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计算题解题规律总结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112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生物教学中两个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和核酸的计算题知识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近几年高考中每年都涉及相关知识点的基础知识的考察,梳理和归纳相关的计算规律对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有较好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蛋白质 核酸 计算题 解题规律
  一、有关蛋白质的计算题
  [已知:肽链数(m)、氨基酸总数(n)、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
  (一)、蛋白质(或多肽)上N原子数=氨基酸数+R基上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 R基上N原子数;
  (二)、蛋白质(或多肽)上O原子数=2×氨基酸数-脱水数+R基上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 R基上O原子数;
  (三)、脱水数=肽键数:
  1、链状肽: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n-m;
  2、环状肽: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 n;
  (四)、氨基数=羧基数:
  1、链状肽:每条肽链上游离的氨基和羧基至少各1个,m条肽链上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各m个(因考虑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所以说至少);
  2、环状肽:因首尾氨基酸相接形成环状结构,只需考虑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
  (五)蛋白质的分子质量:
  1、链状肽:蛋白质(或多肽)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平均分子质量-(氨基酸数-肽链数)×18= n×m-(n-m)×18;
  2、环状肽:蛋白质(或多肽)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平均分子质量-氨基酸数×18= n×m-n×18;
  二、有关核算的计算题
  [已知:核苷酸总数(b);核苷酸平均分子量(c)]
  (一)、有关DNA半保留复制的计算规律:
  1、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就会产生2n个DNA分子(RNA情况同上);
  2、一个被N14标记的DNA放入含N15标记的培养基中复制n次,则产生2n个DNA分子,其中只有被N14标记的DNA有0个,只有被N15标记DNA有2n-2,同时被N14和N15标记DNA有2;
  3、一个被N14标记的DNA放入含N15标记的培养基中复制n次,则产生2×2n个单链DNA,其中只有被N14标记的DNA单链占2/2×2n,只有被N15标记DNA单链占2×(2n-1)/2×2n;
  (二)、脱水数=磷酸二酯键数:
  1、链状DNA:脱水数=磷酸二酯键数=核苷酸数-2= b-2;
  2、链状RNA:脱水数=磷酸二酯键数=核苷酸数-1= b-1;
  3、环状DNA:脱水数=磷酸二酯键数=核苷酸数= b;
  (三)、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对)与DNA多样性关系:n个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对)会形成4n个DNA分子;
  (四)、关于DNA复制时碱基数的计算规律:
  1、消耗碱基数(脱氧核苷酸数)计算:已知一个DNA分子中有腺嘌呤x个,则这个DNA分子复制n次后需要加入多少腺嘌呤(A)?A= x (2n-1);
  2、在DNA分子中,根据A=T,G=C,图示如下:
  1 -A-T-C-A-T-G-C-A- ……………m
  2 -T-A-G-T-A-C-G-T- ……………m
  ⑴、 DNA双链中,互补碱基的数量相等 (A=T 、C=G) ;
  DNA单链中,互补碱基的数量不一定相等 (A≠ T、C≠ G)
  ⑵、双链DNA分子中两组不互补碱基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为1,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A+G)/(T+C)=1 即 A+G = T+C
  将C跟G等量替换得到:(A+C)/(T+G)=1 即 A+C = T+G
  ①双链DNA分子中,两互补碱基相等;任意两个不互补碱基之和恒等,各占碱基总数的50%,且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1
  ∵A=T, C=G ∴ A+G=T+C =A+C=T+G= 50%
  ( A+G)/(T+C)=(A+C)/(T+G)=(T+C)/(A+G)=(T+G)/(A+C)=1
  ②双链DNA分子中A+T/G+C值等于其中任何一条单链中的A+T/G+C值。
  A1+T1/G1+C1=n A2+T2/G2+C2=n A+T/G+C=n
  ③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的两条单链中的A+G/T+C值互为倒数。即两组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另一互补链中这一 比值的倒数。
  A1+ G1/ T1+C1=n A2+ G2/ T2+C2=1/n
  ④双链DNA分子中,A+T占整个双链DNA分子碱基总数的百分比等于其中任何一条单链中A+T占该单链碱基总数的百分比。
  A1+ T1/ A1+ T1+ G1+C1=m% A2+ T2/ A2+ T2+G2 +C2=m%
  A+T/ A+T +G+C= m%
  (五)、RNA分子质量=核苷酸数×核苷酸均分-(核苷酸数-1)×18=bc-(b-1)×18
  (六)、DNA分子质量:
  1、链状DNA:DNA分子质量=核苷酸数×核苷酸均分-(核苷酸数-2)×18= bc-(b-2)×18;
  2、环状DNA:DNA分子质量=核苷酸数×核苷酸均分-核苷酸数×18=bc-b×18;
  (七)、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脱氧核糖数:含氮碱基数:磷酸数=1:1:1:1
  三、综合计算题
  (一)、DNA中碱基数:RNA中碱基数:蛋白质中氨基酸数=6:3:1
  (二)、根据DNA(基因)的分子质量求蛋白质分子质量:
  例:已知:肽链数(m)、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核苷酸平均分子量(c)、DNA(基因)分子质量(d),求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 根据基因的质量和每个核苷酸的均分,找出核苷酸的数目
  ∵ d=bc-(b-2)×18 ∴ b= d-36/ c-18
  又根据DNA中碱基数:RNA中碱基数:蛋白质中氨基酸数=6:3:1,找出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x
  ∵ 6: 1=d-36/ c-18:x ∴x= d-36/6( c-18)
  再根据氨基酸数目和氨基酸的均分,计算蛋白质的分子质量,即蛋白质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均分-(氨基酸数-肽链数)×18= d-36/6( c-18)×a-(d-36/6( c-18)-m)×18
  四、结语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关蛋白质和核酸计算知识点比较零碎比較繁多,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计算规律和公式去处理一些题目,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处理相关知识点时,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仔细审题:明确题中已知的和隐含的条件,不同的条件、现象适用不同规律;
  (二)、掌握基本公式和方法:根据题目考察的知识点和已知条件,能够迅速列出相关的公式(或推倒出相关的式子);
  (三)、相关知识点要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其他文献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數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的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活起来。新的课程理念也将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的是: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他们感受兴趣的数学和有利于他们学习成长的数学。这一理念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我们从历史那里得到最好的东西是它所兴发的激情。” ——歌德  当前,面对新教材,我们教师应该有新观念、新行动。新课程改革强调:“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问题也理应提到应有的高度。”初中学生从生理、心理显示出他们情绪的强烈、感情的丰富。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抓住每一个教学中的契机,通过各种渠道挖掘情感教学,以情感为媒介
研究目的:通过对叶天士著作中涉及到的产后病医案进行整理与研究,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就叶天士诊治产后病的组方原则和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探究温病学派的理论体系和用药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務,也是我们这些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以往我们为了应试,我们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了语法、写作和阅读上。我们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哑巴”英语已经越来越成为学习英语最大的障碍。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口语表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口语训练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学好语音、词汇、语法,
摘要: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法、培养应试能力、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等方面作好从初中到高中数学课的衔接教学。  关键词: 衔接教学  要问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哪些学科跨度最大、最难衔接,大部分学生会说,首先是物理,其次是数学。为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如何搞好初中到高中衔接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注意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九年
期刊
摘要:优化作业设计,提升作业布置、批改的合理性、有效性,对于提升高三生物教学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实际就如何提升高三生物作业有效性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三生物;作业;有效性  作业对于帮助学生回顾、理解和学会运用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是高中学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有着承上启下和反馈教学质量等多种重要的功能。科学地布置作业和批复作业,对于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程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却遭遇困境,政治课的教学情况更处在两难的状态之中。许多教育问题,正严重困扰着政治课教学的进一步深入。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正困扰着学生,也不断困扰着教师,这就是“社会性偏差”问题。所谓“社会性偏差”是指学生认识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宗旨不相符合,并且发生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行为偏差。  学生认识偏差产生的原因来自社
【摘要】  一个家庭看似有很多家庭成员组成,但是归根结底是有父母和子女组成。别看他的成分简单,但是让他和谐、融洽、愉快的形成一体,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就需要我们社会、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配合,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融洽。而维持这一和谐融洽的主角是家庭与家庭教育。家庭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家庭的融洽就是社会的融洽。只有家庭教育的成功,才会有社会教育的成功 。  【关键词】家庭 :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周总理借书》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