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患有乳房炎的奶牛应用公英散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取80头患有乳房炎的奶牛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分别给予阿莫西林钠和公英散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1、2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奶牛在治愈率方面显著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公英散对患有乳房炎的奶牛来说,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见效较快而且疗效确切,不会出现抗奶以及弃奶期,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公英散;阿莫西林钠;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S85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84-1
奶牛乳房炎属于牛群疾病中常见多发的一种病症,对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影响。笔者取80头患有乳房炎的奶牛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应用公英散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来自本地某养殖大户于2011~2012年所饲养的泌乳期患有乳房炎的80头奶牛为研究对象,所有奶牛均表现出明显的乳房炎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乳汁以及乳房出现显著异常,产奶量有明显下降、乳房感染部分出现热同感、且肿胀发红,所产奶中有脓块、絮状物、薄片或者血丝、难以挤出等。部分病情严重者则表现为乳房变硬、发热肿胀、体温升高、乳区敏感、精神萎靡、饮食大减甚至废绝。
1.2 试验用药
观察组所用公英散药方内容为全瓜萎、连翘、当归、乳香、红花、川芎、没药、甘草、生地、川断以及银花各30g、蒲公英60~120g;参照组所用阿莫西林钠规格为0.5g/支。
1.3治疗方法
给予观察组奶牛公英散,将药物研磨成粉末状,并取适量温水加入,将其搅拌均匀以投药瓶灌服,1剂/次,1次/天,每疗程3天;参照组则给予阿莫西林钠注射治疗,经患病乳头孔注射,给药量为5g/次,每天1次,每疗程3天。
1.4 疗效评定指标
治愈:产奶量恢复至正常水平、所泌乳汁肉眼观察均属正常、热痛红肿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产奶量显著恢复、肉眼观察下所泌乳汁仅有少量絮状物,无凝块、热痛红肿症状显著消退;无效:产奶量未有任何恢复或者更低、肉眼观察下乳汁显著异常、热痛红肿症状未有明显改善,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组实验数据,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奶牛经不同药物治疗1~2疗程后的治愈率对比详见下表1。
表1 两组奶牛经不同药物治疗1~2疗程后的治愈率对比
注:①与参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在本组治疗中,观察组乳房炎奶牛应用中药方剂公英散治疗后治愈率高达97.5%,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见效较快而且疗效确切,不会出现抗奶以及弃奶期。奶牛患乳房炎病程不同时均可应用公英散进行治疗,通常来说1~6剂药物服用后即可治愈[1]。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病例间不可避免的出现差异性,因而在症状表现上同样也存在不同热点。所以在公英散用药时应避免固定用死方,不然则会导致疗效欠佳;应严格以不同病例的具体病因以及实际情况,根据其不同特点来进行临床用药量以及种类的加减,从而确保每个病例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最佳的方剂进行治疗[2]。
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中有6头奶牛病情在用药后顽固不愈,皆因过长的乳房炎病程、在乳腺中形成深度疤痕组织、肿块组织包围合并导管阻塞,最终导致药物难以渗入所致。由此可总结得出,奶牛每次患乳房炎后,均会对其自身乳腺组织产生难以逆转的破坏,乳房炎的防治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及早发现、及早确诊并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在治疗奶牛乳房炎的过程中,应确保将乳房内乳汁完全挤出,当奶牛患有急性乳房炎时则应保持较为密集的频度挤奶,每次挤奶间隔为2小时,避免发生毒素内吸收[3]。在对乳房炎奶牛实施乳头灌注治疗时应确保奶牛乳头孔、通奶针以及施术者双手消毒工作,插针时应保持轻柔动作,避免乳头孔受到损伤,继而导致乳头部分变形、变硬。乳房炎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饲养管理与环境的优劣,若饲养环境太差,未及时清理牛舍粪便、未严格实施药浴导致缺乏足够消毒效果等均会导致乳房炎发生几率的增加[4]。
综上所述,应用公英散对患有乳房炎的奶牛来说,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见效较快而且疗效确切,不会出现抗奶以及弃奶期,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徐继英,刘俊林,李先波,等.我国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源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及耐药性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2,20(9):1035-1041.
[2] 付连军,尹柏双,李伟,等.奶牛乳房炎溶血性病原菌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J].中国畜牧兽医,2012,39(9):63-65.
[3] 王玲,李宏胜,陈炅然,等.细胞因子在奶牛乳房炎生物学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畜牧兽医,2011,(12):173-177.
[4] 孟庆娟,冯士彬,李志明,等.中药复方灌注剂治疗奶牛乳房炎的药效与应用安全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9):1846-1850.
作者简介:于瑞影,任职于榆树市新立镇畜牧兽站。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公英散;阿莫西林钠;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S85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84-1
奶牛乳房炎属于牛群疾病中常见多发的一种病症,对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影响。笔者取80头患有乳房炎的奶牛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应用公英散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来自本地某养殖大户于2011~2012年所饲养的泌乳期患有乳房炎的80头奶牛为研究对象,所有奶牛均表现出明显的乳房炎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乳汁以及乳房出现显著异常,产奶量有明显下降、乳房感染部分出现热同感、且肿胀发红,所产奶中有脓块、絮状物、薄片或者血丝、难以挤出等。部分病情严重者则表现为乳房变硬、发热肿胀、体温升高、乳区敏感、精神萎靡、饮食大减甚至废绝。
1.2 试验用药
观察组所用公英散药方内容为全瓜萎、连翘、当归、乳香、红花、川芎、没药、甘草、生地、川断以及银花各30g、蒲公英60~120g;参照组所用阿莫西林钠规格为0.5g/支。
1.3治疗方法
给予观察组奶牛公英散,将药物研磨成粉末状,并取适量温水加入,将其搅拌均匀以投药瓶灌服,1剂/次,1次/天,每疗程3天;参照组则给予阿莫西林钠注射治疗,经患病乳头孔注射,给药量为5g/次,每天1次,每疗程3天。
1.4 疗效评定指标
治愈:产奶量恢复至正常水平、所泌乳汁肉眼观察均属正常、热痛红肿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产奶量显著恢复、肉眼观察下所泌乳汁仅有少量絮状物,无凝块、热痛红肿症状显著消退;无效:产奶量未有任何恢复或者更低、肉眼观察下乳汁显著异常、热痛红肿症状未有明显改善,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组实验数据,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奶牛经不同药物治疗1~2疗程后的治愈率对比详见下表1。
表1 两组奶牛经不同药物治疗1~2疗程后的治愈率对比
注:①与参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在本组治疗中,观察组乳房炎奶牛应用中药方剂公英散治疗后治愈率高达97.5%,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见效较快而且疗效确切,不会出现抗奶以及弃奶期。奶牛患乳房炎病程不同时均可应用公英散进行治疗,通常来说1~6剂药物服用后即可治愈[1]。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病例间不可避免的出现差异性,因而在症状表现上同样也存在不同热点。所以在公英散用药时应避免固定用死方,不然则会导致疗效欠佳;应严格以不同病例的具体病因以及实际情况,根据其不同特点来进行临床用药量以及种类的加减,从而确保每个病例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最佳的方剂进行治疗[2]。
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中有6头奶牛病情在用药后顽固不愈,皆因过长的乳房炎病程、在乳腺中形成深度疤痕组织、肿块组织包围合并导管阻塞,最终导致药物难以渗入所致。由此可总结得出,奶牛每次患乳房炎后,均会对其自身乳腺组织产生难以逆转的破坏,乳房炎的防治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及早发现、及早确诊并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在治疗奶牛乳房炎的过程中,应确保将乳房内乳汁完全挤出,当奶牛患有急性乳房炎时则应保持较为密集的频度挤奶,每次挤奶间隔为2小时,避免发生毒素内吸收[3]。在对乳房炎奶牛实施乳头灌注治疗时应确保奶牛乳头孔、通奶针以及施术者双手消毒工作,插针时应保持轻柔动作,避免乳头孔受到损伤,继而导致乳头部分变形、变硬。乳房炎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饲养管理与环境的优劣,若饲养环境太差,未及时清理牛舍粪便、未严格实施药浴导致缺乏足够消毒效果等均会导致乳房炎发生几率的增加[4]。
综上所述,应用公英散对患有乳房炎的奶牛来说,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见效较快而且疗效确切,不会出现抗奶以及弃奶期,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徐继英,刘俊林,李先波,等.我国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源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及耐药性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2,20(9):1035-1041.
[2] 付连军,尹柏双,李伟,等.奶牛乳房炎溶血性病原菌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J].中国畜牧兽医,2012,39(9):63-65.
[3] 王玲,李宏胜,陈炅然,等.细胞因子在奶牛乳房炎生物学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畜牧兽医,2011,(12):173-177.
[4] 孟庆娟,冯士彬,李志明,等.中药复方灌注剂治疗奶牛乳房炎的药效与应用安全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9):1846-1850.
作者简介:于瑞影,任职于榆树市新立镇畜牧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