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视力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untain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MH)患眼玻璃体切割(PPV)手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

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特发性MH患者57例5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4只眼,女43例43只眼。平均年龄(60.46±4.79)岁。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及散瞳后三面镜检查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记录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OCT测量MH最小直径、基底部直径以及手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患眼平均logMAR BCVA 0.98±0.41。平均MH最小直径、基底部直径分别为(479.53±164.16)、(909.14±278.65) μm。均行标准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 PPV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73.44±147.46) d。对末次随访时BCVA与MH最小直径、MH基底部直径、患者年龄、手术前BCVA、随访时间及手术后CRT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对手术后视力有预测作用的手术前因素。

结果

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logMAR BCVA 0.44±0.31;平均CRT(158.79±86.96) μm。单因素相关分析,末次随访时BCVA与MH最小直径、手术前BCVA呈显著正相关(r=0.420、0.448,P=0.001、0.000);与手术后CRT呈显著负相关(r=-0.371,P=0.004);与MH基底部直径、年龄及随访时间无显著相关性(r=0.203、-0.015、0.000,P=0.130、0.913、0.99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手术前BCVA对手术后视力的影响程度大于手术前MH最小直径(P=0.008、0.020)。

结论

特发性MH患眼PPV手术前MH最小直径、BCVA与手术后视力呈显著正相关。

其他文献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MH)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巩膜外手术、单纯玻璃体腔注气、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割(PPV)、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等手术。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对于部分MH小且视网膜脱离范围小的患者可以尝试。视网膜脱离范围大同时MH较小的患者,PPV联合ILM剥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MH较大的患者,联合ILM移植或翻瓣有助于提高MH闭合率。对于较大MH伴视网膜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眼内窥镜下睫状体激光光凝(ECP)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临床诊断为难治性青光眼患者28例30只眼纳入研究。患眼眼压为28~58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眼压为(46.3±10.3) mmHg。视力<0.05者24只眼,0.05~0.08者1只眼,≥0.1者5只眼。患眼平均使用降眼压药物4种。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ECP治疗。手术中激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中视网膜下液(SRF)完全引流(CSFD)与部分引流(PSFD)对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并伴周边视网膜裂孔患眼视网膜复位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并伴周边视网膜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72例72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行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检查。BCVA记录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
目的观察后Tenon囊下注射曲安奈德(PSTA)治疗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水肿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RVO黄斑水肿患者53例5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将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利用OCT自带软件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厚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空气或C3F8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MH)的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特发性MH并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的54例患者5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气液交换后注入消毒空气26只眼(空气填充组),气液交换后注入10%C3F8 28只眼(C3F8填充组)。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空气填充组患眼中,MH分期为Ⅱ期6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