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在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焦虑和抑郁程度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两组护理中观察中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12.0%,两组比较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在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多发症之一,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等,并伴有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及血清心肌酶增高等,这种疾病一般发病迅速,并且病死率较高,在溶栓治疗期间,良好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为了进一步分析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有效方法,下面本研究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分析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5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26±6.32)岁。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主要的内容包括:(1)护理人员在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极力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要对患者冲满责任心和爱心,态度温和。(2)缩短和患者的交往距离,让患者感觉护理人员对其无敌意,进行对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护理人员应当通过眼神及肢体语言向患者=表示鼓励和认可,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善意。(3)增加患者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护理人员应当通过实际的肢体语言及眼神示范等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等,如在采血及注射治疗中,护理人员应当多采用握手或是抚摸的方式,缓解患者的紧张,使其安心接受治疗及采血等。
1.3 统计学分析
我院在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采用了SPSS10.0软件,对计数资料的检用t进行,P<0.05表示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焦虑状况
临床通过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均有所改善,与护理前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焦虑和抑郁程度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下表所示。同时两组护理中观察中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12.0%,两组比较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是通过强化感情及一定时期的非语言性的交流,促使患者形成安定情绪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医院的护理人员通过语言外的表情、动作、姿态、眼神等给患者传达信息护理方式[2]。非语言性护理有4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护理人员的仪态方面,要通过医院护理人员的高雅的气质和自然的仪表,向患者传递一种乐观的情绪,进而促使患者可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保持平稳安静的心态,形成对负面情绪的积极消除作用,促进相应治疗的更好进行。第二个方面是面部表情方面,因为人类的感情是通过声音、表情及言词三方面传达的,根据相关研究统计显示[3],其中的表情占了55%的情感,在医院的治疗过程中,特别是患者独立面对疾病时,其焦虑的内心感情常常会显露在患者的面部,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需要细心观察患者表情,并通过与患者目光的交流和微笑;来鼓励和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焦虑感降低,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进而使得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第三个方面是距离方面,人的亲密距离为0.5m以内,所以,在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当积极地区突破0.5m,极力向患者表达亲切和友善的态度,增进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使得患者愿意和护理人员进行近距离的、敞开心扉的沟通,促进患者治疗的更好进行。第四个方面是触摸方面,心肌梗死患者有时会很疼痛,这时,护理人员通过触摸患者的躯体,以示对患者的亲切关怀,提供情感上的支持,通过细心观察患者的不同体态语言了解患者的需要,进而提高护理质量,改善预后。经本研究分析发现,对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针对性非非语言性护理,可有效缓解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感,减少并发症,应用效果显著,应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成华.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针对性护理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4,(11):229-230
[2]廖少琴.非语言性护理沟通对心肌梗死患者身心状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04):10-11
[3]亓琴,张淑红,毕经芳.非语言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失语患者疗效的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 2010,(23):18-19.
【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在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焦虑和抑郁程度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两组护理中观察中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12.0%,两组比较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在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多发症之一,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等,并伴有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及血清心肌酶增高等,这种疾病一般发病迅速,并且病死率较高,在溶栓治疗期间,良好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为了进一步分析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有效方法,下面本研究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分析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5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26±6.32)岁。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主要的内容包括:(1)护理人员在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极力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要对患者冲满责任心和爱心,态度温和。(2)缩短和患者的交往距离,让患者感觉护理人员对其无敌意,进行对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护理人员应当通过眼神及肢体语言向患者=表示鼓励和认可,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善意。(3)增加患者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护理人员应当通过实际的肢体语言及眼神示范等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等,如在采血及注射治疗中,护理人员应当多采用握手或是抚摸的方式,缓解患者的紧张,使其安心接受治疗及采血等。
1.3 统计学分析
我院在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采用了SPSS10.0软件,对计数资料的检用t进行,P<0.05表示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焦虑状况
临床通过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均有所改善,与护理前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焦虑和抑郁程度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下表所示。同时两组护理中观察中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12.0%,两组比较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是通过强化感情及一定时期的非语言性的交流,促使患者形成安定情绪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医院的护理人员通过语言外的表情、动作、姿态、眼神等给患者传达信息护理方式[2]。非语言性护理有4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护理人员的仪态方面,要通过医院护理人员的高雅的气质和自然的仪表,向患者传递一种乐观的情绪,进而促使患者可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保持平稳安静的心态,形成对负面情绪的积极消除作用,促进相应治疗的更好进行。第二个方面是面部表情方面,因为人类的感情是通过声音、表情及言词三方面传达的,根据相关研究统计显示[3],其中的表情占了55%的情感,在医院的治疗过程中,特别是患者独立面对疾病时,其焦虑的内心感情常常会显露在患者的面部,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需要细心观察患者表情,并通过与患者目光的交流和微笑;来鼓励和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焦虑感降低,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进而使得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第三个方面是距离方面,人的亲密距离为0.5m以内,所以,在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当积极地区突破0.5m,极力向患者表达亲切和友善的态度,增进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使得患者愿意和护理人员进行近距离的、敞开心扉的沟通,促进患者治疗的更好进行。第四个方面是触摸方面,心肌梗死患者有时会很疼痛,这时,护理人员通过触摸患者的躯体,以示对患者的亲切关怀,提供情感上的支持,通过细心观察患者的不同体态语言了解患者的需要,进而提高护理质量,改善预后。经本研究分析发现,对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针对性非非语言性护理,可有效缓解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感,减少并发症,应用效果显著,应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成华.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针对性护理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4,(11):229-230
[2]廖少琴.非语言性护理沟通对心肌梗死患者身心状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04):10-11
[3]亓琴,张淑红,毕经芳.非语言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失语患者疗效的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 2010,(2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