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党的作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6293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文章剖析了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有效路径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干部作风;现状;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1.3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1-0033-04
  
  党的作风直接关系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关系党的形象。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本文剖析党的作风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当前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们党在作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固然是可喜的,但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党的作风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和党的干部队伍的形象。
  
  1、以权谋私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仍然存在。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第一位的问题就是党员干部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其一,用权中的以权谋私;其二,用权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某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攫取“剩余价值”,将个人私利溶入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中。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群众反映强烈的某些党员干部在用权中的作风问题。江泽民曾经深刻指出:“形式主义的要害是,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劳民伤财。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一些党员干部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大搞形式主义。还有些党员干部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官僚主义习气严重,眼光只盯着权力,却看不到权力背后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2、任人唯亲、“看票用人”等不良作风还没有完全根除。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最大的不正之风,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存在着任人唯亲、裙带风、“看票用人”等作风问题。为了扩大权力的覆盖面和拉拢更多的亲朋好友进入自己的权力圈和关系网,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违背党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大搞任人唯亲和裙带风。在选人用人作风上“看票用人”,根据提拔或考核对象“送钱”的多少决定他们的升迁去留,将党管干部的权力变成为自己谋利的工具。
  3、党员干部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层出不穷。一直以来,党员干部生活作风被定义在男女关系的狭隘层面上。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包括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上的作风。有的党员干部忘掉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享乐腐化;有的党员干部丧失理想信念,对党和政府丧失信心,在精神生活上萎靡不振、颓废消极,追求西方腐化的生活方式,信奉封建迷信,甚者乱搞男女关系、“包二奶”、“包二爷”;有的党员干部忘掉了人民公仆的身份,在家庭生活上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的妻儿谋取非法利益;有的党员干部忘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性原则,在社会生活中庸俗违纪,以身傍大款、与大款称兄道弟,还耍老板做派,摆官架子、装腔作势,无论喜事丧事都大操大办,借机大肆敛财,等等。
  4、学风不浓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广大党员干部中造成认真学习的风气,努力建设学习型党员干部队伍是党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举措。但实事求是地讲,目前学风不浓仍是党员干部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党员干部强调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却有时间泡在酒店里喝得昏天黑地、唱得歇斯底里;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称抽不出时间学习,却有时间游览国内名山大川,饱览国外风情万种。这种学风不浓、忽视理论学习的直接后果就使得一些党员干部理论水平低、思维逻辑混乱,大腹便便,却内存为零,不能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5、党员干部腐败案件的发生还处于上升趋势。党员干部腐败是党的作风不正的产物和必然结果。虽然各级党委、纪委在预防和惩治党员干部腐败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党员干部腐败案件频发、高发的态势还没有完全改观。有的党员干部经不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考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变形,在个人欲望的急剧膨胀下,干出了种种违法乱纪的勾当。从客观上讲,一些职能部门党员领导干部利用审批权、人事权、采购权等大搞权钱交易,一般党员干部利用工作之便吃、拿、卡、要,敛取不义之财,也直接引发了党员干部腐败。近来发生的党员干部腐败案件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和_{十会风气,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恶劣影响。
  
  二、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问题探源
  
  1、经济体制转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在带来经济奇迹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进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结果出现一些党员干部将等价交换原则运用于政治全力的行使过程,借机大搞不正之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引发一些党员干部滋生与民争利,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良作风;市场经济的竞争和效率,追求发展速度,诱发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为树立政绩不择手段,大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问题;市场经济诱发人们“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对金钱的疯狂追求很容易让他们迷失政治方向;市场经济强调对个人利益的保护,这也很容易使一些党员干部过分重视个人利益,处心积虑地保护个人私利,甚至不惜为此损公肥私、损人利己。
  2、权力本身所具有的腐蚀性。权力是一种具有两面性的东两,它既是天使,也是恶魔。而权力之所以是恶魔,根本的原因在于权力本身具有腐蚀性。正因为这种腐蚀性,它可以让一个掌权的人“由天使变成恶魔”。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阿克顿曾经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印”。任何掌握政治权力的人都要谨慎用权,时刻警惕权力的这种腐蚀性。否则,一旦放松对权力腐蚀性的警惕,任凭这种腐蚀性自由释放,就会对公共权力的正当行使造成危害,让掌权的人身陷腐败泥潭。一些党的干部对权力本身所具有的这种腐蚀性没有清醒的认识和防范,习惯于人为地偏转公共权力的正常运行轨道,将公共权力的利益砝码向私利倾斜,结果,他们自己已经被权力腐蚀了还浑然不知。
  3、是党文化、民文化与官文化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党文化是党在吸收、借鉴社会文化、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总结形成的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等领域的理论体系、思想理念、价值取向、行为习 惯和思维模式。民文化是指人民大众的文化,是符种民间文化的总和,其中许多优秀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细胞。官文化当然是指官场文化,具体指官场道德、官场作风、官场规则和“潜规则”,等等。在一个执政党发育完备、公民社会健康发展、官员廉洁自律的社会中,党文化、民文化、官文化之间能够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能够吸收借鉴彼此有益的成份,共同进步。但在一个执政党尚在转型、公民社会刚起步、官员廉洁自律还比较差的社会中,党文化、民文化、官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党的作风建设问题既归属于官文化的范畴,也同时属于党文化的范畴。在党文化、民文化、官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党文化中的腐败文化、民文化中的小农文化、官文化中的“官本位”文化可能勾结在一起,形成恶性互动。使党的作风建设既不能从党文化中找到方向,也不能从官文化中发现出路,更不能从民文化中得到慰籍。
  4、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影响。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辩证关系上,既要看到党风对社会风气的主导、决定作用,也要看到社会风气对党风的反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领域的社会风气由清变浊、由浊变污、由污变臭,办事要拉关系、要请客送礼、要吃吃喝喝,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一些人社会道德缺失,为了一己私利干出损人利己、违法乱纪的勾当,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严重颠倒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地方和领域内逐渐变坏的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自然会影响到工作与生活于其中的党员干部,而由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效应,一些党员干部的作风发生改变,偏离党的优良作风和优良道德的发展轨道也就并不奇怪了。
  
  5、在党内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力度不够。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与我们从严治党,惩治和预防党员的干部腐败的力度不够有关。在党内,各级党委、纪委在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从严治党、大力惩治和预防党的干部腐败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在这个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治党不严、惩治和预防腐败力度不够的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少数党员干部姑息往往会使他们得寸进尺,犯下不可饶恕的腐败大案。在实际查办党员干部腐败案件的过程中,有的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不力、深挖不够,这实际上也是在纵容党的干部搞腐败。已经查办的各级党员干部腐败案件线索,80%是通过群众举报或腐败集团内部“窝里斗”的形式浮出水面的,由纪检监察部门直接发现的案件线索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6、党员干部政绩测评体系和评价标准还不够科学。长期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指导下,GDP成了我们评价党员领导干部政绩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评价标准和测评体系下,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为了能够在经济发展上快速出政绩,不惜大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另外,在选人用人机制上,没有将选人用人上的失误纳入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测评中,这也使得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毫无顾忌地在选人用人上大搞不正之风。目前,各级党委已经充分认识到党员领导干部政绩测评体系和评价标准不科学对党的作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也已经在着手研究改进,但毕竟科学的政绩测评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建立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
  
  三、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1、要强化教育功能,建立党员干部作风教育的长效机制。要强化教育功能,高度重视对各级各类党员干部的作风教育。在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上,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忽视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必须建立各级各类党员干部作风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对党员干部进行作风教育的三结合。一是经常教育与专门教育相结合。把党员干部的作风教育纳入各级党委、纪委和党的干部所在单位的日常工作之中,定期开展专门性的党员作风教育活动。二是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要积极开展党的优良作风教育,以党内优秀人物的事迹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见贤思齐,以反面典型的来警示党员干部。三是正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对党的干部进行作风教育既是组织上的事,也是党员干部自己的事。各级党委、纪委、组织人事部门、党校和行政院校在抓好对党的作风的正规教育的同时,也要鼓励党员干部主动进行自我教育。  2、要构筑监管网络,健全党的作风建设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预防党的作风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必须加强监管网络建设,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督制约机制。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在对党的作风建设的监管中,要将各种层次的监督形式统一起来,使党内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检察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使党纪监督、政纪监督、法纪监督呈现有序格局。其次,将党的作风建设的各个方位都纳入监管之中,形成对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的全方位监督,形成对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内监督和八小时以外监督的闭合体系。第三,将对党的作风建设的监督贯穿于党的干部任职的立体过程,抓好对党员干部任前、任中和任后的作风监督,及时提醒在作风上已经出现问题或可能出现问题的党员干部。
  3、完善制度体系,形成保障党的作风建设良性发展的制度系统。“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问题,制度不好将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要保证党的作风建设的良性发展也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规范,形成保障党的作风建设良性发展的制度体系。第一,建立党的作风建设领导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全面负责,各单位主要领导同志具体负责,党员干部本人自负其责的党的作风建设领导责任制。第二,建立党的作风“一票否决”制度。对于作风上出现大的问题的党员干部,在考核和提拔时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制度,政绩再突出也不予考虑。第三,建立党的作风建设巡视制度。由纪检监察部门、组织部门组成巡视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地的党的作风建设情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第四,建立党的作风建设谈话和诫勉制度、询问和质询制度。对党的作风建设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谈话和诫勉,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  4、要高悬反腐利剑,进一步加大惩治和预防党的干部腐败的力度。一要完善惩治预防党员干部腐败体系、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惩治预防党员干部腐败体系,充分发挥教育、制度、监督在惩治预防党员干部腐败中的合力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纪委全面负责,各单位各负其责,依靠党员群众支持和参与”的惩治预防党员干部腐败体制和机制。二要坚持“有腐必反”的原则。无论是什么级别的党员干部、无论其背景有多复杂,出现了腐败问题都要一查到底。三要拓宽腐败案件线索的收集渠道。建立起包括举报电话、举报信箱、举报电子信箱等在内的举报平台;设立专门的信访机构、纪检监察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下访”基层。四要 建立腐败案件公开制度。以往查处的一些党员干部腐败案件只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5、要变革观念理念,形成良好的官德和官文化。党的作风既是道德层面的东西,也是文化层面的东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既可以从道德上找寻出路,也可以从文化上寻求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党员干部的官德建设和官文化建设,无疑是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可行思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从逻辑上看,党员干部就应该着力培育符合科学从政、民主从政、依法从政要求的良好官德和官文化。毋庸置疑,任何党员干部只要在道德和行为理念上坚持科学从政、民主从政、依法从政,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按照民主公正的原则办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就能够抵御住不正之风的侵蚀。因此,加强党员干部科学从政、民主从政、依法从政的良好官德和官文化建设,是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有效路径。  6、要更新测评系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科学的政绩测评系统。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的政绩,都应该是实绩;凡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的政绩,就不应该算作实绩。正确政绩观则是指要用全面的、群众的、历史的观点来看待和评判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评判党员领导干部政绩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评定党的干部政绩;用历史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政绩必须能够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符合正确政绩观要求的政绩就是实绩,偏离正确政绩观要求的政绩就不应该算作实绩。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建立起党员干部的政绩测评体系,自然能够解决由于党员干部政绩测评体系和评价标准不科学引发的党的作风问题,同时也会为培育良好的党的作风指明方向。
  7、要践行党的优良作风,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个方面的优良作风推进党的作风建设。2007年1月9日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优良执政作风。因此,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就必须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胡锦涛提出的八个方面的优良执政作风。对胡锦涛提出的八个方面的优良执政作风进行解读,不难发现:这八个方面的优良执政作风基本上囊括和涵盖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学风建设上,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工作作风建设上,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在领导作风建设上,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在生活作风建设上,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责任编辑 任浩明
其他文献
摘要: 现代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代表公众利益、提供公共服务、接受公众监督、承担公共责任的政府。行政决策法治化是行政决策体现多数人意志、实现和保障多数人利益并使之规范化的过程。行政决策法治化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根本动力和价值追求上具有一致性,即二者根本动力在于公众有效的参与、二者价值追求在于公众权利的实现,行政决策法治化是进一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 行政决策法治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根本动
期刊
摘要:要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发展的战略体系,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机制等都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文章在阐述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其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
期刊
摘要: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众多社会主体利益的交汇点,企业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企业更应该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文章以南方冰雪灾害和“5·12”四川汶川地震为例,探讨了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企业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构建和加强突发事件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  关键词:突发事件;企业社会责任;应急
期刊
摘要:随着整个民营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其中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瓶颈”。文章从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产权制度缺陷的角度,分析研究产权制度缺陷对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权制度;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面临着如何认识社会发展动力、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认识发展等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是辩证的,中国化内含着现代化,中国化必须体现现代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现代化的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 (20
期刊
摘要: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分别以1978年、1988年和2002年划分为三个阶段。其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坚持依靠农民和维护农民的权益是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破除二元体制的障碍;根据不同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改革。  关键词:农村;改革;历史进程;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D
期刊
2008印10月31日,自治区党校召开了“广西党校系统纪念改节丌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与会代表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历程,一致认为,改节丌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党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研讨会内容丰富,具有以下的鲜明特点:    一、主题突出。方向明确    自治区党校常务剐校长梁颖教授作了“坚持改革开放,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中做出新贡献”的主题报告,明确指出了我们这次研讨会
期刊
摘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绝大部分农民游离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严重影响着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承担了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功能,从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角度来看,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土地流转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社会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 D63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1494(20
期刊
摘要:“和谐世界,观的提出,是中国外交理念的重大创新和转型,中国维和则践行了这一理念。中国维和推动了建设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中国维和完善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维和机制,中国维和积极致力于国际热点问题的妥善解决。  关键词:中国维和;和谐世界;维和机制;和平与稳定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1-0056-04    维和,即维持和平行动,它是“服
期刊
摘要:典型是权威评价活动的产物,树典型有助于权威机构加强对社会的动员、控制和整合。作为一种权威评价活动,树典型充分体现了权威机构的道德评价活动。在当代社会中,权威机构仍然需要树立典型,提倡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进行社会整合。但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典型的影响力有所弱化,因此,要树立起有影响力的典型,必须坚持权威评价与民众评价相结合。  关键词:典型;树典型;权威评价;民众评价  中图分类号:C912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