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强调学生能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等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需要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达到一定的水平。然而,笔者教学中发现,农村学生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欠缺。
一、农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1. 没话说或照本宣科
例如,当笔者在教学“稻作文化的印记”时问到“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一农村学生站起来沉默不语,另一成绩中等的农村学生只是把书本上的第一自然段朗读了一遍。
2. 主动参与意识弱,不敢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
如上“大众媒体的影响”一课,笔者让学生辩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时,城镇学生争着发言,农村学生却没有一人举手。
3. 语言表达过于口语化,没有学科特色
如当笔者问到“季风气候对水稻生产有哪些主要作用”时,有学生回答“天气热,下雨多,对水稻生长有好处”。这个回答过于口语化。
二、农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
农村学生为什么存在着上述语言表达问题?笔者连续几年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学生语言表达欠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 家长的文化层次低,缺少语言实践与锻炼机会
如表1所示,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时间,农村学生明显比城镇学生少。农村学生父亲的学历,初中及以下为80.2%,母亲更是达到88.6%,父母的文化程度低,影响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兴趣更是困难。因而与同龄的城镇学生相比,农村学生显得内向、拘谨,特别不善于在大庭广众表现自己。
3. 课外知识少
《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拓展性很强,它需要学生对地理、历史、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知识都有所了解。如收集各少数民族衣、食、住、节日等方面的资料;设计考察、旅游路线,沿途你会看到哪些自然与人文景观;交通标志的含义;足球比赛的规则;你所看过的文学作品有哪些,它反映了什么时代的精神;等等。课本上这些问题,要是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或经验,根本回答不了。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如表3所示。
三、提高农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措施
笔者从学生的调查情况反映,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民主、平等、合作的原则,打破教师的话语霸权,鼓励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努力建立亲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渴望被肯定是人的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之一,只有让学生自觉自主地、无拘无束地参与学习活动,他们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感受到被尊重的愉悦。农村的学生性格内向、害羞,更需要为他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创造条件。
2.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给学生更多的语言训练机会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权威,主宰着课堂。“满堂灌”,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仅有机会也往往被几个“优等生”所“垄断”,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看客。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努力从以下四方面着手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训练机会。
结合教材内容组织辩论赛、小品表演等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进行“综合探究六 大众传媒的影响”的教学时,笔者设计了“怎样看待青少年上网”的辩题,把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大组进行,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学生唇枪舌剑,辩论异常激烈。少数平时被认为是学习“边缘人”的学生也大胆地加入辩论,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活动既深化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很好的语言训练过程。
注意优化课堂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问题设计也应不同,以给多层次学生训练提高的机会。另外,教师设计的题目要有可操作性,切忌让学生无从下手。教材设计的很多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能感受的,学生有话可说,这为学生大胆说话创造了条件。但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如“美国农业的生产特点”“国际大都市应具备的条件”,农村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就会无话可说。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知识入手设计问题。如对“美国农业的生产特点”,可先让农村学生说一说自己所在的农村是怎样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和效率怎样,应该采取什么生产方式既省劳力又能管理更多农田,美国农村生活与我国的农村生活不同之处,等等。这样由近及远,层层深入,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增加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直观性的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对教材中离生活较远的素材,教师完全可以大胆处理,用贴近学生生活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内容予以替换。如泰国湄南河流域的稻作文化,学生是陌生的,教师完全可以用家乡的稻作文化来代替,让学生说说水稻生产需要的自然条件和水稻的生产过程,与稻米有关的民俗、小吃等,这些内容农村学生个个会说,发言非常积极,连个别从不举手的学生也站起来说了。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结合学科内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四”中,笔者就让学生写一篇《来自家乡的报告》小论文。然后要求学生把小论文放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以给学生更多的语言训练机会。
3.注重过程性评价,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查显示:学生不知道答案的只占7.3%,其他学生或多或少都知道一点,只是怕说得不好,被同学、老师笑话,才不敢发言。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打消学生的顾虑,哪怕说得不符题意、不流畅,也要表扬学生发言的勇气,帮学生树立自信心。对其他学生的笑话,教师一定要严肃指正,使学生明白,该怎样当一个“文明的听众”,懂得尊重同学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
对于学生的回答,合理的,自然应该肯定;对不符合实际的观点,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加以引导,更不能嘲笑,一棍子打死,例如在讲“水上都市---威尼斯”时就有学生问:威尼斯为何会由盛渐衰呢?威尼斯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是怎样的?学生提的问题教材正文并未提及,阅读卡内容又过于简要,学生阅读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渴望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教师应予以鼓励。促进学生产生绚丽的思维火花,充满自信,大胆交流。
为了让一些“胆小”的学生主动参加学习、问答,在日常评价中,可以设立“发言最积极”奖,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就把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记录在册,每个月先评出几名发言最积极的学生,到期末再评出几名本学期发言最积极的,授予“进步奖”,并颁发奖品。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学生的课外书匮乏,是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不活跃、无话可说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买书、多看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笔者就以课本上的案例、阅读卡为引线,介绍相关课外书,如在“认识人生的意义”一节中,引入小说《苏菲的世界》,告诉学生《苏菲的世界》通过14岁少女苏菲的经历,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康德等各位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是一本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能使其深入思考人生意义、认识世界本质的好书,建议大家能看一看。又如,在“学习改变命运”一节中,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海伦·凯勒及其作品。在和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课外书渐渐多起来了。
教学中要经常补充最新的科技发明、时事热点,让学生了解当今快速发展的世界,使学生懂得,当前的社会,充满着机遇和竞争,只有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包括大胆说话、表达流畅等语言表达的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从而使学生产生全面加强自身素质的紧迫感。
一、农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1. 没话说或照本宣科
例如,当笔者在教学“稻作文化的印记”时问到“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一农村学生站起来沉默不语,另一成绩中等的农村学生只是把书本上的第一自然段朗读了一遍。
2. 主动参与意识弱,不敢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
如上“大众媒体的影响”一课,笔者让学生辩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时,城镇学生争着发言,农村学生却没有一人举手。
3. 语言表达过于口语化,没有学科特色
如当笔者问到“季风气候对水稻生产有哪些主要作用”时,有学生回答“天气热,下雨多,对水稻生长有好处”。这个回答过于口语化。
二、农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
农村学生为什么存在着上述语言表达问题?笔者连续几年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学生语言表达欠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 家长的文化层次低,缺少语言实践与锻炼机会
如表1所示,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时间,农村学生明显比城镇学生少。农村学生父亲的学历,初中及以下为80.2%,母亲更是达到88.6%,父母的文化程度低,影响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兴趣更是困难。因而与同龄的城镇学生相比,农村学生显得内向、拘谨,特别不善于在大庭广众表现自己。

3. 课外知识少
《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拓展性很强,它需要学生对地理、历史、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知识都有所了解。如收集各少数民族衣、食、住、节日等方面的资料;设计考察、旅游路线,沿途你会看到哪些自然与人文景观;交通标志的含义;足球比赛的规则;你所看过的文学作品有哪些,它反映了什么时代的精神;等等。课本上这些问题,要是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或经验,根本回答不了。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如表3所示。

三、提高农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措施
笔者从学生的调查情况反映,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民主、平等、合作的原则,打破教师的话语霸权,鼓励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努力建立亲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渴望被肯定是人的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之一,只有让学生自觉自主地、无拘无束地参与学习活动,他们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感受到被尊重的愉悦。农村的学生性格内向、害羞,更需要为他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创造条件。
2.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给学生更多的语言训练机会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权威,主宰着课堂。“满堂灌”,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仅有机会也往往被几个“优等生”所“垄断”,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看客。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努力从以下四方面着手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训练机会。
结合教材内容组织辩论赛、小品表演等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进行“综合探究六 大众传媒的影响”的教学时,笔者设计了“怎样看待青少年上网”的辩题,把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大组进行,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学生唇枪舌剑,辩论异常激烈。少数平时被认为是学习“边缘人”的学生也大胆地加入辩论,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活动既深化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很好的语言训练过程。
注意优化课堂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问题设计也应不同,以给多层次学生训练提高的机会。另外,教师设计的题目要有可操作性,切忌让学生无从下手。教材设计的很多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能感受的,学生有话可说,这为学生大胆说话创造了条件。但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如“美国农业的生产特点”“国际大都市应具备的条件”,农村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就会无话可说。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知识入手设计问题。如对“美国农业的生产特点”,可先让农村学生说一说自己所在的农村是怎样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和效率怎样,应该采取什么生产方式既省劳力又能管理更多农田,美国农村生活与我国的农村生活不同之处,等等。这样由近及远,层层深入,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增加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直观性的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对教材中离生活较远的素材,教师完全可以大胆处理,用贴近学生生活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内容予以替换。如泰国湄南河流域的稻作文化,学生是陌生的,教师完全可以用家乡的稻作文化来代替,让学生说说水稻生产需要的自然条件和水稻的生产过程,与稻米有关的民俗、小吃等,这些内容农村学生个个会说,发言非常积极,连个别从不举手的学生也站起来说了。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结合学科内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四”中,笔者就让学生写一篇《来自家乡的报告》小论文。然后要求学生把小论文放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以给学生更多的语言训练机会。
3.注重过程性评价,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查显示:学生不知道答案的只占7.3%,其他学生或多或少都知道一点,只是怕说得不好,被同学、老师笑话,才不敢发言。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打消学生的顾虑,哪怕说得不符题意、不流畅,也要表扬学生发言的勇气,帮学生树立自信心。对其他学生的笑话,教师一定要严肃指正,使学生明白,该怎样当一个“文明的听众”,懂得尊重同学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
对于学生的回答,合理的,自然应该肯定;对不符合实际的观点,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加以引导,更不能嘲笑,一棍子打死,例如在讲“水上都市---威尼斯”时就有学生问:威尼斯为何会由盛渐衰呢?威尼斯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是怎样的?学生提的问题教材正文并未提及,阅读卡内容又过于简要,学生阅读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渴望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教师应予以鼓励。促进学生产生绚丽的思维火花,充满自信,大胆交流。
为了让一些“胆小”的学生主动参加学习、问答,在日常评价中,可以设立“发言最积极”奖,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就把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记录在册,每个月先评出几名发言最积极的学生,到期末再评出几名本学期发言最积极的,授予“进步奖”,并颁发奖品。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学生的课外书匮乏,是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不活跃、无话可说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买书、多看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笔者就以课本上的案例、阅读卡为引线,介绍相关课外书,如在“认识人生的意义”一节中,引入小说《苏菲的世界》,告诉学生《苏菲的世界》通过14岁少女苏菲的经历,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康德等各位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是一本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能使其深入思考人生意义、认识世界本质的好书,建议大家能看一看。又如,在“学习改变命运”一节中,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海伦·凯勒及其作品。在和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课外书渐渐多起来了。
教学中要经常补充最新的科技发明、时事热点,让学生了解当今快速发展的世界,使学生懂得,当前的社会,充满着机遇和竞争,只有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包括大胆说话、表达流畅等语言表达的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从而使学生产生全面加强自身素质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