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天赋与实际发展的偶然性,导致儿童阶段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从家庭跨遇到学校,尤其是大学教育的有限使得学习必须成为自主的行为,才可能在实现对后天发展的超越。而大学的学习本质、目的和途径恰恰也由此而产生其必然的规律性。
【关键词】人格;天赋;学习;大学;教育
1 从一封信谈起
人类只有两件事情很有趣,一个是靠近真理,一个是回到天性——或者回到天性去发现真理呢。如果人类确实还存在一样真正值得去做的事情,我想第一件事情大概就是着手去为一个美好而优秀的人格奠定精致的基础。多数人可能只有在时间的洪流中将每个设想放在下一个节点上,而为上一个节点的失误奔走却又不断创造下一个失误。然而在陷入思考成长途径的极端复杂的困境时,我们必须强迫症地考虑问题解答的目的,这个更加具有古老渊源的问题——什么才是快乐的人?有时候最佳的选择往往倾向于最普通的选择。然而纵观古今,自人初诞,虽然鲜有,但也存在个别极为成功的教育案例,可见对人的人格的建立是极为艰难并且不是常态存在的。思考到此,可能会有另一声音在叫嚣天分的问题。天赋,这个将教育拖入虚无主义的恶魔,成为任何失败的最佳借口。没有多少成功教育的案例,但是却有无数个有关天赋的传说。但是我想破除的是,任何所谓的天赋都是极其艰苦训练的结果。如果真有天赋的话,有天赋就意味着面对痛苦的训练时保有极高兴致和意愿,而没有天赋恰恰意味着极为痛苦而难以承受。那我只能说只是这样的人没有找到他愿意投入的事情,而并非不能成就。
回到现实,我有必要再思考,究竟如何寻找的问题。寻找到对对象是一个高度偶发性事件,因为在历史的资料中,从未有有关对的对象的寻找的教条和方法,甚至没有记录。一般的记录都转化为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事例了。所谓寻找,本质上就是一个对象与一个主体的匹配问题,这个匹配是在旁观者以及当事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并且并不是瞬间匹配,可能是开始不合,最终高度激发人的本质力量,这是匹配苦难的根本所在。匹配的另一个游戏规则是——时间有限。你不可能进行无穷式的枚举进行尝试,因为人的生命有限,人的人格阶段有限。在极短的时间中,发现主体的对象,几乎是不可的任务,因此,在历史中,站到极高境界的人寥寥无几。这简直比一千七百多万分之一的彩票概率还要低,人类至今或有百万亿人口存在和存在过,然而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不必罄竹而数。如果说命运不可琢磨,我想大概就是指这个概率的问题吧。
然而不必过于沮丧,如果这个概率太低,但是有一样至少可以保证,那就是,对,读书。如果一个人不能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地去把握自我和世界,但是他至少可以在理性层面做到。广泛地、大量地阅读,深入地思考,在各种讨论和观点进行批判,从而建立自我的结构,这不啻为一个普遍检验的有效路径。从古自今,发奋读书成为一种昭然若揭法门。然而读书只能是等而次之的办法,因此陷阱众多、误读众多甚至无效众多。由此,人格的培养最终落实到如何读书的问题。对一点,有各种很好的资料可以参考,甚至有专门的讨论。但是在流连于读书的技术层面的时候,不要忘记读书作为对象存在的根本,却往往不见于记录,是大多数读书人的败处。
2 就读大学的目的和意义
2.1 作为小学、中学和大学逻辑秩序,我们身处其间究竟所为何事?
在小学我们获得了基本事物认知和基本的语言功能,中学我们获得了基本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基本的自然、社会、科学等原理和事实的认知,那么大学呢?按照逻辑我们是否就是要进行某项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考察?答案既是也否。
2.2 人与任何其他存在物的根本区别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将客观世界的存在区分为在和此在。所谓此在就是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把握自身在的状态的存在。通俗地说,就是只有人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通过认识和思考,从而对自身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进行把握和理解。人与一棵树、一块石头、一只动物的区别,就是人可以意识和关照到自身的存在,把自身与客观世界划分开来,并对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进行探讨和思考。如果取消了人对自身存在把握的能力,人将不再为人。
2.3 人的根本就是要成为理性思考和行动的人
A.认识客观世界。
我们说人对自身在的状态进行思辨和终极思考,就是所谓的理性。理性思考就是将混乱复杂认识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通过建立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严密的逻辑思考,从而确保我们认识结果的科学和合理,并正确地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面对的对象是现象和本质混杂的客观世界,而现象本身又充斥着假象和真相,只有理性可以帮助我们划分假象和真相,绕过现象走到事物的本质,通过无限靠近和把握事实,才可能使得我们始终保持正确的认识和行动。
B.认识主观世界。
我们在面对自身之外的世界的同时,也正在逐步建立另一个自身之内的世界,就是主观世界。我是谁?我来自何处?去往何处?我为什么存在?我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我如何存在?人通过理性思考,逐步形成人格,建立自我意识,但同时,自我也由逐渐清晰而愈发变得困惑。只有有效建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理性认识和思考关系,不断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心理体系,才可能自我解惑,实现人的觉醒。希腊阿波罗神庙上就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警局。苏格拉底等希腊先哲导入的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苦苦思考这个永恒的命题。
2.4 读大学就是认识你自己。
回到开始的问题,读大学的根本目的在终极上就是认识你自己。通过更加系统的阅读,建立基本的学科认识,在广泛的知识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潜力,建立自我人格体系,形成完善的内心世界。
3 如何现实读大学的终极目的
3.1 建立和形成阅读习惯
小学、中学以来形成的教材阅读法急需摒弃,需要建立自主学习阅读法。所谓教材阅读法就是在老师的全部掌控和牵引下,亦步亦趋地逐字逐句逐章逐节的阅读,阅读的计划来自教师,阅读的内容来自教师,阅读的思考来自教师,甚至阅读后的判断也只有唯一的答案。这种阅读的好处是可以在茫然的学习状态下快速进入学习角色,但是巨大的代价就是失去了思考的自由和学习的基本动力。大学相反,要在相关的知识领域内,自我选择性阅读,广泛的涉猎,博览群书。我们个人的生命和阅历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古今中外,而飞跃时间和空间,形成无限的认识经验,可以与重金中外的哲人学者进行思想对话,在各种思想的激越和碰撞中,点燃自己的灵魂。
3.2 与教师进行交流和对话
以往的学习可能还会为我们遗留下另一个诟病,那就是知识专制下的权威思想。所谓知识权威就是知识唯一来源是权威者——教师,他们教授的知识不容怀疑,他们的观点不容怀疑,他们的论断不容挑战,而他们提出的问题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我想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然而这种思维惯性和学习方式却正在大行其道。相反,在我们经过更广泛的学习和思考后,我们可以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和对话,深入争辩,从而使得原有的思考获得更加深入的推进。
3.3 建立严格的学习计划和时间观念
我们应该在大学读多少书?这个因人而异,可以是一千本,也可以是一百本。正常的已经有较好阅读习惯的情况下,一周精读两本是可以做到的。算下来大学四年应该精读两百本书,其他泛读的话在五百左右,就可以在很高的水平上毕业了。阅读的范围。首先是专业课程开设的科目,每门课老师开的参考书目,其次在读参考书目中扩散阅读书籍。当然,更可以是根据兴趣所致,随手阅读的书目。在大学尽可能的涉猎更多的阅读领域,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思考领域,才是阅读的最好办法。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建立严格的学习计划,形成严格的时间观念。不要浪费哪怕是片刻的打发时间,如果有志于完成自我的觉醒的人,更不可会允许自己将时间浪费在吃喝玩乐中,这种即刻的感官消费不会留下一丁点的回味。
3.4 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也就是读书和行动结合。因为行动是考察和验证思考最好的办法。在校园中,各种人、事,各种思想和观念,在各种活动中处理待人接物,都是观察和思考的环节,帮助我们理清认识,建立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心理的过程。
作者简介
王圣(1979-),男,安徽省凤台县人。现为现任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影理论与批评。
作者单位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海南省三亚市 572002
【关键词】人格;天赋;学习;大学;教育
1 从一封信谈起
人类只有两件事情很有趣,一个是靠近真理,一个是回到天性——或者回到天性去发现真理呢。如果人类确实还存在一样真正值得去做的事情,我想第一件事情大概就是着手去为一个美好而优秀的人格奠定精致的基础。多数人可能只有在时间的洪流中将每个设想放在下一个节点上,而为上一个节点的失误奔走却又不断创造下一个失误。然而在陷入思考成长途径的极端复杂的困境时,我们必须强迫症地考虑问题解答的目的,这个更加具有古老渊源的问题——什么才是快乐的人?有时候最佳的选择往往倾向于最普通的选择。然而纵观古今,自人初诞,虽然鲜有,但也存在个别极为成功的教育案例,可见对人的人格的建立是极为艰难并且不是常态存在的。思考到此,可能会有另一声音在叫嚣天分的问题。天赋,这个将教育拖入虚无主义的恶魔,成为任何失败的最佳借口。没有多少成功教育的案例,但是却有无数个有关天赋的传说。但是我想破除的是,任何所谓的天赋都是极其艰苦训练的结果。如果真有天赋的话,有天赋就意味着面对痛苦的训练时保有极高兴致和意愿,而没有天赋恰恰意味着极为痛苦而难以承受。那我只能说只是这样的人没有找到他愿意投入的事情,而并非不能成就。
回到现实,我有必要再思考,究竟如何寻找的问题。寻找到对对象是一个高度偶发性事件,因为在历史的资料中,从未有有关对的对象的寻找的教条和方法,甚至没有记录。一般的记录都转化为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事例了。所谓寻找,本质上就是一个对象与一个主体的匹配问题,这个匹配是在旁观者以及当事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并且并不是瞬间匹配,可能是开始不合,最终高度激发人的本质力量,这是匹配苦难的根本所在。匹配的另一个游戏规则是——时间有限。你不可能进行无穷式的枚举进行尝试,因为人的生命有限,人的人格阶段有限。在极短的时间中,发现主体的对象,几乎是不可的任务,因此,在历史中,站到极高境界的人寥寥无几。这简直比一千七百多万分之一的彩票概率还要低,人类至今或有百万亿人口存在和存在过,然而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不必罄竹而数。如果说命运不可琢磨,我想大概就是指这个概率的问题吧。
然而不必过于沮丧,如果这个概率太低,但是有一样至少可以保证,那就是,对,读书。如果一个人不能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地去把握自我和世界,但是他至少可以在理性层面做到。广泛地、大量地阅读,深入地思考,在各种讨论和观点进行批判,从而建立自我的结构,这不啻为一个普遍检验的有效路径。从古自今,发奋读书成为一种昭然若揭法门。然而读书只能是等而次之的办法,因此陷阱众多、误读众多甚至无效众多。由此,人格的培养最终落实到如何读书的问题。对一点,有各种很好的资料可以参考,甚至有专门的讨论。但是在流连于读书的技术层面的时候,不要忘记读书作为对象存在的根本,却往往不见于记录,是大多数读书人的败处。
2 就读大学的目的和意义
2.1 作为小学、中学和大学逻辑秩序,我们身处其间究竟所为何事?
在小学我们获得了基本事物认知和基本的语言功能,中学我们获得了基本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基本的自然、社会、科学等原理和事实的认知,那么大学呢?按照逻辑我们是否就是要进行某项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考察?答案既是也否。
2.2 人与任何其他存在物的根本区别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将客观世界的存在区分为在和此在。所谓此在就是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把握自身在的状态的存在。通俗地说,就是只有人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通过认识和思考,从而对自身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进行把握和理解。人与一棵树、一块石头、一只动物的区别,就是人可以意识和关照到自身的存在,把自身与客观世界划分开来,并对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进行探讨和思考。如果取消了人对自身存在把握的能力,人将不再为人。
2.3 人的根本就是要成为理性思考和行动的人
A.认识客观世界。
我们说人对自身在的状态进行思辨和终极思考,就是所谓的理性。理性思考就是将混乱复杂认识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通过建立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严密的逻辑思考,从而确保我们认识结果的科学和合理,并正确地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面对的对象是现象和本质混杂的客观世界,而现象本身又充斥着假象和真相,只有理性可以帮助我们划分假象和真相,绕过现象走到事物的本质,通过无限靠近和把握事实,才可能使得我们始终保持正确的认识和行动。
B.认识主观世界。
我们在面对自身之外的世界的同时,也正在逐步建立另一个自身之内的世界,就是主观世界。我是谁?我来自何处?去往何处?我为什么存在?我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我如何存在?人通过理性思考,逐步形成人格,建立自我意识,但同时,自我也由逐渐清晰而愈发变得困惑。只有有效建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理性认识和思考关系,不断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心理体系,才可能自我解惑,实现人的觉醒。希腊阿波罗神庙上就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警局。苏格拉底等希腊先哲导入的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苦苦思考这个永恒的命题。
2.4 读大学就是认识你自己。
回到开始的问题,读大学的根本目的在终极上就是认识你自己。通过更加系统的阅读,建立基本的学科认识,在广泛的知识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潜力,建立自我人格体系,形成完善的内心世界。
3 如何现实读大学的终极目的
3.1 建立和形成阅读习惯
小学、中学以来形成的教材阅读法急需摒弃,需要建立自主学习阅读法。所谓教材阅读法就是在老师的全部掌控和牵引下,亦步亦趋地逐字逐句逐章逐节的阅读,阅读的计划来自教师,阅读的内容来自教师,阅读的思考来自教师,甚至阅读后的判断也只有唯一的答案。这种阅读的好处是可以在茫然的学习状态下快速进入学习角色,但是巨大的代价就是失去了思考的自由和学习的基本动力。大学相反,要在相关的知识领域内,自我选择性阅读,广泛的涉猎,博览群书。我们个人的生命和阅历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古今中外,而飞跃时间和空间,形成无限的认识经验,可以与重金中外的哲人学者进行思想对话,在各种思想的激越和碰撞中,点燃自己的灵魂。
3.2 与教师进行交流和对话
以往的学习可能还会为我们遗留下另一个诟病,那就是知识专制下的权威思想。所谓知识权威就是知识唯一来源是权威者——教师,他们教授的知识不容怀疑,他们的观点不容怀疑,他们的论断不容挑战,而他们提出的问题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我想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然而这种思维惯性和学习方式却正在大行其道。相反,在我们经过更广泛的学习和思考后,我们可以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和对话,深入争辩,从而使得原有的思考获得更加深入的推进。
3.3 建立严格的学习计划和时间观念
我们应该在大学读多少书?这个因人而异,可以是一千本,也可以是一百本。正常的已经有较好阅读习惯的情况下,一周精读两本是可以做到的。算下来大学四年应该精读两百本书,其他泛读的话在五百左右,就可以在很高的水平上毕业了。阅读的范围。首先是专业课程开设的科目,每门课老师开的参考书目,其次在读参考书目中扩散阅读书籍。当然,更可以是根据兴趣所致,随手阅读的书目。在大学尽可能的涉猎更多的阅读领域,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思考领域,才是阅读的最好办法。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建立严格的学习计划,形成严格的时间观念。不要浪费哪怕是片刻的打发时间,如果有志于完成自我的觉醒的人,更不可会允许自己将时间浪费在吃喝玩乐中,这种即刻的感官消费不会留下一丁点的回味。
3.4 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也就是读书和行动结合。因为行动是考察和验证思考最好的办法。在校园中,各种人、事,各种思想和观念,在各种活动中处理待人接物,都是观察和思考的环节,帮助我们理清认识,建立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心理的过程。
作者简介
王圣(1979-),男,安徽省凤台县人。现为现任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影理论与批评。
作者单位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海南省三亚市 57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