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注重对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考查。“概括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结合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特点,归纳概括题答题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高三语文复习的有效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关键词:准确切入;有效概括;设题分析
有效概括即是基于对文章主要信息准确筛选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判断,有效推理,从而运用凝练的语言进行陈述。从这一点上看,考场上学生需要具备全面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够准确切入,合理组织语言,从而形成精准的答案。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共21道考题,其中9道考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客观题4道,主观题5道,一共40分。具体梳理如下:(1)文言文阅读,问题为“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诗歌阅读,问题为“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3)文学类文本阅读,问题为“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4)论述类文本阅读,问题为“如何纠正诗歌朗诵中“演话剧念台词”的倾向?请简要概括。”(5)实用类文本阅读,问题为“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
从题设上来看,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有的题目虽然是简要分析,但还是需要建立在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直接的概括题要求语言简洁、全面、精准。从考查的对象上来看,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概括题主要指向内容、观点、形象的考查,呈现出以下特点:(1)体现出层进式的概括能力。在设题上,命题人要求学生从简单的“概括”上升为“简要概括”。(2)小切口,定向概括。设题上突显出了江苏卷的一贯特点,要求“准确、明确”。设置题型中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概括出具体的情感或者观点,注重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学会提炼概括。(3)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首先题型上不局限在简答题,在客观题中也有对概括能力的考查。就主观题而言,不仅仅是单个信息的概括,而且要求能够纵观全文去筛选概括。综上可知,2020年江苏卷概括题题型多样,综合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基于以上概括题的特点,学生在作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主要有:(1)概括无力,提炼不精。部分考生信息筛选能力欠缺,导致主次信息筛选不能准确分清,提炼不当。(2)概括无效。部分考生缺少语境意识,在概括时前后孤立,致使概括无效。(3)概括不精准、不全面。部分学生缺少整体阅读意识,在做答的时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答案不够精准全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提出三大解题策略,从而有效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一、借助逻辑思维,提升答案的完整性
概括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考 场中,考生要想提高答案的完整性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整合从文本当中筛选出的信息或者挑选出的相关词语,从而构成答案的要点。
借助逻辑思维,弄清概念的观点。任何观点都有内涵和外延。外延较大的概念叫做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叫做种概念。在解题中,为了避免答案啰嗦,学生应该寻求相关概念的属概念,从而完整概括。比如,论述类文本问题为“如何纠正诗歌朗诵中演话剧念台词的倾向?请简要概括。”学生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圈点勾画,快速把握文本信息,找出观点句;(2)围绕标题,理清文章结构思路;(3)围绕问题寻找主概念,提炼答案。比如,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第17题,学生可依上述步骤快速抓住文本的标题、观点句等进行跳读,梳理出以下思路:首先从当下演员用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去朗诵诗歌的现象说起,接着指出话剧剧本与诗歌语言的不同,明确“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去朗读”的观点,最后指出诗歌朗诵的正确做法。依据文题可以得出以下答案:朗读诗歌需要体现语言美;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向民族传统学习,运用“长言”式进行朗诵。
二、借助推理能力,提升答案的逻辑性
完美的答案要扣住文本各个部分与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而层层推理,整合而成。考生需要借助推理,找出答案与题干是否对应,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从而写出具有逻辑性的答案。
一定的语境意识是推理能力形成的前提。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在整体的构思下进行的,句不离篇,篇不离章。所以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需要紧扣文本的文体特点,从整体切入,找准概括的要点,由表及里地概括。学生需要抓住文体的特点进行文本的梳理,找出文本中的“显性”和“隐性”信息,从而提升概括的效度。比如,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第8题,考生需要找出“赵太夫人平居言语”的相关语句,梳理出其“识大义”的方面。考生在考场上可以梳理出以下文字:“不肖宗道,稚年丧母……儿饥否?将无寒乎?”;“吾今裕,故能施耳……子孙无忘先姑哉!”;“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已一快也?”,“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从这些言语中,考生提炼出为“对待后辈、祖德、生命、夫君”几个方面,从事到理,进行推理。
三、培养理性思维,提升概括精准度
在组织答案的时候,学生需要有从感性思维走向理性思维的意识,在全面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加工,从而提升概括的精准度。答题时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形式,将形象化描写化为理性见解,将具体的陈述转化为本质属性的表达。
首先,化具体为抽象,提升概括的精准度。概括的语言要达到精准,必须对事物进行纵横挖掘。考生需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具体到抽象,进而挖掘出文本的深层意蕴。比如,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第13题“分析姐姐的形象”。考生先得找出“姐姐的相关言行和事件”,然后上升到抽象的“人物形象的概括”。同时在组织答案的时候也需要从具体到抽象,得出姐姐的形象为“關爱弟弟、吃苦耐劳、自尊、向往美好生活”。考生需要对文本信息逐一筛选,进而从不同方面概括。
其次,化感性语言为理性认知。作者往往在文本中呈现出的是一些感性的语言,而答题时学生需要将感性的语言上升为理性思维,进行深层次的语言加工。以2020年江苏语文高考试题第9题为例,考生紧扣文章标题“送沈康知常州”可以形成以下感知:诗歌的题材是“送别诗”,送别的原因是“沈康担任常州知县”。结合这些梳理,学生可以到文本中寻找有关常州的信息。如,“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学生感性理解为: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教师需要紧扣“田畴薄”“市井贫”两个关键词,提升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的理性认知。同样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同时教师在平时执教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的文体,提供给学生不同概括题的不同范式,进行精准地概括。
总之,考生需要在明确题型方向的基础上,准确切入,梳理文本的层次,紧扣文题,提炼出核心信息,做到精准表达,有效概括。
作者简介:陆云霞(1979—),女,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准确切入;有效概括;设题分析
有效概括即是基于对文章主要信息准确筛选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判断,有效推理,从而运用凝练的语言进行陈述。从这一点上看,考场上学生需要具备全面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够准确切入,合理组织语言,从而形成精准的答案。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共21道考题,其中9道考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客观题4道,主观题5道,一共40分。具体梳理如下:(1)文言文阅读,问题为“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诗歌阅读,问题为“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3)文学类文本阅读,问题为“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4)论述类文本阅读,问题为“如何纠正诗歌朗诵中“演话剧念台词”的倾向?请简要概括。”(5)实用类文本阅读,问题为“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
从题设上来看,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有的题目虽然是简要分析,但还是需要建立在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直接的概括题要求语言简洁、全面、精准。从考查的对象上来看,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概括题主要指向内容、观点、形象的考查,呈现出以下特点:(1)体现出层进式的概括能力。在设题上,命题人要求学生从简单的“概括”上升为“简要概括”。(2)小切口,定向概括。设题上突显出了江苏卷的一贯特点,要求“准确、明确”。设置题型中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概括出具体的情感或者观点,注重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学会提炼概括。(3)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首先题型上不局限在简答题,在客观题中也有对概括能力的考查。就主观题而言,不仅仅是单个信息的概括,而且要求能够纵观全文去筛选概括。综上可知,2020年江苏卷概括题题型多样,综合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基于以上概括题的特点,学生在作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主要有:(1)概括无力,提炼不精。部分考生信息筛选能力欠缺,导致主次信息筛选不能准确分清,提炼不当。(2)概括无效。部分考生缺少语境意识,在概括时前后孤立,致使概括无效。(3)概括不精准、不全面。部分学生缺少整体阅读意识,在做答的时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答案不够精准全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提出三大解题策略,从而有效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一、借助逻辑思维,提升答案的完整性
概括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考 场中,考生要想提高答案的完整性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整合从文本当中筛选出的信息或者挑选出的相关词语,从而构成答案的要点。
借助逻辑思维,弄清概念的观点。任何观点都有内涵和外延。外延较大的概念叫做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叫做种概念。在解题中,为了避免答案啰嗦,学生应该寻求相关概念的属概念,从而完整概括。比如,论述类文本问题为“如何纠正诗歌朗诵中演话剧念台词的倾向?请简要概括。”学生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圈点勾画,快速把握文本信息,找出观点句;(2)围绕标题,理清文章结构思路;(3)围绕问题寻找主概念,提炼答案。比如,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第17题,学生可依上述步骤快速抓住文本的标题、观点句等进行跳读,梳理出以下思路:首先从当下演员用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去朗诵诗歌的现象说起,接着指出话剧剧本与诗歌语言的不同,明确“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去朗读”的观点,最后指出诗歌朗诵的正确做法。依据文题可以得出以下答案:朗读诗歌需要体现语言美;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向民族传统学习,运用“长言”式进行朗诵。
二、借助推理能力,提升答案的逻辑性
完美的答案要扣住文本各个部分与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而层层推理,整合而成。考生需要借助推理,找出答案与题干是否对应,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从而写出具有逻辑性的答案。
一定的语境意识是推理能力形成的前提。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在整体的构思下进行的,句不离篇,篇不离章。所以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需要紧扣文本的文体特点,从整体切入,找准概括的要点,由表及里地概括。学生需要抓住文体的特点进行文本的梳理,找出文本中的“显性”和“隐性”信息,从而提升概括的效度。比如,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第8题,考生需要找出“赵太夫人平居言语”的相关语句,梳理出其“识大义”的方面。考生在考场上可以梳理出以下文字:“不肖宗道,稚年丧母……儿饥否?将无寒乎?”;“吾今裕,故能施耳……子孙无忘先姑哉!”;“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已一快也?”,“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从这些言语中,考生提炼出为“对待后辈、祖德、生命、夫君”几个方面,从事到理,进行推理。
三、培养理性思维,提升概括精准度
在组织答案的时候,学生需要有从感性思维走向理性思维的意识,在全面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加工,从而提升概括的精准度。答题时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形式,将形象化描写化为理性见解,将具体的陈述转化为本质属性的表达。
首先,化具体为抽象,提升概括的精准度。概括的语言要达到精准,必须对事物进行纵横挖掘。考生需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具体到抽象,进而挖掘出文本的深层意蕴。比如,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第13题“分析姐姐的形象”。考生先得找出“姐姐的相关言行和事件”,然后上升到抽象的“人物形象的概括”。同时在组织答案的时候也需要从具体到抽象,得出姐姐的形象为“關爱弟弟、吃苦耐劳、自尊、向往美好生活”。考生需要对文本信息逐一筛选,进而从不同方面概括。
其次,化感性语言为理性认知。作者往往在文本中呈现出的是一些感性的语言,而答题时学生需要将感性的语言上升为理性思维,进行深层次的语言加工。以2020年江苏语文高考试题第9题为例,考生紧扣文章标题“送沈康知常州”可以形成以下感知:诗歌的题材是“送别诗”,送别的原因是“沈康担任常州知县”。结合这些梳理,学生可以到文本中寻找有关常州的信息。如,“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学生感性理解为: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教师需要紧扣“田畴薄”“市井贫”两个关键词,提升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的理性认知。同样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同时教师在平时执教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的文体,提供给学生不同概括题的不同范式,进行精准地概括。
总之,考生需要在明确题型方向的基础上,准确切入,梳理文本的层次,紧扣文题,提炼出核心信息,做到精准表达,有效概括。
作者简介:陆云霞(1979—),女,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