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针对实际情况把握时机,适时教育。教学当中,品味重点,探究课文的深刻含义,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在边远山区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授课型的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品位重点
德育教育是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的总称。它对保证培养“四有”合格人才起着决定作用。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是摆在学校工作面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总体上看,小学生的道德观念的主流是好的,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现代小学生在道德观念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小学语文课程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材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适时的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那么,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呢。
一、针对实际情况,把握时机,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格局的形成,中西文化,道德意识,价值观的交流,碰撞和输入,使人们思想道德出现多元化。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德育工作淡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和谐家庭的大量产生,导致“问题少年”不断增多,少年犯罪率的不断攀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软化,淡化。在这种形式下,语文教学开展德育滲透更具有时代性德紧迫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可以形式多样,为学生尽可能创造大量实践机会。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这就是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即把“教学”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中的一些教师往往重视了“文”而忽视了“道”,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大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着丰富的具体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感性的形象内容。充分利用语文课主动,具体,形象的优势,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思想信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品味课文中的闪光语言,在品读重点词句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篇好的文章必然会有好的语言,但是,阅读教学没有必要的不可能对每一个词句都做详细的参考。只要抓住最关键的语言进行品味,就能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语文教学是传授文道统一的道德情操知识,优美的语言,优美的词句可以打动和陶治学生的内心情感。积极向上,健康优美,催人奋进的文学作品能带动和养育一代新人,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教育,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必须渗透道德情感教学,这是文道教育成功的必经之路。
三、扣住课题关键字眼,在探究课文深刻含义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适时的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内容的熏陶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德育教育。有的课文在课题中就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可以抓住课题中的关键字眼进行细细捶打。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就可以抓住“愁”字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大陆不尽的思念,使学生产生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初中语文教材还有很多适于思想教育的好文章.《邓小平爷爷植树》可以教育学生学习和发扬老一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风格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德育教育方法。
四、适时、适当的进行科学评价
赞美是一种心灵的雨露。对赞美的需要,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可以说,需要赞美是人的本性,剧作家莎士比亚曾毫不掩饰地说:“赞美,即是我的薪俸。”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作我十天的口粮。”成人尚且如此,孩子更需要赞美。适时、恰当地赞美,会让孩子受到鼓舞,激发孩子的自尊、自爱、自信。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学习最大的快乐在于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而获得成功,学习好则受到教师的表扬,那么他的内心价值就得到了外境的承认,学习成就也得到了满足,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会感到自我价值的快感,随之而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加强了。
此外,还可以抓住语文教学的其它活动来进行渗透。如在介绍时代背景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指导造句练习时,在说话、作文训练时,在开展有益的话文课外活动时抓住契机渗透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语文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教育人,鼓舞人,鞭策人,陶冶人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加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既教书,又育人。思想道德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靠一两篇课文,一两次作文就取得成效,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将其渗透于一篇篇课文当中,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才能潜移默化深入学生的心灵。
总之,以上种种现象限制了小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和健康的发展,是小学生形成虚伪、自私、霸道和懒惰等不良品德甚至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潜在动因。语文是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做到“文道统一”的教学法是非常必要而又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聂文英.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指导思想[J].教育现代化,2012.05
[2]杨桂芬.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2007
[3]何侃,丁宝森,范晓霞.小学生学科能力结构的优化训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 02
[4] 韩爱莲.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J]. 当代经济研究,2011.21
作者简介:
沙九(1982.5~ ),男,藏族,从事小学汉语文教育工作,合作师专毕业。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品位重点
德育教育是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的总称。它对保证培养“四有”合格人才起着决定作用。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是摆在学校工作面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总体上看,小学生的道德观念的主流是好的,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现代小学生在道德观念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小学语文课程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材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适时的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那么,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呢。
一、针对实际情况,把握时机,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格局的形成,中西文化,道德意识,价值观的交流,碰撞和输入,使人们思想道德出现多元化。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德育工作淡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和谐家庭的大量产生,导致“问题少年”不断增多,少年犯罪率的不断攀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软化,淡化。在这种形式下,语文教学开展德育滲透更具有时代性德紧迫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可以形式多样,为学生尽可能创造大量实践机会。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这就是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即把“教学”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中的一些教师往往重视了“文”而忽视了“道”,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大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着丰富的具体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感性的形象内容。充分利用语文课主动,具体,形象的优势,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思想信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品味课文中的闪光语言,在品读重点词句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篇好的文章必然会有好的语言,但是,阅读教学没有必要的不可能对每一个词句都做详细的参考。只要抓住最关键的语言进行品味,就能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语文教学是传授文道统一的道德情操知识,优美的语言,优美的词句可以打动和陶治学生的内心情感。积极向上,健康优美,催人奋进的文学作品能带动和养育一代新人,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教育,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必须渗透道德情感教学,这是文道教育成功的必经之路。
三、扣住课题关键字眼,在探究课文深刻含义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适时的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内容的熏陶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德育教育。有的课文在课题中就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可以抓住课题中的关键字眼进行细细捶打。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就可以抓住“愁”字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大陆不尽的思念,使学生产生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初中语文教材还有很多适于思想教育的好文章.《邓小平爷爷植树》可以教育学生学习和发扬老一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风格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德育教育方法。
四、适时、适当的进行科学评价
赞美是一种心灵的雨露。对赞美的需要,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可以说,需要赞美是人的本性,剧作家莎士比亚曾毫不掩饰地说:“赞美,即是我的薪俸。”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作我十天的口粮。”成人尚且如此,孩子更需要赞美。适时、恰当地赞美,会让孩子受到鼓舞,激发孩子的自尊、自爱、自信。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学习最大的快乐在于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而获得成功,学习好则受到教师的表扬,那么他的内心价值就得到了外境的承认,学习成就也得到了满足,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会感到自我价值的快感,随之而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加强了。
此外,还可以抓住语文教学的其它活动来进行渗透。如在介绍时代背景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指导造句练习时,在说话、作文训练时,在开展有益的话文课外活动时抓住契机渗透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语文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教育人,鼓舞人,鞭策人,陶冶人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加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既教书,又育人。思想道德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靠一两篇课文,一两次作文就取得成效,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将其渗透于一篇篇课文当中,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才能潜移默化深入学生的心灵。
总之,以上种种现象限制了小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和健康的发展,是小学生形成虚伪、自私、霸道和懒惰等不良品德甚至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潜在动因。语文是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做到“文道统一”的教学法是非常必要而又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聂文英.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指导思想[J].教育现代化,2012.05
[2]杨桂芬.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2007
[3]何侃,丁宝森,范晓霞.小学生学科能力结构的优化训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 02
[4] 韩爱莲.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J]. 当代经济研究,2011.21
作者简介:
沙九(1982.5~ ),男,藏族,从事小学汉语文教育工作,合作师专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