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途中的中国面孔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2020年的时光已流逝大半,而今年的春天由于疫情的暴发注定是不平凡的。在这段不平凡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警察、普通市民……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将坚守拼搏的精神传达到每个人的心中,他们那一张张神态各异却令人难忘的脸,为我们诠释了“中国面孔”的真正内涵。
  抗疫途中,用担当照亮的中国面孔更显刚毅。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在抗疫的艰难时刻,一名名党员干部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一往无前、逆势而进,担当起抗击疫情的硬核力量。从身先士卒、敢于真言的钟南山,到“硬核”封城、驰援一线的李兰娟,再到每一位毅然逆行的共产党员,他们不计报酬、不畏死伤,散发出震撼人心的巨大能量,以担当的精神照亮自己刚毅的中国面孔。
  抗疫途中,用无私照亮的中国面孔更显崇高。面对疫情,有15年医龄的医生唐庆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年幼的女儿,冲锋在新冠肺炎转运先锋队一线,忘我地工作。工作时间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任务重、压力大,可她从未退缩,咬牙向前。34岁的辅警黄龙生,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奔赴前线,投身“战疫”,甚至为此取消了自己的婚宴,留下新娘独守空房。他们甘心付出,无怨无悔,舍小家为大家,以无私的精神照亮自己崇高的中国面孔。
  抗疫途中,用团结照亮的中国面孔更显坚定。“疫”字当头,全国各地的人民都绷紧了心中的那根弦,高度重视、全力以赴,认真落实上级部署的每一项要求。小区门前,社区工作者顶着炎炎烈日,一丝不苟地为每位进出的居民测量体温;街头道旁,来往的行人都认认真真地佩戴着口罩,哪怕闷热难耐,也默默忍受。普通民众爆发出无穷的力量,他们响应号召,积极配合,众志成城,毫不松懈,使得“抗疫”工作卓有成效,以团结的精神照亮自己坚定的中国面孔。
  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年龄,一样的奋斗,一样的信念。一张张承载着坚忍与奉献的中国面孔,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的中国。愿我们将这些中国面孔铭刻心中,心怀感恩,砥砺前行,用自己的拼搏续写华夏未来辉煌的篇章!
  名师点评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积极面对、共克时艰。在这场“战疫”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画面,迸发出一股又一股强大的力量。文章紧贴2020年“抗疫”热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直擊主题,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担当精神、团结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单巨兵)
其他文献
闻一多先生在诗作《红烛》中写道:“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然而,难道我们就要为了避免泪流而欣然接受吹灭我们心火的风吗?  每一個人的心,在最初始的阶段,就像一根未被划过的火柴。它很完整,没有被火焰熏烤过的焦黑,没有因燃烧而残缺不全。它完整,是因为它平静,它未被某种精神的烈火唤醒。  它完整,但它不美。  为什么不美?因为它平静得好似忘记了它的使命。人的心,生来便注定要燃烧!也许是为民族
子弹裹挟着惨淡而冰凉的光,舔舐着鲜血,将一个个生命终结。那只蝴蝶,那只朝着蝴蝶伸去的手,是对生命最后的敬畏。  ———题记  蝉鸣如网,浮于市声之上。在夏末的一个黄昏,我踏着这长夏欢悦的咏叹调,缓步走进影院,轻手轻脚地找位子坐下。《西线无战事》的黑白大字沉沉地跌入我的眼中……  这是一部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同名小说的黑白影片。它扯开那用历史厚重尘埃制成的遮羞布,炮火轰鸣的夜晚、残酷的杀戮挣脱黑白画
本期推荐文章:《命若琴弦》  推荐理由  贾平凹说:“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在史铁生看来,所有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出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里的《故乡》一文。人们常挂在嘴边的“阿Q精神”,还有“回字有四样写法”,也都出自鲁迅的《呐喊》。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呐喊》可以说是小说里的第一名,站在绝对的顶峰。它被看作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呐喊》一共收录了鲁迅的14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明天》《一
我试图将认识的每一位作家归为天地间的一部分,且从未停止天真地构筑这个宇宙。  圣-埃克苏佩里属于苍穹的深处,那里有他的战机、星辰和小王子;托尔金属于天空的对流层,那里有云雨风尘、灿烂霞光;陀思妥耶夫斯基行走于大地,那里有芸芸众生、阡陌纵横;艾米莉·勃朗特扎根荒原的石缝中,却因野风的吹拂而沾染了天空的气息;詹姆斯·乔伊斯漂泊于海天相接的地方,在漫长的流亡中思念故乡。  然而,屈原应当魂归何处?我似乎
题目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是苏轼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感慨人生如寄的无常;有人说,这是叹息人事聚散的偶然;有人说,这是看透人世沉浮、不计得失的豁达:还有人说,即使人生充满偶然也不应放弃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请你根据自己对苏轼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题目解析  我们常说“千古文章意为
一、命题形式与选材特点  从命题形式看,2021年高考作文题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天津卷、上海卷、浙江卷均为“不限文体”“根据材料写作”或依据材料“结合自身”表达“理解与感悟”“体验与思考”“认识与评价”的形式。其中新高考Ⅱ卷作文题为“写人与做人”的漫画材料,令人眼前一亮。北京卷则一如既往地分“微写作”与“作文”两部分,“微写作”为名著人物、活动策划与诗文创作三选一,具有鮮明
题目  在一次亲友聚会上,大学生周华与亲友们聊起了“信息检索与筛选”的话题。  在一家企业做管理工作的表姐说,自己的手机曾因为开启了“垃圾短信屏蔽”功能而险些漏看了几条重要的工作信息。  刚退休的大伯感慨,现在的信息铺天盖地、真伪难辨,还是过去好,虽然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但人们做事专一,受到的干扰少,效率反而更高。  自主创业的堂兄认为,学会信息检索与筛选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谁的
《千与千寻》讲述了一个名叫荻野千寻的小女孩找寻自我的故事。影片在千寻找寻自我的过程中,衍生出了更多人物找寻自我的历程。影片在迷失自我中开始,在找寻自我中发展,又在得到真我时结束。  电影里的许多人物在一开始都很清楚自我的意义,他们并未失去自我,成为他我。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追求的事物都是与本来的“我”相符合的。千寻在面对美食时,并没有贪恋,而是抵住了诱惑;白龙一开始是一位名叫“赈早见琥珀主”的河神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A 郑州大学八旬教授潜心研究20年  “这个倾注了我近20年心血的项目,在历经数百次实验、经过5次大的升级改造后,终于获得了初步成功。”2018年9月2日下午,在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座大楼内,年逾八旬的老教授、郑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原院长邓隐北兴奋地说。  身材单薄、穿着简单的邓隐北教授,在谈到这个项目的研发成功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