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语言视角下的语言文化能力探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ve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文化能力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外语说的流畅能够做笔译、 口译,还需要与外国人流畅的交流,这才是学习语言的目的,这种语言文化能力是一种专业知识的总和。应用语言视角就是要去研究语言的文化能力,强调的是它的语言能力、文化能力,与外国友人流畅交流的能力,我们以英语为例,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学了将近二十年的英语,但是却不能与说英语的人流畅交流,甚至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这是因为我们不懂他们的文化,这就需要加强我们语言文化的能力。本文探讨了应用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的语言文化能力形成问题。分析了它的内涵、结构要素、形成过程和形成策略。
  关键词:应用语言文化学;语言文化能力;形成机制;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是由于我国的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的真是语境的实际应用,加上又缺乏关于说英语的国家的文化,这就使得我们虽然经过了多年的英语学习,学习了许多语法与词汇,但是却不能与外国人进行流畅的英语交流。因此对此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基本概念
  (一)应用语言文化学理论概述
  应用语言文化学是一门揭示文化与交际、文化與语言的相互作用的学科,随着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交往的越发频繁,这些多的交流、信息流转,必须要通过语言与文化的交流与学习,应用语言文化学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化学的研究范围的延伸,更是文化和语言关系的一种阐释。语言文化学不单单是简单的语言学和文化学的交叠,应用语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至少包括四个基本理论学科:语言学、教育学、交际学以及文化学,并且以他们为指导,去研究这个学科。应用语言文化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是语言学的重要支柱,比如:文化导入法、文化同化以及文化背景法等等。
  (二)语言文化能力的概述
  语言文化的能力具体体现在语言能力、行为能力以及语用能力这三个方面,首先在语言能力方面要掌握扎实以及宽广的语言知识、语言使用技能、熟悉语言的结构和其中蕴含着文化成分;其次在行为能力方面要了解不同国家背景和社会背景下人的语言的特征、习惯及方式,能够应用语言与其进行交流;最后是在语用能力方面,能够识别所学语言文化特有的语言与非语言行为,并解释其功能,懂得并熟悉不同语境中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和话语使用的文化背景。
  以上足以说明语言文化能力并没有特定的概念,语言能力是具有跨文化性质的,这就要求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同时还要学习对方的文化知识与价值体系,跟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才会真正提升语言文化能力。
  二、语言文化能力形成机制
  应用语言文化学包含着许多结构要素,由于其涉及到了语言学、交际学、文化学以及教育学四大学科及其分支,所以导致他的结构要素包括语言学能力、语言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话语能力、补偿能力、社会能力、社会文化能力、文化学能力以及语言国情学能力。由于应用语言文化学是语言文化学的延伸,所以将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文化能力强调为语言学、交际学以及文化学。其中语言能力强调的是掌握语言的词汇、语法、语义等等,能够熟练的应用语言学的知识与技能;文化能力强调的是掌握所学语言国家的民族文化,学习他们的历史、传统、礼俗以及宗教等等,还要学习他们的言语交际准则;交际能力是指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要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和与语境,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得体,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目的以及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交际方式。
  三、语言文化能力形成策略
  (一)文化移入
  文化移入的方法并不是将所有的外国文化都移入,我们也是要有所选择的进行移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我们还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语言水平以及可以接受的能力,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文化移入,例如双向融合法就是指要从北京的角度去解释语言的材料,发现其中的内涵,可以使我们更深一层的了解语言,并将其运用到正确的场合;信息集约法就是指要抓住信息的关键信息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异同对比法就是比较中国与外国某一国的文化背景与生活习惯,这些都是我们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障碍,通过对比,会培养我们的文化敏感性;交际实践法就是设置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营造一定的交际文化氛围,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进行观看影片等等,或者是我们现场就某一个专题举办一个活动,设置真实的语言环境,可以使我们真切感受文化氛围,亲身体验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
  (二)利用多媒体网络优势培养语言文化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人们将电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在语言学习中应用多媒体网络,多媒体网络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为虚为实,能够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我们将与语言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培养了我们的语言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国,杨文惠.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特征[J].华侨大学学报,2001.
  [2]李建忠.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几种要因[J].西安:外语教学,2002.
  [3]孙卓敏.文化语境视角下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以雅思教学为例[J].前沿,2012(24).
  [4]史博.应用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的语言文化能力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主要是关于形容词做谓语时,形容词前的“很”的意义是否虚化以及“很是”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了质疑和讨论。  关键词:形容词词性;“很”是否虚化;“很是”问题  作者简介:薛娜(1990-),河南人,本科。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包括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可以自
摘 要:作为道德哲学家,康德为人类的道德行为规定了至为严格的标准,即“绝对命令”,亦即为道德而本身而道德,由此而开启了西方思想界源远流长的“义务论”;黑格尔则以其闳深的思辨精神,立足“伦理”哲学的立场,消融并扬弃了康德道德哲学。  关键词:道德;伦理;扬弃  作者简介:周南飞,男,汉,重庆永川人,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德国哲学、宗教哲学。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日语中特殊拍节是由长音,促音,拨音这三个构成的。就特殊拍节单独来说的话,尽管不构成音节,但是具有与其他的音节相同的音韵性的长度。也正是因为这点,特殊拍节的学习就变得更加困难。那么,笔者这次将对中国日语学习者习得相当困难的日语特殊拍节作为重点进行考察。  关键词:特殊拍节;长音;促音;拨音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
作者简介:杨晔(1993-),女,汉族,山西吕梁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一、小年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也是传统节日“祭灶”。在这天我们要送灶神到天庭中回报人间的事情的,所以家乡的老人们把灶王爷的画像前摆上供品,点上香炉,祈求灶王爷来年给民间百姓带来
期刊
摘 要:中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百年前的欧洲,而中国语言学的成立和欧洲相差一百年。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应用语言学的产生过程和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国应用语言学;发展;形成  [中图分类号]:H08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1、应用语言学概念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我国的语言学家对于它的概念和范围有不同的解释。桂诗
作者简介:刘秀萍(1990-),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一、运城方言中的正反问句及其语法特征  在运城方言中,存在一些与共同语相比,在表情达意、结构形式上存在些微不同的特殊句式,以下就运城方言正反问句在口语中的运用情况进行整理分析。运城
期刊
摘 要:民间由村落的存在而凝聚,并逐步与城镇的交错、牵制、妥协之后才慢慢形成的。没有民间,哪里来的现实的社会之根?村落的生存离不开民俗。民俗可以存在村落形成之前,而新的民俗却形成于村落形成之后。  关键词:村落;民俗;民间;传统村落  作者简介:施丽春(1980-),女,纳西族,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民众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管理的角色分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