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部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矫正成年人外旋转斜视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zjh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成年人后天性外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1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后天性上斜肌麻痹并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患者7例(7只眼),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9±12)岁。所有患者均有闭合性颅脑损伤史,第一眼位存在旋转性复视,眼球运动检查可见受累眼上斜肌麻痹,不伴有明显下斜肌功能运动过强。术前行双眼被动牵拉试验,术中根据被动牵拉试验肌腱松弛情况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旋转斜视角度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对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旋转斜视角度与术前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前部1/3上斜肌肌腱根据肌腱的松弛程度行6.0~10.0 mm折叠,折叠量为(7.7±1.8)mm。术中患者均主诉第一眼位旋转复视明显好转,双马氏杆测量第一眼位主观外旋转度数由术前10°(8°,15°)改善至术后第1天的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9;P<0.05)。随访时间为(112±38)d,患者末次随访时第一眼位外旋转度数为2°(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5;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旋转复视主诉。

结论

成年人后天性外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能够有效改善第一眼位外旋转斜视的临床症状,术后短期随访效果稳定,未发生明显回退。(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85-688)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穴位贴敷结合穴位按摩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7月本院接收的74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穴位贴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穴位按摩。比较两组疗效、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大便恢复时间、呕吐停止时间、脱水纠正时间、腹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30%,高于对照组的75.68%,差异有统计学意
目的:探讨在肺癌放疗患者中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及对患者EORTC QLQ-C30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入院的92例肺癌放疗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2018年1-12月)和综合护理组(2019年1月-2020年1月),每组46例。其中常规护理组实行常规护理,综合护理组实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和癌症疼痛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疲倦领
目的:探讨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知识、态度、行为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治疗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89例,预后不良组31例。比较两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心理状态评分、HPLP-Ⅱ评分,分析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知识、态度、行为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预后良好组的健康知识总掌握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后良好组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