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按需印刷新技术和提供相关服务的新平台在美国层出不穷有所不同,按需出版在欧洲的发展呈现出为出版企业所用、与传统出版紧密结合的特征。
按需出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施乐(Xerox)、佳能(Canon)、理光(Ricoh)等公司在计算机处理图形文档方面的一系列技术革新。从1981年施乐推出集图文排版、输出打印、发送电子邮件等功能为一体的8010 Star系统开始,整个90年代,上述公司都一直致力于数字成像和激光打印技术的不断完善。2010年,施乐生产的最新一代快速印刷机TouchTech High Light Color已经具备了每分钟四色全彩印刷180面14×17英寸纸张的能力。在同一年,佳能也推出了每小时能输出2400张高精度6英寸照片的生产型高速图像打印设备。正是相关技术与设备的成熟与广泛应用,使基于小众市场的少量、个性化内容印刷与出版成为可能。
对于广大读者而言,按需出版真正变得触手可及要归功于“浓缩咖啡”(Espresso Book Machine,以下简称EBM)的问世。2007年纽约公共图书馆(New Yourk Public Library)下属的科学、工业和商业分馆(Science, Industry and Business Library)首次将EBM引入到读者视野中。图书馆为读者大众提供为期一个月的免费试用服务,读者可在进入公有领域的版权内容中按需选择,通过简单的操作现场印制和装订,即刻获得自己需要的出版物。截至2012年5月,40部EBM已经在全世界10个国家的图书馆、书店落户 。
按需印刷技术的出现缩短了传统出版生产周期,提高了效率,为传统出版商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开辟了一条可行道路。与按需印刷新技术和提供相关服务的新平台在美国层出不穷有所不同,按需出版在欧洲的发展呈现出为出版企业所用、与传统出版紧密结合的特征。
学术出版商:借助按需出版强化核心竞争力
与目前出版物生产所广泛使用的平版印刷相比,按需出版更加快速、高效,可以有效解决困扰出版发行各个环节已久的资金占用、库存不足和经常断货等问题。对于市场需求有限、需求刚性较强、价格弹性较小的学术著作来说,按需出版这种模式正好可以满足其赢利需要。
全球学术出版巨头施普林格(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于2005年面向学术图书馆用户提供名为My Copy的按需出版业务,读者可以通过登录施普林格电子书网站(Springer E-books)选择自己想要制作成纸本的图书,经过几次简单的点击,选择彩色或黑白印刷,确认纸张材质和装帧形式后,一本根据读者个性化需求印制生产出来的纸质图书就会被送到读者手中。该业务最先在北美的研究型图书馆中开展,获得市场认可和读者一致好评后,施普林格于2010年面向欧洲18个国家全面提供按需出版服务。按照这种模式生产出来的图书平均定价24.95欧元 ,配送服务由施普林格在欧洲的图书馆物流系统完成,运费由图书馆(读者)自己承担。无独有偶,欧洲最大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商de Gruyter 将其出版的部分电子书与按需出版纸质版本打包销售。这样一来,图书馆用户既可以同时向多个个人读者提供电子书资源,又可以满足对纸质版本图书具有特殊需求偏好的读者需要。
与集团化运作的国际出版企业相比,规模较小、资金较少的大学出版社在开展按需出版业务实践中往往依托基金支持,或者加入相关组织,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知名度的目的。作为欧洲大陆出版规模最大的大学出版社,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Amsterdam Univercity Press)在哲学、天体物理学、传播学、美学、历史学、建筑学等学术领域出版了1500余册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在学术界树立了很高的学术水平与声望。但秉承欧洲大陆大学出版社非赢利性质的经营传统,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面对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对纸质学术出版的冲击,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图书馆订阅纸质图书的经费逐渐缩减、科研人员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学者们对学术信息传播速度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些变化使得阿姆斯特丹大学不得不调整传统生产模式,逐渐扩大电子书在其出版物中的比重。2007年,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作为发起人之一加入了欧盟委员会倡导的、旨在推动科学知识、学术资源向全球公众免费开放的“欧洲开放存取出版网络计划”(Open Access Publishing in European Networks,简称OAPEN )。在欧盟的资助下,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已经于2011年底彻底实现了从传统大学出版社向开放存取出版商的转型:除非作者提出要求,否者所有图书和期刊将仅以计算机可读的电子形式出版,不再以印刷纸本为载体。依照开放存取出版的“金色模式”(Gold Open Access Publishing),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向作者(或者作者所在科研机构)收取每部著作700~8000欧元不等的出版费用,所有出版内容均在www.oapen.org网站上向读者免费提供。截至2012年7月,阿姆斯特丹大学已经开放存取出版了368种学术著作,新的生产模式不仅维持了出版社的日常运转,还实现了学术传播的需要、扩大了国际影响。如果作者或读者要求出版社生产纸质图书,则可以选择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的按需出版服务,哪怕只需要一本书,该出版社也可以根据读者需求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来,送到作者(读者)手中。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一部著作Sharing: Culture and the Economy in the Internet Age,上市3个月就获得了3600次点击和1500次下载,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应读者和图书馆用户要求,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6月出版了该书的纸质版本,首印300册,定价48欧元,截至7月6日,该书已经实现销售200册,销售所得不仅弥补了作者自费付出的全部生产成本,而且实现了赢利,为作者和出版社创造了经济价值。 物流中间商:引进按需印刷机参与出版竞争
从产业分工和生产流程的角度看,按需出版实际上打破了编辑、印刷、发行之间的界限,使内容创作后的加工和传播过程形成一个有机体,为图书、期刊等出版物分销商和物流中盘有机会参与到上游内容加工和下游零售环节中,加速了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竞争和融合。
National Book Network Inter-national (简称NBNI)是英国本土主要的图书发行商,面向英伦三岛、西欧和北美的中小出版社和独立书店服务,主要从事非虚构类图书、科学出版物、人文社科学术著作的仓储、物流、中转和配送服务,总部设在英国港口城市普利茅斯(Plymouth)。面对欧洲债务危机和一直疲软不振的图书零售市场,许多独立书店不得不缩小规模、裁减雇员,甚至关闭实体店面以应对。在不景气的经济背景和产业环境中,NBNI不得不对其一直以来的实体书物流策略进行调整。自2009年9月起,NBNI开始为出版社和读者提供按需出版服务。作为中间商,NBNI对市场需求变化有着清晰而敏锐的把握,面对图书脱销、绝版给零售商和读者带来的遗憾,NBNI意识到如果能满足这些需求缺口,将带来可观利润。于是尝试说服出版商将不再生产的绝版图书数字出版权与其共享,由其负责制作可供按需印刷的数字化版本并面向零售书店实施销售。获得出版商授权后,NBNI将数字化制作的业务外包给位于密歇根州的全美第六大书刊印制生产商Edwards Brothers ,收到读者的订购信息后在普利茅斯按需印制,再通过其业已建立、遍布西欧的物流同道实现配送和销售。
与英国同行相比,荷兰最大的图书物流中盘中央书局(Centraal Boek-huis )对按需出版的业务开始更早、涉入更深,影响力更大。创立于1871年的中央书局垄断了全荷兰90%的图书配送业务,年平均在库流转图书总数达到7000万册,为荷兰、比利时等西欧国家的500多家出版社和1500家书店提供实体书物流服务。从1998年开始,中央书局就引进了数码印刷设备,开始为生产能力有限的小型出版社提供制版印刷等附加服务。经过对在库图书流转情况的深入调查摸底,中央书局发现年销量小于250册的图书适合以按需印刷的形式出版。如果年销量达不到250册这个盈亏平衡点,按照传统方式大量印刷的图书必然亏损。根据中央书局的检测和统计,目前在其物流系统中一共有1.6万种计380万册图书年销量不足250册,适于按需出版 。有了这样一份具有说服力的调研成果,中央书局开始了说服出版商放弃一部分短期利润参与按需出版项目运作以获取长远利益的尝试。截至2011年5月,作为物流中盘的中央书局已经和60%的出版社客户签订了按需印刷代理合同,取得了5万种可供按需出版图书的生产销售权。读者只要登录中央书局的按需印刷主页 ,在线查询到可供书目里自己需要的图书,填写好网络订单,选好想要的纸张、开本,确定是否彩色印刷及装订方式后,系统就会根据不同的选择组合计算出每本书的印制价格。如果顾客接受,即刻输入想要的册数,以及收件人地址,点击确认生成订单。5~7天以后,按照个人需求定制的图书就可以送到客户家门口了。一般来说,按需印刷出版的图书成本比大量印刷的图书成本高出30%~40%,但是仓储成本为零,而且不存在滞销和库存压力,为大量“小众”图书出版商提供了生存机会。
书店和图书馆:利用按需印刷设备吸引眼球
在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中,传统出版物编辑、印刷、发行各个环节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发生变化,功能实现再造,利益重新分配。在这一过程中,对市场变化反应最灵敏、受供求关系和经济形势影响最大的出版物零售终端,无疑处在变革的风口浪尖。面对“生存还是消亡”的问题,全球范围内各大小书店还来不及缜密思考、周详布置,就卷入了残酷的竞争中。
面对按需印刷这种新的出版模式,作为零售终端的书店所采取的态度更多是无奈地接受出版社、物流商,甚至是作者借助新的技术手段绕过传统出版物的实体交易地点——书店,直接将内容传递到读者手中。但是也有一些书店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备受热捧的EBM按需印刷机、引入自助出版平台、提供个性化印制服务等方式宣传造势,为书店吸引客源的同时,实现了与数字出版的无缝对接。
2008年9月,离EBM印刷机问世仅一年时间,位于伦敦的独立书店Newsstand就引入了全英第一台EBM,为读者提供在书店现场的按需出版服务。2009年4月,同样位于伦敦的连锁书店布莱克威尔总店也购买了EBM,并宣称要在未来十年将这一令人惊喜的机器引入其位于英国各地的60家分店。2010年,位于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美国图书中心书店(Amarican Book Center ,简称ABC)将欧洲大陆第一部EBM按需印刷机放置在其位于二楼大众文学图书陈列区的一角。2011年3月,第二部EBM,在海牙市中心的ABC分店与读者见面。由于与有关版权人签署了授权协议,拥有EBM的书店可以从它拥有150万种图书的电子书数据库中任意选择图书实施按需印制和销售。阿谢特(Hachette)、麦格劳·希尔(McGraw-Hill)、西蒙·舒斯特(Simon & Schuster)、麦克米伦(Macmillan)、约翰·威利(John Wiley)等全球知名出版商都为EBM提供电子书版权。除此之外,走进书店的读者还可以从Google Books计划所囊括的进入共有领域的图书中任意选择内容进行印刷,甚至可以将自己的个人博客、回忆录、家传食谱、学位论文、散文杂感等图文作品以具备馆藏品质的印装质量制作成书(册)。有的书店,例如ABC还提供包括排版、校对在内的全部印前服务,它们宣称:“给我们任意电子版本的内容,我们将把它变成一本真正的书。” EBM放置在阿姆斯特丹ABC书店卖场两年来,许多读者慕名光顾,一睹这杯特殊的“浓缩咖啡”真容。一向以精打细算闻名的荷兰人甚至愿意自掏腰包现场购买按需出版的图书,只为感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超出当初购买EBM时的预期,这部机器不仅为ABC书店招揽了顾客,提高了国际知名度,而且还获得了额外的经济收益,可谓一石三鸟。 与书店选择按需印刷机器装点门面、制造噱头的出发点不同,图书馆购置相关设备完全是为了满足读者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全球经济陷入滞涨、欧洲债务危机、大学缩减开支的背景下,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比利时鲁汶大学图书馆、德国慕尼黑大学图书馆、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图书馆等一大批欧洲一流大学的研究型图书馆纷纷购买快速印刷仪器、配备专业操作人员为读者提供按需印刷和资助出版服务。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按需出版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和需求支撑,对传统出版产业各个环节应对数字时代带来的种种变化能起到助力作用。
结语
纵观按需出版在欧洲的发展,不难发现其与传统出版产业密切结合使传统出版产业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按需出版为传统出版企业提供了满足这一类读者需要的可用工具,是传统出版与数字技术结合的完美黏合剂,能够在不对其核心工作流程进行颠覆性变革的基础上实现业务的增长,可以说为数字浪潮中挣扎的传统出版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但要用好按需出版技术,实现赢利目标,传统出版企业仍然需要解决不少麻烦,妥善处理各种关系。首先是版权争议。与传统出版商从作者(或经纪人)处购买、占有版权不同,按需出版涉及版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转移问题,如何在不同主体之间平衡相关利益,解决电子书版权争议,顺利实现按需印刷,是当前发展按需出版亟待解决的障碍。从欧洲出版业实践来看,放弃短期利益、谋求长期发展和共同目标的实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其次是经济发展支撑。从20世纪90年代数码印刷技术进入欧洲到今天,按需出版经历了从兴盛到衰落再到重获大发展三个阶段。2000~2004年这一阶段,是欧洲按需出版(印刷)的最低谷,受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影响,人们对出版物产品的购买能力下降,广告、新闻出版、传媒行业遭受重创,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主要西欧国家的大量中小印刷厂纷纷倒闭停产,按需出版不仅没有增长,反而退回到1997年以前的水平。对于读者来说,购买按需出版的图书要付出比购买大量生产的图书更高的代价,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不论需求刚性有多么强,读者购买力是以手中持有的可支配收入为支撑的,没有相对较高的发展水平、景气的经济环境和富裕的购买力,按需出版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
根据国际市场调查公司InfoTrends的预测,2012年西欧数字版权和数字印刷总产值将接近4500亿欧元,其中,按需印刷的产值将有望达到500亿欧元。如今2012年已经过半,欧洲按需出版能否达到人们的预期,我们将拭目以待。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观察欧洲的按需出版,可以为我国传统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希望按需出版能为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繁荣提供动力支持。
按需出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施乐(Xerox)、佳能(Canon)、理光(Ricoh)等公司在计算机处理图形文档方面的一系列技术革新。从1981年施乐推出集图文排版、输出打印、发送电子邮件等功能为一体的8010 Star系统开始,整个90年代,上述公司都一直致力于数字成像和激光打印技术的不断完善。2010年,施乐生产的最新一代快速印刷机TouchTech High Light Color已经具备了每分钟四色全彩印刷180面14×17英寸纸张的能力。在同一年,佳能也推出了每小时能输出2400张高精度6英寸照片的生产型高速图像打印设备。正是相关技术与设备的成熟与广泛应用,使基于小众市场的少量、个性化内容印刷与出版成为可能。
对于广大读者而言,按需出版真正变得触手可及要归功于“浓缩咖啡”(Espresso Book Machine,以下简称EBM)的问世。2007年纽约公共图书馆(New Yourk Public Library)下属的科学、工业和商业分馆(Science, Industry and Business Library)首次将EBM引入到读者视野中。图书馆为读者大众提供为期一个月的免费试用服务,读者可在进入公有领域的版权内容中按需选择,通过简单的操作现场印制和装订,即刻获得自己需要的出版物。截至2012年5月,40部EBM已经在全世界10个国家的图书馆、书店落户 。
按需印刷技术的出现缩短了传统出版生产周期,提高了效率,为传统出版商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开辟了一条可行道路。与按需印刷新技术和提供相关服务的新平台在美国层出不穷有所不同,按需出版在欧洲的发展呈现出为出版企业所用、与传统出版紧密结合的特征。
学术出版商:借助按需出版强化核心竞争力
与目前出版物生产所广泛使用的平版印刷相比,按需出版更加快速、高效,可以有效解决困扰出版发行各个环节已久的资金占用、库存不足和经常断货等问题。对于市场需求有限、需求刚性较强、价格弹性较小的学术著作来说,按需出版这种模式正好可以满足其赢利需要。
全球学术出版巨头施普林格(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于2005年面向学术图书馆用户提供名为My Copy的按需出版业务,读者可以通过登录施普林格电子书网站(Springer E-books)选择自己想要制作成纸本的图书,经过几次简单的点击,选择彩色或黑白印刷,确认纸张材质和装帧形式后,一本根据读者个性化需求印制生产出来的纸质图书就会被送到读者手中。该业务最先在北美的研究型图书馆中开展,获得市场认可和读者一致好评后,施普林格于2010年面向欧洲18个国家全面提供按需出版服务。按照这种模式生产出来的图书平均定价24.95欧元 ,配送服务由施普林格在欧洲的图书馆物流系统完成,运费由图书馆(读者)自己承担。无独有偶,欧洲最大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商de Gruyter 将其出版的部分电子书与按需出版纸质版本打包销售。这样一来,图书馆用户既可以同时向多个个人读者提供电子书资源,又可以满足对纸质版本图书具有特殊需求偏好的读者需要。
与集团化运作的国际出版企业相比,规模较小、资金较少的大学出版社在开展按需出版业务实践中往往依托基金支持,或者加入相关组织,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知名度的目的。作为欧洲大陆出版规模最大的大学出版社,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Amsterdam Univercity Press)在哲学、天体物理学、传播学、美学、历史学、建筑学等学术领域出版了1500余册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在学术界树立了很高的学术水平与声望。但秉承欧洲大陆大学出版社非赢利性质的经营传统,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面对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对纸质学术出版的冲击,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图书馆订阅纸质图书的经费逐渐缩减、科研人员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学者们对学术信息传播速度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些变化使得阿姆斯特丹大学不得不调整传统生产模式,逐渐扩大电子书在其出版物中的比重。2007年,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作为发起人之一加入了欧盟委员会倡导的、旨在推动科学知识、学术资源向全球公众免费开放的“欧洲开放存取出版网络计划”(Open Access Publishing in European Networks,简称OAPEN )。在欧盟的资助下,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已经于2011年底彻底实现了从传统大学出版社向开放存取出版商的转型:除非作者提出要求,否者所有图书和期刊将仅以计算机可读的电子形式出版,不再以印刷纸本为载体。依照开放存取出版的“金色模式”(Gold Open Access Publishing),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向作者(或者作者所在科研机构)收取每部著作700~8000欧元不等的出版费用,所有出版内容均在www.oapen.org网站上向读者免费提供。截至2012年7月,阿姆斯特丹大学已经开放存取出版了368种学术著作,新的生产模式不仅维持了出版社的日常运转,还实现了学术传播的需要、扩大了国际影响。如果作者或读者要求出版社生产纸质图书,则可以选择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的按需出版服务,哪怕只需要一本书,该出版社也可以根据读者需求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来,送到作者(读者)手中。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一部著作Sharing: Culture and the Economy in the Internet Age,上市3个月就获得了3600次点击和1500次下载,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应读者和图书馆用户要求,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6月出版了该书的纸质版本,首印300册,定价48欧元,截至7月6日,该书已经实现销售200册,销售所得不仅弥补了作者自费付出的全部生产成本,而且实现了赢利,为作者和出版社创造了经济价值。 物流中间商:引进按需印刷机参与出版竞争
从产业分工和生产流程的角度看,按需出版实际上打破了编辑、印刷、发行之间的界限,使内容创作后的加工和传播过程形成一个有机体,为图书、期刊等出版物分销商和物流中盘有机会参与到上游内容加工和下游零售环节中,加速了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竞争和融合。
National Book Network Inter-national (简称NBNI)是英国本土主要的图书发行商,面向英伦三岛、西欧和北美的中小出版社和独立书店服务,主要从事非虚构类图书、科学出版物、人文社科学术著作的仓储、物流、中转和配送服务,总部设在英国港口城市普利茅斯(Plymouth)。面对欧洲债务危机和一直疲软不振的图书零售市场,许多独立书店不得不缩小规模、裁减雇员,甚至关闭实体店面以应对。在不景气的经济背景和产业环境中,NBNI不得不对其一直以来的实体书物流策略进行调整。自2009年9月起,NBNI开始为出版社和读者提供按需出版服务。作为中间商,NBNI对市场需求变化有着清晰而敏锐的把握,面对图书脱销、绝版给零售商和读者带来的遗憾,NBNI意识到如果能满足这些需求缺口,将带来可观利润。于是尝试说服出版商将不再生产的绝版图书数字出版权与其共享,由其负责制作可供按需印刷的数字化版本并面向零售书店实施销售。获得出版商授权后,NBNI将数字化制作的业务外包给位于密歇根州的全美第六大书刊印制生产商Edwards Brothers ,收到读者的订购信息后在普利茅斯按需印制,再通过其业已建立、遍布西欧的物流同道实现配送和销售。
与英国同行相比,荷兰最大的图书物流中盘中央书局(Centraal Boek-huis )对按需出版的业务开始更早、涉入更深,影响力更大。创立于1871年的中央书局垄断了全荷兰90%的图书配送业务,年平均在库流转图书总数达到7000万册,为荷兰、比利时等西欧国家的500多家出版社和1500家书店提供实体书物流服务。从1998年开始,中央书局就引进了数码印刷设备,开始为生产能力有限的小型出版社提供制版印刷等附加服务。经过对在库图书流转情况的深入调查摸底,中央书局发现年销量小于250册的图书适合以按需印刷的形式出版。如果年销量达不到250册这个盈亏平衡点,按照传统方式大量印刷的图书必然亏损。根据中央书局的检测和统计,目前在其物流系统中一共有1.6万种计380万册图书年销量不足250册,适于按需出版 。有了这样一份具有说服力的调研成果,中央书局开始了说服出版商放弃一部分短期利润参与按需出版项目运作以获取长远利益的尝试。截至2011年5月,作为物流中盘的中央书局已经和60%的出版社客户签订了按需印刷代理合同,取得了5万种可供按需出版图书的生产销售权。读者只要登录中央书局的按需印刷主页 ,在线查询到可供书目里自己需要的图书,填写好网络订单,选好想要的纸张、开本,确定是否彩色印刷及装订方式后,系统就会根据不同的选择组合计算出每本书的印制价格。如果顾客接受,即刻输入想要的册数,以及收件人地址,点击确认生成订单。5~7天以后,按照个人需求定制的图书就可以送到客户家门口了。一般来说,按需印刷出版的图书成本比大量印刷的图书成本高出30%~40%,但是仓储成本为零,而且不存在滞销和库存压力,为大量“小众”图书出版商提供了生存机会。
书店和图书馆:利用按需印刷设备吸引眼球
在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中,传统出版物编辑、印刷、发行各个环节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发生变化,功能实现再造,利益重新分配。在这一过程中,对市场变化反应最灵敏、受供求关系和经济形势影响最大的出版物零售终端,无疑处在变革的风口浪尖。面对“生存还是消亡”的问题,全球范围内各大小书店还来不及缜密思考、周详布置,就卷入了残酷的竞争中。
面对按需印刷这种新的出版模式,作为零售终端的书店所采取的态度更多是无奈地接受出版社、物流商,甚至是作者借助新的技术手段绕过传统出版物的实体交易地点——书店,直接将内容传递到读者手中。但是也有一些书店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备受热捧的EBM按需印刷机、引入自助出版平台、提供个性化印制服务等方式宣传造势,为书店吸引客源的同时,实现了与数字出版的无缝对接。
2008年9月,离EBM印刷机问世仅一年时间,位于伦敦的独立书店Newsstand就引入了全英第一台EBM,为读者提供在书店现场的按需出版服务。2009年4月,同样位于伦敦的连锁书店布莱克威尔总店也购买了EBM,并宣称要在未来十年将这一令人惊喜的机器引入其位于英国各地的60家分店。2010年,位于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美国图书中心书店(Amarican Book Center ,简称ABC)将欧洲大陆第一部EBM按需印刷机放置在其位于二楼大众文学图书陈列区的一角。2011年3月,第二部EBM,在海牙市中心的ABC分店与读者见面。由于与有关版权人签署了授权协议,拥有EBM的书店可以从它拥有150万种图书的电子书数据库中任意选择图书实施按需印制和销售。阿谢特(Hachette)、麦格劳·希尔(McGraw-Hill)、西蒙·舒斯特(Simon & Schuster)、麦克米伦(Macmillan)、约翰·威利(John Wiley)等全球知名出版商都为EBM提供电子书版权。除此之外,走进书店的读者还可以从Google Books计划所囊括的进入共有领域的图书中任意选择内容进行印刷,甚至可以将自己的个人博客、回忆录、家传食谱、学位论文、散文杂感等图文作品以具备馆藏品质的印装质量制作成书(册)。有的书店,例如ABC还提供包括排版、校对在内的全部印前服务,它们宣称:“给我们任意电子版本的内容,我们将把它变成一本真正的书。” EBM放置在阿姆斯特丹ABC书店卖场两年来,许多读者慕名光顾,一睹这杯特殊的“浓缩咖啡”真容。一向以精打细算闻名的荷兰人甚至愿意自掏腰包现场购买按需出版的图书,只为感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超出当初购买EBM时的预期,这部机器不仅为ABC书店招揽了顾客,提高了国际知名度,而且还获得了额外的经济收益,可谓一石三鸟。 与书店选择按需印刷机器装点门面、制造噱头的出发点不同,图书馆购置相关设备完全是为了满足读者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全球经济陷入滞涨、欧洲债务危机、大学缩减开支的背景下,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比利时鲁汶大学图书馆、德国慕尼黑大学图书馆、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图书馆等一大批欧洲一流大学的研究型图书馆纷纷购买快速印刷仪器、配备专业操作人员为读者提供按需印刷和资助出版服务。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按需出版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和需求支撑,对传统出版产业各个环节应对数字时代带来的种种变化能起到助力作用。
结语
纵观按需出版在欧洲的发展,不难发现其与传统出版产业密切结合使传统出版产业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按需出版为传统出版企业提供了满足这一类读者需要的可用工具,是传统出版与数字技术结合的完美黏合剂,能够在不对其核心工作流程进行颠覆性变革的基础上实现业务的增长,可以说为数字浪潮中挣扎的传统出版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但要用好按需出版技术,实现赢利目标,传统出版企业仍然需要解决不少麻烦,妥善处理各种关系。首先是版权争议。与传统出版商从作者(或经纪人)处购买、占有版权不同,按需出版涉及版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转移问题,如何在不同主体之间平衡相关利益,解决电子书版权争议,顺利实现按需印刷,是当前发展按需出版亟待解决的障碍。从欧洲出版业实践来看,放弃短期利益、谋求长期发展和共同目标的实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其次是经济发展支撑。从20世纪90年代数码印刷技术进入欧洲到今天,按需出版经历了从兴盛到衰落再到重获大发展三个阶段。2000~2004年这一阶段,是欧洲按需出版(印刷)的最低谷,受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影响,人们对出版物产品的购买能力下降,广告、新闻出版、传媒行业遭受重创,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主要西欧国家的大量中小印刷厂纷纷倒闭停产,按需出版不仅没有增长,反而退回到1997年以前的水平。对于读者来说,购买按需出版的图书要付出比购买大量生产的图书更高的代价,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不论需求刚性有多么强,读者购买力是以手中持有的可支配收入为支撑的,没有相对较高的发展水平、景气的经济环境和富裕的购买力,按需出版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
根据国际市场调查公司InfoTrends的预测,2012年西欧数字版权和数字印刷总产值将接近4500亿欧元,其中,按需印刷的产值将有望达到500亿欧元。如今2012年已经过半,欧洲按需出版能否达到人们的预期,我们将拭目以待。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观察欧洲的按需出版,可以为我国传统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希望按需出版能为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繁荣提供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