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当前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结合南京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经验,从培养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校企联合培养三个方面阐述关于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125-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Model for Application-type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PENG Huanfeng, XU Jinbao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 that current Application-type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cultivation doesn’t fit the and enterprise requirements, combined with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cultivation experience, introduc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model for application-type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from three aspects: cultivating goal system,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combined cultivation with enterprises.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oftware engineering; cultivation model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软件产业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但在软件人才需求方面仍有大量缺口。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为行业输出大量软件工程人才,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程度的脱节[1],主要体现在毕业生应用能力差、缺乏工程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较差等方面[2]。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富有工程意识的软件工程专门人才,强调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试点专业,并于2012年获批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为解决高校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积极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良好成效。
1 培养目标体系的建立
通过企业考察、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在用人企业、毕业生及在校生中开展有关人才培养目标的调研活动,进一步明确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从学科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三个方面明确培养目标体系。
学科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 区别于社会IT培训机构,高等院校软件人才培养应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且应更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已有培养经验,面向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具备软件开发、系统测试、计算机网络等较宽领域的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南京工程学院倡导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软件工程专业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实现工程师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型本科人才注重“厚基础、宽口径”有着明显差别,与高职类人才注重职业能力的技能培养也显著不同。多次组织企业和知名高校对软件工程人才的工程能力培养模式进行论证,明确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在专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即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及较强的再学习能力。
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 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是毕业生能否取得职业成就的关键因素,有些素质如人际交流的能力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锻炼,但有些素质和能力需要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包括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信息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及终生学习的能力等方面。
2 课程体系建设
理论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课程设置应体现各种能力的培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强化基础理论与专业能力的模块化培养。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模块、基础编程模块、高级编程模块、核心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能力拓展等五个模块组成。通过这些课程模块的学习,使毕业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软件工程师。
专业能力拓展模块包括企业级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数据库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软件服务外包等五个拓展子模块。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强化具体专业技能,通过对相关专业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应用,拓展就业领域。
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的重要载体[3],通过基础实践、工程认知、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四个层次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基础实践层次包括企业参观及相关课程实验,通过企业参观,学生对行业现状及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初步认识,通过相关课程实验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打下基础。专业课程是培养专业技能的核心,因此,通过加强考核力度,强化课程设计的实际训练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程序设计大赛,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参加相关学术报告以提升对新技术的跟踪与认知。通过为期四周的软件开发综合训练、毕业设计、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为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院建立专项基金资助学生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学校层面创建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及在校生自主创业。 3 企业联合培养
为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合格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与企业深入开展合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校企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的一些经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16家,并于2012年与中软国际联合成立中软国际国家级软件工程实践中心。实践“3 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经过前三年的在校学习,学生具备专业基本知识和初步项目实践经验,第四学年在企业顶岗实习。
双师制度 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参加企业组织的高端技术、管理培训,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具有实际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逐年增加。与企业合作进行专业课程优化等多层次合作,企业可以参与学校、学院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优秀的软件工程人才,建立了完善的企业教师兼职制度,聘用企业技术专家或具有丰富项目管理、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开设企业课程,指导学生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及企业实习。
综合实训 针对四年级本科学生进行软件外包综合实训,一般于完成大三学习后的暑假进行,为期一个月。与企业共同设计项目案例,以项目为主导,模拟真实的开发环境,项目组成员3~5人,协同完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等软件开发各个阶段的工作。通过高强度的综合实训,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熟悉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的各个阶段,体验企业开发环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对软件开发中的各岗位的认识[4]。综合实训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够为下一阶段的企业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企业培养 企业负责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专业实习环节安排学生进行软件项目开发实践,尽量做到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环节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承担,工程师负责指导系统的设计开发,学校教师负责指导论文写作,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在企业完成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了解行业现状,并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更加清晰,因此,企业培养可以看作学生正式进入行业工作的良好过渡。
4 结语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坚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改革和创新,并取得一定成效。软件工程专业在校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在就业方面,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近年来,通过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薪酬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今后将继续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办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中元,雷国华,李军.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0):26-29.
[2]文俊浩,杨丹,陈林,等.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63-65.
[3]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
[4]刘万辉,宋桂玲,徐义晗.项目教学法在软件专业综合化实训中的运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125-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Model for Application-type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PENG Huanfeng, XU Jinbao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 that current Application-type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cultivation doesn’t fit the and enterprise requirements, combined with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cultivation experience, introduc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model for application-type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from three aspects: cultivating goal system,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combined cultivation with enterprises.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oftware engineering; cultivation model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软件产业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但在软件人才需求方面仍有大量缺口。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为行业输出大量软件工程人才,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程度的脱节[1],主要体现在毕业生应用能力差、缺乏工程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较差等方面[2]。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富有工程意识的软件工程专门人才,强调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试点专业,并于2012年获批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为解决高校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积极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良好成效。
1 培养目标体系的建立
通过企业考察、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在用人企业、毕业生及在校生中开展有关人才培养目标的调研活动,进一步明确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从学科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三个方面明确培养目标体系。
学科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 区别于社会IT培训机构,高等院校软件人才培养应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且应更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已有培养经验,面向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具备软件开发、系统测试、计算机网络等较宽领域的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南京工程学院倡导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软件工程专业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实现工程师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型本科人才注重“厚基础、宽口径”有着明显差别,与高职类人才注重职业能力的技能培养也显著不同。多次组织企业和知名高校对软件工程人才的工程能力培养模式进行论证,明确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在专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即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及较强的再学习能力。
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 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是毕业生能否取得职业成就的关键因素,有些素质如人际交流的能力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锻炼,但有些素质和能力需要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包括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信息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及终生学习的能力等方面。
2 课程体系建设
理论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课程设置应体现各种能力的培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强化基础理论与专业能力的模块化培养。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模块、基础编程模块、高级编程模块、核心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能力拓展等五个模块组成。通过这些课程模块的学习,使毕业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软件工程师。
专业能力拓展模块包括企业级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数据库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软件服务外包等五个拓展子模块。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强化具体专业技能,通过对相关专业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应用,拓展就业领域。
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的重要载体[3],通过基础实践、工程认知、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四个层次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基础实践层次包括企业参观及相关课程实验,通过企业参观,学生对行业现状及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初步认识,通过相关课程实验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打下基础。专业课程是培养专业技能的核心,因此,通过加强考核力度,强化课程设计的实际训练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程序设计大赛,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参加相关学术报告以提升对新技术的跟踪与认知。通过为期四周的软件开发综合训练、毕业设计、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为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院建立专项基金资助学生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学校层面创建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及在校生自主创业。 3 企业联合培养
为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合格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与企业深入开展合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校企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的一些经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16家,并于2012年与中软国际联合成立中软国际国家级软件工程实践中心。实践“3 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经过前三年的在校学习,学生具备专业基本知识和初步项目实践经验,第四学年在企业顶岗实习。
双师制度 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参加企业组织的高端技术、管理培训,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具有实际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逐年增加。与企业合作进行专业课程优化等多层次合作,企业可以参与学校、学院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优秀的软件工程人才,建立了完善的企业教师兼职制度,聘用企业技术专家或具有丰富项目管理、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开设企业课程,指导学生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及企业实习。
综合实训 针对四年级本科学生进行软件外包综合实训,一般于完成大三学习后的暑假进行,为期一个月。与企业共同设计项目案例,以项目为主导,模拟真实的开发环境,项目组成员3~5人,协同完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等软件开发各个阶段的工作。通过高强度的综合实训,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熟悉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的各个阶段,体验企业开发环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对软件开发中的各岗位的认识[4]。综合实训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够为下一阶段的企业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企业培养 企业负责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专业实习环节安排学生进行软件项目开发实践,尽量做到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环节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承担,工程师负责指导系统的设计开发,学校教师负责指导论文写作,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在企业完成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了解行业现状,并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更加清晰,因此,企业培养可以看作学生正式进入行业工作的良好过渡。
4 结语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坚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改革和创新,并取得一定成效。软件工程专业在校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在就业方面,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近年来,通过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薪酬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今后将继续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办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中元,雷国华,李军.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0):26-29.
[2]文俊浩,杨丹,陈林,等.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63-65.
[3]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
[4]刘万辉,宋桂玲,徐义晗.项目教学法在软件专业综合化实训中的运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