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及其训练探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ko0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師应从培养语感入手,通过多种探究训练语感的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探究
  一、什么是语感
  20世纪20年代夏丐尊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指出∶“做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对于文学应该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语感”一词至此为学术界所使用。关于什么是语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作过这样的解释:“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感觉。”根据两位前辈的所述,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语感——比较直接、迅速而准确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语感。它是小学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中最核心的因素,离开了语感,听说读写无从谈起,更不要说文学作品的欣赏了。
  二、小学生语感训练的重要性
  语感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语言文字敏锐感受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能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育家们一致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培养。语感训练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中要训练的语感包括1.分寸感。即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感受和把握。2.畅达感。即对语言的通顺、畅达的感受。畅达指文章的语言如行云流水,顺畅通达,读来给人一种优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3.情味感。即对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的感受。语言是载体作为表情达意的文章是通过语言信息传递出来的,因此,语言的情味可感可知的,阅读时要细细加以体会、感受。4.形象感。即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性感受。人们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写景状物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5.意蕴感。即语言文字中蕴含的哲理意义。
  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语感强的人就能从别人的语气、语调、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等准确的把握要表达的超出文字本身的含义。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
  三、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一)加强读的训练,培养语感的直觉性
  1.反复诵读,咀嚼文中味。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文章语言的形象、节奏、气势及感情色彩的推敲、品味,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文字化成有声有色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充分感知文章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景,感受到文章语气、语序、节奏所蕴含的情味和意境,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敏锐的感受。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2.采用多种读的形式,时刻保持读的热情。教学中,读的形式很多,有范读、自由读、齐读、轮读、分角色读,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教学特点及学生的心理,采取不同的形式去读。由有声读到无声读。一般来讲,开始训练读时一定让学生大声读,读得响亮,以增强学生读书的兴趣,逐步过渡到轻声读,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一节课中,多种读的形式交叉使用,使学生保持读的兴趣,乐在读中。
  (二)分析比较语言,培养语感的敏锐性
  教学中,教师要研究作者的语言为什么会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是怎么运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的,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的等。分析比较的形式大体有三种:增比式、删减式、换比式。教学中,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有重要作用的词句,引导学生比一比、读一读、讲一讲,练一练,从体会到整齐与错乱、细腻与粗略、形象与干巴、具体与空洞、准确与牵强之间的差异,从而在比较中强化差别感觉,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语感的感受力
  叶圣陶说:“要求语言的敏锐。不能但从语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培养语感只靠诵读、揣摩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生活经验去感受。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这样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具体做法是:1.从日常生活中联想体验。如学习《鸟的天堂》中大榕树的形和鸟的活动;《手术台就是阵地》中,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我的战友邱少云》中,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任烈火烧身30分钟;《猫》中,猫的古怪性格和活泼;《白鹅》中,白鹅的吃相和步态;《火烧云》中,火烧云的颜色及变化;《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杨梅果的色、味;《我选我》和《争吵》中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等等,教学中都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所见所闻及生活中的经历,从联想和体验中获得语感。2.身临其境,体会情感。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引导学生仿佛置身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群中,在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就能自然的深化崇敬和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学习《假如只有三天光明》,引导学生假设自己是盲、聋人,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只能凭触觉来了解世界的艰难时,就会对课文中的“一件东西一旦失去,才会留恋它”和“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他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等语句的理解更加深刻。就能被作者那种渴望光明、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深深地打动,对作者提出的“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等问题严肃认真地去思考,并从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感染力。3.在课外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观察中感知。如学习《下雪啦》,观察各种动物的脚印;学习《要下雨了》,观察下雨前蚂蚁、燕子、小鱼等动物活动的变化;学习《蟋蟀的住宅》,观察生活中各种小动物的巢穴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对比作者具体、细致、生动、逼真的描写,感知语言文字形象性。
  (四)读写结合,训练语感的运用能力
  读书,是把书中描写的内容变为图像进行思维,而写作则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具体的图像)用文字表现出来。越是语感敏锐的学生,他们笔下的人、事、物就越是鲜明、具体。读是根本,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写是延伸,是语感能力的综合运用和发展。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必要的练笔,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读不是毫无目的的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储存思想、积累素材、感受语言的表达方法,并要求学生勤于动笔,把刹那间的、一瞬即逝的感触或是灵感在第一时间捕捉下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教学中教师可结合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或做读书笔记等方面的训练,并联系学生生活,培养他们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使其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和敏锐性。
  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重视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研究,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让语感训练无处不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创造-写作漫谈[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于江军.语感培养的实施策略[J].小学语文教师,2000(07).
其他文献
目的:阐述并分析,手术室护理干预中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选择患者共计120例,入院治疗时间为2017年4月~2018年3月,利用随机分组的防范,将120例患者分为
关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两者关系的讨论,一直受到学术界和影视创作主体的关注。二者之间虽有很多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并不是原则上的不同,二者最核心的共性其实是一样的,这就
标准为大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效益已被历史所验证。占世界企业95%以上的中小企业,如果能积极运用标准化理论与方法,开展企业标准化活动,必将使标准为中小企业创造大效益成为现实
网络电话语音的识别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而相对较低的话音质量突出了关键词捕捉的重要意义。关键词捕捉的核心问题是关键词可信度的估计。在零虚警假设下提出了关键词的后验
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就是要保证职工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职代会是企业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是工会履行维护
在海德堡大学上课的第一天,就把我给弄晕了.rn早上闹钟呱呱乱叫的时候,我还四脚朝天躺床上做着在国内胡吃海喝的美梦.迷糊了半天才猛然惊醒,第一天上课难道就要迟到?赶忙随口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工作是一项教育管理第一线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随着高校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辅导员工作要不断加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多语言言语识别基础理论与建模方法”(2015-2022年)德语子项目组]  摘要:作为德语将来时标记的werden在德语发展的历史中经历了诸多形式和意义的变化,成为德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同时,werden的语义演变也是一个语法化问题,是语义向更加抽象方向演变的一种常见结果。本文从语法化的历时角度,梳理了德语第一将来时态的语义演变过程。  关键词:德语将来时;语义演
》》》1999年,我们12岁.rn初中第一天报到.你穿了一件特别夸张的黄色T恤,一进门就大声地向大家问好.然后你就那么自然地坐在我旁边.我那时是一个多么害羞的孩子啊,以至于你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