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课中建构学生的积极心态尝试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alp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的差别之一就在于成功人士始终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就学生而言,学生自身潜力能否发挥,素质能否提高,关键在于有没有积极的心态。学生积极的心态集中表现为乐学、好学、要学,敢于苦学、善于苦学;学生消极的心态则集中表现为厌学、怕学、甚至弃学、逃学。在课堂上积极的心态和消极的心态,必然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效果。
  时下的思品课教学似乎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已陷入了一种“瓶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听到有的思品课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问题我都讲了好几遍,可学生还是理解不透,不知是怎么回事……”。究其原因,这固然与教师的“讲”不无关系,但笔者认为,这与学生没有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心态更有直接关系。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消极心态,主要原因是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面孔冷冰冰——无情;教学内容干巴巴——无味;教学方法孤单单——无趣;教学理论脱实际——无信,进而导致学生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教育教学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但作为思品课的专职教师,我依然起到自己每节课都能自信满满地进课堂,快乐满意地出课堂。应该说,认真备课,上课,做让学生满意,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依然是我的幸福追求。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心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思想品德课教师却忽视了学生积极心态的建构,导致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主要原因是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热情、欢喜、愉悦、向上的状态,避免学生的情绪陷入冷漠、悲伤、灰心、颓废的境地,从而激发学生求知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和勇气,尽力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在课堂上积极的心态和消极的心态,必然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效果。思品课教师要成功地完成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明确“学什么” “怎样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建构学生的积极心态。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和建构学生的积极心态呢?
  一、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功能
  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用语言的力量“统治”课堂。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科学性、逻辑性,另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灵活性、主动性,只有把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语言感召力,才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结合教材讲幽默故事或幽默语言,让学生多笑一笑,易活跃课堂气氛;穿插学生熟悉的歌曲、歌词,易接近学生,引起共鸣;恰倒好处地运用俗语民谣,听来自然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像故事一般地叙述,易抓住人心;用诗朗诵或诗一般的语言,易给人以激情和遐想;运用高度概括的名言警句,易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运用深入人心的广告语,易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例如,在讲授“香港回归,一国两制”时,可以把歌词和广告语有机结合起来:“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山水依旧,人依旧”,可回归前与回归后,“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这样讲解,教师语言就显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灵活多变。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兴奋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感到课时“短”了,无疑起到了建构学生积极心态的作用。
  二、设置疑问,激发思维
  在教学中,很多古人的经验值得借鉴,能够给我们以启示。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之重要性。要使教学发挥出学生的积极心态,设置疑问是极为有效的方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这样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在设置疑问上下一番工夫。首先,要善于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急于去究源探底;其次,要多角度设问,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第三,提问要新奇。追求新奇是人们的共同心理,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好奇心尤其强烈,因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新局面;第四,提问要选准切入点。教师不应也不准张口就问,而要仔细推敲琢磨,切入点选得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最后,提问要适度。课堂设问要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知识实际、能力实际,使学生可望又可及,恰倒好处,切不可拔高,这样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也就易激发出积极的心态。
  三、问题设置要精妙,要有教育品位
  问题设计精妙又有价值,如投石激水,对活跃气氛、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心态是十分关键的。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有高度又有坡度。问题精妙能很快地使学生兴奋起来,激活思维;而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又可激发思考,引发争鸣。这样的提问,既紧扣学生的心弦,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建构学生的积极心态。
  以上几方面的教学策略,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的。我们只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注重教学艺术的个性化,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磁场,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进而为建构学生的积极心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最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供广阔的空间,这,也是我们每位思品课教师的职责与使命所在。
其他文献
数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担负着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任。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它更需要学生对其过程进行自我监控,所以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自我监控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和解题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通过对学生的解题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解题进行自我监控,而且通过自我监控技能的迁移性能提高学生整个数学学习活动的自我监控能力,
期刊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备课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笔者所在的高中化学备课组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单一的教师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让教师们在备课中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集思广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备课组集体发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相互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集体备课是
期刊
数学是什么?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更是一种艺术,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受挫折,我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成绩滑坡
期刊
为适应素质教育,为未来教育发展服务,中学的语文教学必须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中心”。笔者针对“合作”学习方式建构了“素质型”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由前面的现状调查分析可知,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因此,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我要学”的动力需求。如笔者在讲《鸿门宴》时,结合多媒体,以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
期刊
内容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部分教师和学生就出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不良反应。有的教师说现在的课不知怎样上了,有的教师说这一学期找不到上学期的感觉了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这是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的表现。如何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对于新课程实施的深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后续动力 教师 语文    新课程实施以来,犹如和煦的春风给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
期刊
一篇篇考场作文,跳动着一颗颗火热的心。作为一名作文评卷员,我欣赏大家关注现实生活的热情,也被文中跳动的时代脉搏,流淌的人间真情所感动。然而,不少的同学由于选材的优劣之分,扣题的高下之别,导致同样的热情,两样的得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在中考中作文得高分呢?考场中作文要得高分,首先就要扣住题目的要求来写作,可是,在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和月考中,有很多同学的作文都没有扣住题目的要求,于是成了离题作文和跑题作
期刊
在中学所有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是最受指责和抨击的一门学科。很多业内人士为此忧心忡忡,他们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质量深表怀疑的同时,却又难以指明语文教改的切实可行的新方向;教育界人士对传统语文教学也贬多褒少,大加挞伐,认为传统的语文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语文教育只会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于是,语文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甚至一些语文教育者也跟着鼓噪。似乎传统语文教学真的一无
期刊
我们知道,写作中存在着两种真实: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所谓生活真实,也即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我们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一切生活现象,它既是真实的,也是杂乱、无主题、表面化的。如果写作照搬现实,它就成了一本大帐簿,粗糙不堪。写作要对生活去粗取精,提炼虚构,从而达到艺术真实。艺术真实的真,不是与生活一模一样的真,艺术的美,就在那“似与不似之间”。可以说,虚构是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转化的中介,因此,写
期刊
内容摘要: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方式,形式多样,内容灵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能力训练 尝试 语文    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如雨后春笋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着眼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作为语文教师,要学习和领会新的教育理念,研究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策略,构建自主学习的新模式,着力于实现语文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的历史性转变。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