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笑旭,北京市第九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
我喜欢行走在路上。在路上,我沐浴着老教师给予我的阳光;在路上,我呼吸着求学的新鲜空气;在路上,我借助于科研的翅膀飞翔!行走在教师这一光荣职业的路上,我愿罄尽所有,用自己的学识、智慧与生命诠释优秀教师的含义。
“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刚踏上工作岗位时,这首歌就是我当时内心真实的写照。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反差,我失落、消沉,甚至有些迷茫。是她,我刚踏进校门的第一位师傅,告诉我:教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做作,想要取得成绩,必须要付出努力和汗水;是她,我刚上高三的师傅,告诉我: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不仅要跟着别人做,更要自己学会总结和思考;是她,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告诉我:教师不仅课要教得好,更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面对老教师们殷切的希望,我坚定地走上了最初的教学之路。
走出去,考研,系统学习与深造,我行走在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的路上。
1999年,我感到了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意识到这样的教师生命力不会长久,只有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才可以让自己的教育生命弥新。于是,我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全国联考的教育硕士考试。经过两年半的学习,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证书。在学习期间,由于学校语文教师紧缺,所以在脱产学习半年后,我边上学边教课,虽然辛苦了一些,却让我比别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将所学及时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因为这样,我辅导的学生在参加区作文比赛和“春蕾杯”作文竞赛中多次获奖,尤其是2001年的高考,我所教的学生分别取得了区文理科状元的好成绩。我也多次在区里做公开课、研究课,参加了区教学设计与实践大赛,并获双项优胜奖。此外,本人还参与编写了《考试说明的说明》;撰写了人教社同步教材辅导《走向优等生》一书。
突破“瓶颈”,以科研创新为龙头,我行走在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的路上。
2004年,我顺利晋升为高级教师,可以说,在我这样的年龄,高级职称是对自己所做出成绩的莫大肯定,同时,我也似乎进入了一个职业的“高原期”。怎么办?我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科研,作为一个日渐被重视的领域进入了我的视线。从2001年起,我开始尝试独立主持课题,从一开始的摸索、懵懂,到现在越来越多地了解、参与,我发现了科研促教学的奥秘,让我的眼前豁然开朗。我开始根据教学实践撰写科研论文,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并将问题课题化,再回归到课堂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在不断地反思中进行着教学改革,由最开始的激情到学者般的冷静,再到有意识地研究,我感到了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学习创新带来的喜悦。我撰写的一些教育教学论文不仅在市区获奖,并在《教育科学研究》、《石景山教育通讯》等刊物上发表。现在,我不仅能独立主持区级重点课题,还成为了一些国家级和市级课题组的核心成员。
走在教科研之路上,我坚持学习,尽力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找准自己的位置,把工作重心放在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上。是科研,让我在职业倦怠之时获得了新生,让我再一次找到了成长的方向。2008年,我获得了北京市骨干教师的荣誉称号。
如今,我又行走在了京版教材新课改的道路上,这无疑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细数过往,过眼云烟。我仍愿是个行者,行走在不断学习、不断追求的路上,行走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路上。□
刊中刊编辑 王雪莉 朱桂英 付江泓 王宇华
我喜欢行走在路上。在路上,我沐浴着老教师给予我的阳光;在路上,我呼吸着求学的新鲜空气;在路上,我借助于科研的翅膀飞翔!行走在教师这一光荣职业的路上,我愿罄尽所有,用自己的学识、智慧与生命诠释优秀教师的含义。
“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刚踏上工作岗位时,这首歌就是我当时内心真实的写照。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反差,我失落、消沉,甚至有些迷茫。是她,我刚踏进校门的第一位师傅,告诉我:教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做作,想要取得成绩,必须要付出努力和汗水;是她,我刚上高三的师傅,告诉我: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不仅要跟着别人做,更要自己学会总结和思考;是她,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告诉我:教师不仅课要教得好,更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面对老教师们殷切的希望,我坚定地走上了最初的教学之路。
走出去,考研,系统学习与深造,我行走在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的路上。
1999年,我感到了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意识到这样的教师生命力不会长久,只有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才可以让自己的教育生命弥新。于是,我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全国联考的教育硕士考试。经过两年半的学习,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证书。在学习期间,由于学校语文教师紧缺,所以在脱产学习半年后,我边上学边教课,虽然辛苦了一些,却让我比别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将所学及时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因为这样,我辅导的学生在参加区作文比赛和“春蕾杯”作文竞赛中多次获奖,尤其是2001年的高考,我所教的学生分别取得了区文理科状元的好成绩。我也多次在区里做公开课、研究课,参加了区教学设计与实践大赛,并获双项优胜奖。此外,本人还参与编写了《考试说明的说明》;撰写了人教社同步教材辅导《走向优等生》一书。
突破“瓶颈”,以科研创新为龙头,我行走在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的路上。
2004年,我顺利晋升为高级教师,可以说,在我这样的年龄,高级职称是对自己所做出成绩的莫大肯定,同时,我也似乎进入了一个职业的“高原期”。怎么办?我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科研,作为一个日渐被重视的领域进入了我的视线。从2001年起,我开始尝试独立主持课题,从一开始的摸索、懵懂,到现在越来越多地了解、参与,我发现了科研促教学的奥秘,让我的眼前豁然开朗。我开始根据教学实践撰写科研论文,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并将问题课题化,再回归到课堂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在不断地反思中进行着教学改革,由最开始的激情到学者般的冷静,再到有意识地研究,我感到了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学习创新带来的喜悦。我撰写的一些教育教学论文不仅在市区获奖,并在《教育科学研究》、《石景山教育通讯》等刊物上发表。现在,我不仅能独立主持区级重点课题,还成为了一些国家级和市级课题组的核心成员。
走在教科研之路上,我坚持学习,尽力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找准自己的位置,把工作重心放在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上。是科研,让我在职业倦怠之时获得了新生,让我再一次找到了成长的方向。2008年,我获得了北京市骨干教师的荣誉称号。
如今,我又行走在了京版教材新课改的道路上,这无疑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细数过往,过眼云烟。我仍愿是个行者,行走在不断学习、不断追求的路上,行走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路上。□
刊中刊编辑 王雪莉 朱桂英 付江泓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