境界, 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 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的教育。
二、情感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应用
(一) 创设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阶梯
教师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多种手段, 创设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出过生动的描述: “所谓课上得有趣, 就是说, 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 甚至震惊, 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体会到创造的欢乐, 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可见, 学生是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体验、感受并思考问题的, 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创设音乐审美情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组织教学中, 教师优雅的举止, 清晰简洁的谈话, 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 也会让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娱乐, 这些都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二) 运用富有情趣的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钥匙
任何有趣的事物, 对儿童来说都存在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由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 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 以舞蹈、绘画、诗歌、戏剧等各种趣味性的艺术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儿童,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中。卡尔?奥尔夫曾说过: “用音乐、动作、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 即: 人们不是作为听众, 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 在课堂中利用多种艺术手段创设音乐教学的情趣, 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 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 创设即兴性的教学气氛是学生情感得到自我升华的舞台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艺术作品感染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审美能力, 影响学生的行为意识。因此,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不应该只停留在学生对音乐艺术作品所蕴含的高尚美的认识上, 更要在此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认识的差异性、创造性, 把学生在一堂课积淀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 为学生搭建自我表达和展示的舞台,最终实现用意识支配行动, 完成人在精神上的自我升华。
创设即兴性的教学氛围可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学生自由表達心中的感慨, 编创自己的节奏, 让学生的学习走向自我应用、自我发挥的阶段, 这是学生开启创造智慧的好时机, 是从意识走向行动的质变, 也是检验一堂音乐课教学效果的好手段。
小学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 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情感性的教学原则, 创设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唤起学生的美感, 利用多种艺术手段创设有情趣的教学, 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最终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齐易,张文川. 音乐艺术教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2] 郭声健. 艺术教育论[M].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文体新一轮小学音乐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遵循情感性教育原则, 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更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影响学生的情感,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一原则, 让音乐作品更好地被学生感知、接受, 从而达到精神上的自我升华, 便成为小学艺术教育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原则中, 情感性原则是教育者应该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注重音乐教学的情感性会让一堂音乐课更有成效。
一、音乐教学为何要遵循情感性原则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 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的情感植入比其他艺术更加有力, 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 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 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
(一) 学生行为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过程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形成情感认识, 也就是感性并将这种感性认识主动地反映到实际活动当中, 从而形成人的行为表现。音乐教育正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形成美的感性认识, 使自身的情感与作品中所蕴含的高尚思想境界产生共鸣, 最终使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将美好的意识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二) 音乐是情感的体验,音乐教育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这是最能体现音乐教学本质的。通过对学生情感进行不断的影响, 学生情感世界将会高尚、丰富, 最终使人格得以完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能收获到美好情感体验将是音乐教学至高的境界, 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 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的教育。
二、情感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应用
(一) 创设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阶梯
教师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多种手段, 创设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出过生动的描述: “所谓课上得有趣, 就是说, 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 甚至震惊, 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体会到创造的欢乐, 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可见, 学生是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体验、感受并思考问题的, 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创设音乐审美情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组织教学中, 教师优雅的举止, 清晰简洁的谈话, 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 也会让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娱乐, 这些都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二) 运用富有情趣的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钥匙
任何有趣的事物, 对儿童来说都存在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由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 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 以舞蹈、绘画、诗歌、戏剧等各种趣味性的艺术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儿童,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中。卡尔?奥尔夫曾说过: “用音乐、动作、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 即: 人们不是作为听众, 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 在课堂中利用多种艺术手段创设音乐教学的情趣, 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 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 创设即兴性的教学气氛是学生情感得到自我升华的舞台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艺术作品感染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审美能力, 影响学生的行为意识。因此,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不应该只停留在学生对音乐艺术作品所蕴含的高尚美的认识上, 更要在此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认识的差异性、创造性, 把学生在一堂课积淀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 为学生搭建自我表达和展示的舞台,最终实现用意识支配行动, 完成人在精神上的自我升华。
创设即兴性的教学氛围可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学生自由表達心中的感慨, 编创自己的节奏, 让学生的学习走向自我应用、自我发挥的阶段, 这是学生开启创造智慧的好时机, 是从意识走向行动的质变, 也是检验一堂音乐课教学效果的好手段。
小学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 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情感性的教学原则, 创设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唤起学生的美感, 利用多种艺术手段创设有情趣的教学, 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最终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齐易,张文川. 音乐艺术教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2] 郭声健. 艺术教育论[M].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