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判定之新路径——保护规范理论研究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196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判定历来是一个极具理论难度的话题.我国对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判断标准大致历经了四个阶段,这一发展演变过程彰显了我国对于该问题的不断探索.然而,此前“利害关系标准”致使原告保护范围日渐消弭,如何更好地保护公民权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后,“刘某明案最高法裁定”引入保护规范理论为我们带来了全新视角.分析此前“利害关系标准”存在的问题,研究“保护规范理论”对原告资格的全新解读,将有利于从新的视角更好勾画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权利轮廓.
其他文献
股东除名是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特有法律现象,但在我国相关立法上还是空白.我国司法机关对此的保守解释引来了理论界的激烈讨论,较多研究偏重实务问题.本文围绕分歧较多的股东除名概念、分类和理论支撑进行探讨,总结了股东除名概念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股东除名的具体分类.在概括股东除名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从社团自治、社团可分解、股东忠实义务和公司契约等理论角度探讨了股东除名的权利来源和理论基础.
目的比较分析经直肠双平面彩超(ERUS)与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医院直肠癌住院患者44例病例资料。患者分别行直肠双平面彩超检查与磁共振显像,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结果本资料中,腺癌40例,类癌1例,间质瘤(低度恶性)1例,腺瘤癌变2例。ERUS判断直肠癌浸润肠壁深度uT1、uT2、uT3、uT4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
大数据“杀熟”行为是经营者利用算法技术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作不正当差别化定价,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破坏市场竞争秩序、有违数据伦理.在理论层面,经济学上“价格歧视”概念可借鉴以作为判定“杀熟”的标准;在实践层面,现行的相关法律规范在适用时存在诸多局限.鉴于此,应当完善并充分发掘现有法律的适用空间,协同多方主体综合治理,以有效规制大数据“杀熟”行为,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民事立法领域已逐步趋于完善,而在刑事立法领域,并未关注未成年受害人精神损害的保护.构建刑事案件未成年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利于我国法律规范内部的协调统一,防止未成年受害人“恶逆变”及促进未成年受害人的权益保护.在构建刑事案件未成年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方面,本文建议将其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受理范围,按四级精神损害分档幅度内酌定方式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