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古意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86520520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陶庵梦忆》中我所看到的,是张岱对“彼都人士,狐裘煌煌。我不见兮,云何吁矣”的怀念与叹惋;是他在明亡清兴的种种矛盾之下,为了缓和痛楚所做的对过去的描写;是他年少游览与年长著书的对比;是他在回忆中,遗弃了时间地点所做的记录和他心中所感受到的记忆中的狂喜。
  在明亡后的昏暗的时代基调里,他拾起自己的边角记忆,爱惜抚摩失而复得的心爱物件,以此抚慰沉重的对明朝的思慕感悼,以此平衡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直到他对昏沉的时代基调熟悉起来,直到他对不再清远的溪山抱有一种不那么折骨惊心的追怀,对青石碧瓦堆抱有一种风趣而不恨别的怜惜。在著书中,他将自己的痛苦逐渐打磨,削薄成松风涧水那样自然的回声,成为一种底调,从始至终在著作中响起,反而不那么引人注目。
  在这本笔记中,我看到的,并非是张岱如孔尚任一般折骨寒心的别家别国的大恨大痛。张岱的那份哀痛,拆散在卷、条当中,被一份份拼起。《桃花扇》末尾,侯李重逢,又被一声“家国安在”的大喝惊醒,呈现出剧烈的伤痛的感情;而《梦忆》的最后一条“祁世培”,张岱拼起的一份残痛,流露在其中——“拉余起,下阶西南望,见大小星堕如雨,崩裂有声。”“天数如此,奈何奈何!”丧失家国的哀痛,以一种半梦半醒一般的形式表现出来,显现出已经淡薄下来的伤痛,与始终不灭的哀悼。
  我看见的,是这样半醒半寐之间的收梢——“忠魂之笃且灵也如此”。是在犬声嗥嗥之中,我与陶庵的心绪相通,想起明末名将的大星遽陨、汉人统治权力的失去。张岱的情感一分分拆散,浸入一条条的笔记中,每一条都没有过分而剧烈的流露,而收归到最后,是并不强烈的惘然,回忆中的一点狂喜,人生重大的变故,以及到最后的一点释然。曾有的哀痛在不断的冲散中,最后成为对诗文与感情的一点珍藏。
  前人笔记,除了记言录实之外,往往还表达出个人的感情。历史的境遇令他们留下的难以忘怀的情绪,又在笔记中表达出来。因此,张岱可以详细记载下一块石头的样子。“磊块正骨,疏爽明易”,以此表达清朗的情意;可以写下少年时居住的悬杪亭,以此写出对年少岁月的珍視。个人的心绪在历史中是被淹没的,却在一本笔记中具体而微地表现出来。
  我也喜欢追索笔记中回忆与现实的关联,探寻张岱本人的生活与一点志趣:“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我喜欢这些行迹中所表达出的岁寒水冷之中人的一点活动,在玻璃世界中的人的行为所带来的生机。而这些行迹又表现出张岱本人的志趣——无论时代的兴亡,或是其他变故都难以改变的一点志趣。这是在国破家亡之外,不含太多苦涩的回忆,是一点“自喜”。
  当我看见张岱以流丽顺畅的笔法,写下那些“鸡鸣枕上,想余生平”的回忆,我想他的心中,一定是将《梦忆》作为一件旧物,他将这件旧物临摹下来,而这件旧物已经破损——因为战争,因为“车旅蚁穴,浑然一梦”。好在他的印象仍在。他带着哽在心中的一点惘然,不断纠缠的心绪与回忆。写到最后,临摹完成,心中的惘然已经酿成酸痛,但好在临摹完成了,他可以遥思往事,去看那场“车旅蚁穴”的梦境一般的人生。
  我想《梦忆》是在国破家亡的痛意中,张岱的一点小小欣喜。因此这本笔记所流露的欢喜更大于痛心,这是一场被保留的旧梦。
  当我读完《梦忆》,我也与张岱分享完了这场旧梦,剩下的,只有“时代翻覆,而诗书永恒”的古往今来共同的感慨,也就是“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也就是《梦忆》中“名根一点,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迷你小评】
  这篇读书笔记采用“钩玄提要”的摘要式写法。作者以“我看见”“我也喜欢”的句式,精辟而简明地提炼出自己印象深刻的主要内容。既摘录书中精彩的内容、词句,评析张岱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不同于一般的钩玄提要,本文最大的特色是饱含深情。作者从文字中感受张岱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也体察他的小小欣喜,分享他的旧梦,生发古往今来共同的感慨,又把这种感受、体察、分享、感慨通过自己的文字传递出来,与作品水乳交融,难能可贵。
  (指导老师:李天梅)
其他文献
这已经是第十七届“新作文杯”全国高中生放胆作文大赛了。  可以想象,坚持一件事情,持续一件事情,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所以,我在评奖时会不由自主地想:“放胆”的意义除了我们常说的,还有什么?可是,几乎不用多想,那一篇篇作品逐渐清晰地告诉着我答案。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忍”“玩具”“我XX故我在”,這三个看似毫无关联的题目,其实有个共同点:它们都指向我们的内心。我们每个人都是深度的自闭者,躲在
期刊
遇见你们真好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 何文魁)  写作的人,一如古代寺庙里虔诚描绘壁画的僧人,在无人的大殿,面对空白墙壁,心中绽放出无数美丽的图案。从日出画到日落,即使暗夜,手持蜡烛也要继续工作。用尽一生,只为那既定的心愿。  欣赏那些文采出众的文章,我们时常感到心灵最柔软的部分,被文字很舒坦很快意地触碰。通过文字,我们的思想有了交流的载体,我们的心灵也有了相似的感触与倾诉的渴望。于文字的世界里
期刊
我们为什么阅读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在思考什么?  或者,我们究竟为什么而阅读?  这一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周国平先生说,阅读是一种宗教。而有人阅读,仅仅是因为打发无聊的时间。而有人的阅读是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阅读,读取经典著作,从中汲取养分。  于我而言,我的阅读是很丰富的,当然也比较杂,阅读占去了我很大一部分时间。因为自己也写作的原因,我的阅读有了更大的意义,除了在心灵世界里达到共鸣,感动
期刊
估计你们当初将这款游戏上线时,也没有想过会这么快下线吧?也许在你们看来,你们所开发的游戏是对鲁迅先生的“致敬”“纪念”,然而,你们实际上是一群破坏者,是对我们文明艺术作品的一种破坏。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对当时旧社会和旧制度下的中国的见证和讽刺,而小说中的人物,像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则是旧中国底层人物的代表。任何一个读过鲁迅作品的人,都会可怜这些拥有悲苦命运的人们,而你们,却将这些人物装扮成
期刊
近段时间,一款打着“纪念鲁迅”名头的游戏“鲁迅群侠传”一经面世即遭到网友强烈批评,被迫下线。对此,我感到疑惑不解甚至觉得有些可笑。为什么要批评这款游戏?我认为没有必要。  网友可能觉得:像孔乙己、祥林嫂等鲁迅笔下的鲜活人物都确确实实地象征着某个时代,暗喻其背后的群体特征,是富有深刻意义的、严肃的人物形象,若把他们娱乐化、调侃化,岂不是对时代的不尊重?但我觉得这样的观点失之偏颇,对于一个时代的尊重,
期刊
作品简介  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芜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世界经典名著《复活》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晚期作品。小说是经过1889-1899十年的长期思想、艺术探索总结而成,讲述的是一个曾经纯洁、善良的少女玛丝洛娃的悲惨命运。玛丝洛娃是私生女,一对富有的姐妹俩伊凡诺芙娜收养了她,不幸的是,
期刊
打着“纪念鲁迅”的名头设计而成的“鲁迅群侠传”,却将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装扮成游侠,闹得不亦乐乎,以至于受到强烈批评而下线。“鲁迅群侠传”的设计师们,无论你们的初衷是真心地纪念鲁迅,抑或只是借鲁迅的名气炒作牟利,你们对这些已成文化符号的经典人物形象的不敬与肆意改编已经决定了你们的最终失败。  对于经典文化作品的改编与再创作,其实是文化傳承的一种新方式。其实,鲁迅本人的《故事新编》便是再好不过的示例。
期刊
送别  也许每个去援疆的人对新疆最初的印象都不同,去新疆的愿望也不尽相同。  新疆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小时候它存在于机智的阿凡提勇斗巴依老爷的故事里,存在于维吾尔族歌唱家克里木听去带有诙谐风趣味道的“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歌声中;青少年时随着读书阅历的增加,雪山、大漠的壮阔美景,昆仑玉石、古楼兰国的神奇传说,班超、张骞出使西域建功立业的豪情都让我心神激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新疆是我目光常驻的所在
期刊
一句喜欢,足以表达我对湖北卫视《非正式会谈》的全部感情,但一年看过来,总感觉想要为“非正”写点什么才好。  那是一个平常的星期五晚上,我感到有些无聊,便索性打开电视,电视上正好在播《非正式会谈》。我刚想换台看卡通片时,来自尼日利亚的钱多多不知为何突然大声狂笑起来,笑声充满魔性而富有感染力,看到这里,我也忍不住笑起来。就这样,我看完那一期的节目,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非正”。  又是一个星期五,又
期刊
优秀指导奖:  山西省太原市知达常青藤中学校 邢 瑞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 李国锋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 何文魁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中学 朱 伟  四川省双流中学 陈剑泉  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万 安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邬 双  浙江省乐清市黄忠文学工作室 黄 忠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五龙山学校 朱艳斌  四川省简阳中学 彭 建  江苏省红桥高级中学 夏正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