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不完善,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差的局面。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无法占据有利地位,成为社会、高校和家庭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学生技能培养和提升为出发点,积极探索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新途径,旨在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 键 词] 教学课程改革;专业认同感;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192-01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节、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就业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等。只有各种技能均衡发展,才能在求职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高校是以专业为单位开展高层次教育教学的场所。对高校而言,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最终落脚点是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本文重点介绍专业知识技能与就业能力的关系,从优化学科设置和完善课程体系两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社会适应性强的人才
  (一)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目前,部分高校仍然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时少,师资力量薄弱。开设的实践课程很多流于形式,效果甚微,过于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等的记忆,较少涉及专业分析和运用方面的知识。用人单位表示: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題水平欠缺,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增加专业实验室数量,提高实验设备和教学人员质量,建立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加强硕博士试验站建设,立足专业优势发挥实践水平。
  (二)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变化以及社会政府部门对毕业生就业关注情况,高校必须定期开展市场调查,及时建立稳定的信息反馈机制,包括社会教育部门、人社部门、高等教育部门、用人单位、优秀校友以及学生本身。根据反馈数据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使学生很好地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变化。
  (三)结合专业评估认证,做好以评促建工作
  目前,高线专业评估内容全面、科学,评估结果对学科和专业的不断建设有重要意义,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对于评估过程中出现消极心态应对,未从根本上领会评估意义,仅仅是形式性的应付检查等做法,这些对高校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高校应当认真接受评估、正确对待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借助评估的机会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各专业学科也要充分利用评估认证的时机,及时改善软硬件设施,不断提升专业学科的竞争力。
  二、建立通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一)通识教育夯实基础
  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笔者认为,当前高校通识教育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学科领域,如何根据学生的共性和个性,打造一套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校课程体系设置的重点。例如,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空间数据采集、运算、分析,软件应用和开发等专业知识之前,很有必要掌握编程、画图、艺术鉴赏等其他领域的知识。
  (二)专业教育不断创新
  专业教育模式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内容限制在某个狭窄的知识领域,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高等教育中专业的变化已经无法跟上职业变化的步伐。“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培养模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化万千的工作任务。因此,专业教育需要不断创新,目前,许多高校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行大类专业招生政策,学生在入学之初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了解相关边缘学科背景和知识,拓宽学习范围。为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在大二之初选择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等教育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注重将教学、科研与管理有机融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其中,课程教学服务体系的构建尤为重要。尽管现行的高校课程教学服务体系因受政府行政管理体制、高校自身学科专业设置缺陷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但是这也为高校留下了积极进取、改革完善的空间。近年来,各大高校针对不科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与综合课程设置等问题,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为高校人才培养开拓了新的思路。后期,高校应当将课程教学改革体系与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双管齐下,助力高校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5(5).
  [2]胡海影.论高校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
  [3]李伯飞.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3(4).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了解语文的直接途径,在教学中教师使用的语言则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水平,教师语言的应用水平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以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本
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深入研究,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教学情况,对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摘 要]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大学美术教育的关键课题。内容探析了大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提出三点意见:亲近自然,鼓励自由创作;美术比赛,激发创新兴趣;综合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大学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
[摘 要] 电子线路制作实训课作为飞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实践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6S管理理念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将企业管理理念应用到电子线路制作实训中,在教学中贯彻6S管理理念,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行为,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重点探讨了基于6S管理理念下的电子线路制作实训创新研究,旨在为以后的电子线路制作实训教学提供经验。  [关 键 词] 电子线路制作
[摘 要]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无缝对接社会的一个缓冲带。探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实效性,是摆在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学生五位一体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长效机制,确保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关 键 词] 高职;顶岗实习管理;五位一体;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动态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善于捕
[摘 要] 内容着重分析了现阶段培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困难,探索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路径,以加快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关 键 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191-01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工作任务,高校积极重视青年马克思
中职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中职语文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如何找到一个适用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直是语文教学孜孜探索的事情.本文以项目教学法为例,探讨在中职作文教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也在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进行着飞速的发展。目前,网络信息的多样与复杂,很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与教师必须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网络与传统的德育教育结合起来,是当前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增强教育的效果,提高德育教育的影响力。  [关 键 词] 新媒体;德育教育;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设计理念]rn“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其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导向.尊重学生人格,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