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90后”写作者的困境与坚持

来源 :课堂内外(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sh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从来都是青春年华里必然选择的梦想之一,即使到了互联网的时代,“90后”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个梦。当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这批年轻人选择把文字作为自己梦想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全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纸质书已经显得沉重,电视机逐渐被潮流认为过时。互联网悄然进入手机的功能界面,博客慢慢被表述方式更加简洁时尚的微博所取代……这些懵懵懂懂的年轻人并不知道,选择文字之路对于他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他们选择文字作为理想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过“市场”,只是更多地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文学价值,残酷的现实却是,全媒体时代把他们辛苦创造的纸质文学优雅地挡在了大门之外。
  正统和异端,主流和非主流,从来都不那么界限分明,文坛上“80后”的横空出世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但他们之后,所有的“90后”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成为了复制品。所谓“80后”是适应市场需要产生的。“90后”则是适应“80后”需要产生的。
  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人们多元化获取信息的渠道,个体也拥有了话语权,但却大大挤压了文学和文学新人的生存空间。一夜成名的诱惑,文字生存的艰难,以及文学前辈的难以超越,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正是“90后”写作者们不得不面临的困境。
  全媒体的时代。必定要有全媒体的形式和精神。全媒体传播的基础是文字,但全媒体发展的未来前景和全部价值却绝不仅仅是文字。简而言之,就是文学的榜样已经树立,而文字的价值正在衰弱,处于全媒体包围之中的“90后”,“生不逢时”!
  2011年的“90后”重庆南川会议,这个群体把“喧嚣中的集体性迷茫”定义为自己的标签,各种反思、批判、吐槽乃至于抱怨纷至沓来。这次会议,成为了迄今为止“90后”文学群体当中最为全面而深刻的一次“自我批判”。
  2012年7月,广东佛山,当这批“90后”再次以文学之名相聚于南方时,“觉醒与反抗”似乎已成了这个群体对自身未来的重新定义。无论是“梦里水乡”的励志演说,还是创作友谊赛中的激情写作,这群把梦想倾注在文学道路的“90后”,面对全媒体的汹涌大潮,他们在不乏艰难的现实中,依然坚持着最初的理想,努力寻找着通往未来的文字路标。
其他文献
《课堂内外》高中版:学医的MM给人感觉都很古板,你是特例?    Sherry:我觉得学医的MM不是古板,是没有时间去做别的事情。医学院被人们称为“后高三时代”,我觉得这种称呼很有道理。学医的生活相对于高三来说,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每个学期都有十几门功课要学,每本书都厚得可以用来防身,呵呵,所以我们也没有太多业余时间去做别的事情。不过我认为这样的环境也能更好地塑造个人良好的素质。其实我这个人
请你别为我担心,就算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请你别为我担心,未来的路我会好好走;请你别为我担心,只要扬起嘴角和我一起微笑……
曾经看过一篇对于70、80、90后对于生活和工作态度分析,有那么一段记忆深刻。70后说.“我们,基本上都是工作狂”!80后说“我们,拒绝加班!”90后说:“我们,拒绝上班!”
网络红人,是泛娱乐化年代里比较尴尬的一个小物种。  即使是科班出身的明星们,一对比区别总还是有的,有的人没费什么力气就大红大紫,有的人透支了无数的内涵也不温不火。好在有了网络,于是各种各样的明星“曝光”层出不穷。严格意义上说,这些明星不能算“网络红人”,他们也是被逼的。这年头,娱乐圈里的竞争一点也不比找工作的压力小。  这也让那些在网上混脸熟的明星们身份尴尬,就好比明清年间的“待职进士”,大学扩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