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探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o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66-01
  提起“阅读能力”,人们想起的往往是语文课上的阅读。其实,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所具备的语文阅读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是需要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囊括数学阅读能力、外语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从小学阶段开始注意加强培养。在《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更加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里,我认为强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阅读数学问题,从中弄明白所知所求、所需所欠,也就是我们以往所讲的数学审题。下面谈谈我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方面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什么是数学阅读
  阅读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它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而且是把动口、动手、动脑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而数学阅读的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了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
  二、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表明,造成一些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问题方面毫无办法。由于没有办法弄懂数学问题是什么,即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再强,都无法找到正确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三、培养数学阅读的一些做法
  数学阅读的培养必须从低年级开始抓起,从简单抓起,到了高年级,学生就基本能按部就班地对题目进行分解、分析,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当然在培养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比较强的主观性,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有自己的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等。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数学事例进行引导,教给学生科学而又合理的阅读方法。
  1.提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阅读材料
  数学的学习除了要有能力以外还要有兴趣,教师如果能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学生就会主动地学、持久地学,课堂教学会更生机盎然。相反,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阅读的效果就会很不一样,获得的知识也容易被遗忘。
  如一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识字不多,喜欢直观展示的数学问题,教师可提供一些以图片为主的阅读材料。到了三年级,学生识字多了,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师可提供一些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既具有直观形象性,也体现了文字的功用。而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对外界的认识越来越多,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有比较大的兴趣,教师可提供一些跨学科的或者是生活性的问题。如以下数学问题:“有38 人到公园划船,大船每小时25元,可乘6人,小船每小时20元,可乘4人。怎样租船花钱最少?”
  2.教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
  低年级的孩子的数学阅读就是从图片开始的,教师要告诉学生,数学图片中各种符号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代表的不同含义。
  如教材中常见的小棒图,可以教学生这样看:左边有4根红色小棒,中间有3根绿色小棒,右边有1根蓝色小棒。用一个大括号把三种小棒都包括起来,大括号下面还有一个“?”,表示把三种小棒合起来看一共是多少,把各部分合起来,是用加法计算。所以4+3+1=8(根)
  又如星星图:这些星星原来排了两行,每行5个,一共有10个,图中先用斜线画掉了其中5个,再用虚线围住了其中3个。表示在10个里先去掉5个再去掉3个,剩下还有几个呢?所以10-5-3=2(个)
  3.抓“关键字词”,并告之算法
  在阅读数学问题时,学生要学会找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因为这些关键字词往往就告诉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一年级中,“求甲比乙多(少)多少”,关键在于找到“……比……多(少)”,并教会学生: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用减法。甲比乙多,用“甲-乙=相差数”;甲比乙少,用“乙-甲=相差数”。
  又如三年级“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倍”,关键在于找到“是”,并告之学生这个“是”字就相当于除号,用“甲数÷乙数=几倍”。
  再如六年级的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教学,要教会学生先确定分率句(即能表明两个量之间倍数关系的句子),再找关键字(是、占、比、相当于),根据关键字及分率再确定单位“1”的量,最后确定算法:如果单位“1”已知,要求对应量,可用乘法;如果单位“1”未知,要求单位“1”,可用除法。
  4.熟练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名词、概念、定律、性质等)
  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要学习的数学基础知识有很多,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所有知识点的情况下,才能在有需要的时候顺利地从脑海里搜索出来。
  如五年级学习“质数与合数”时,有这样一个练习:“一个四位数,最高位上是10以内最大的质数,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其他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在学生阅读题目时,就要知道“四位数”是指这个数具有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四个数位,最高位指的是“千位”,而10以内最大的质数只能是7,最小的合数只能是4。熟练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学生,在阅读完题目以后,马上可以得出答案:7040。
  5.弄明白题目中所隐藏的条件或意思
  一些数学问题的阐述可能故意含糊不清,目的是让学生能细心地发现、发掘题目内在的含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三年级有这么一个例题: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相对较少,他要看明白的是:一个座位只能坐一个人;六个年级是指从一到六年级;“同时”是指题目中的221人和239人一起。当学生弄明白以上几点后,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呼之欲出了:把两部分的人数合起来,再和座位数对比,就可以知道能不能坐得下。
  6.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内外阅读
  一个教师的知识面毕竟是有限的,一节数学课的时间也是有限的,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离不开课内外阅读。可以独立阅读,也可以小组合作阅读,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渠道帮助阅读。
  数学阅读能力不可能一下子能培养起来,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也不止那么几种,每个人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也各有快慢。教师只有重视数学阅读,加强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双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 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质疑。情景创设。  【关键词】 创造性语文教学;培养;质疑;情景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人的创造力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推陈出新的思维,敢于
【摘 要】本文从中职数学建模思想的意义入手,阐述了在中职数学课程中如何应用好数学建模思想来指导最终的数学课程学习,并且进一步探讨了数学课程学习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中职数学 建模思想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217-01  自上个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课程的学习及其建模思维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一
目的指导患者正确健康的应用华法林。方法对45例患者进行观察,其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在45~75岁。结果服药期间出现消化道出血2例,血尿1例,口腔粘膜出血3例,均在停药后出血停止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国家七大发展战略之一。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确定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农业农村发展的总要求。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农业园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农业科技集成示范的平台、农业企业的孵化基地、农业技术培训推广的平台以及现代农业要素集成的载体。优化政府作用对于
【摘 要】作文教学耗时费力,学生大量练习,教师大量批改却不见成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认为传统的作文教学让初中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层次含混不清,学生怕写,老师怕改。怎样才能让学生不但不怕写作文,而且还非常喜欢写作文呢?笔者认为:作文教学要想有实效,必须做到循序渐进。本文结合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验,与同行们一同探讨如何搞好初中作文教学这个问题。  【关键词】
【摘要】今天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被过分自我、简单、粗暴地解读了,显现出当前文化追求的功利性、苍白感。其实,语文教学是诗一样的事业。因此,作为扎根基层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孩子们认识语文的“人文性”,为传承祖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而躬身向前。让我们通过阅读,去触摸语文诗一般的文字,感悟文本的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心灵 诗意阅读 快乐成长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