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概念的界定及其价值
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其同智育、体育、美育一样,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广义的德育,是指形成学生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品质的教育.在这里,笔者取宽泛一点的广义的界定.
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物理学科的德育同物理学科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是一个层面的三个概念,对这三个方面的学习共同构成学生物理学科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德育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但是在应试的背景下,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智力品质,物理教学很容易偏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因此,加强物理教学的德育工作,既是外在实现物理教育目的要求,也是内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经之途.
德育教育关涉学生的已有价值,致力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内在转化,要取得效果,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建构,对此,一方面,同专门的德育课程相比较,物理学科的德育过程有其明显的优势,即其不必采用灌输教育的方式,而是可以在学科教学中自然渗透;另一方面,物理学科德育重点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特点
在一些物理研讨课、公开课中,往往会出现物理学科德育的贴标签、显性化、孤立化等现象,贴标签是指将非德育的内容划为德育范畴,牵强附会,脱离实际;显性化就是把一些德育内容直接告知给学生,缺少学生的建构与内化;孤立化则指教学中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物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相脱离.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需要教师能正确把握物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不是物理知识技能教育再加德育的简单组合,而是需要挖掘在物理学习过程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德育因素,在物理学科教学这个特殊性中体现出德育的一般性原理、方法和法则.
物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特殊性,体现为它是一种间接的、隐性的、渗透式的德育.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目标上,它是一种隐性的影响.其很难像物理知识点那样,一节课学生能达到什么及能做什么都够能明确表述出来;在德育内容上,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思考习惯,养成科学的态度,自觉追随、效仿科学家的人格精神,逐步确立物理学的真理观,也很难量化;在德育方式上,物理学科德育不能去专门、系统地讲德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物理学科本身所蕴含的很多德育的元素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价值共鸣.
针对物理学科德育三个方面的特殊性,在学习的心理机制上,物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培养应该是一种整合性的学习方式,即通过学生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的共同作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如果能抓住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德育效能,既避免抛[HJ1.5mm]开物理,另起炉灶地开展德育工作,又避免上纲上线,让物理学科教学的德育显性化、量化,这样反而冲淡物理教学的重心.
3 物理学科教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物理学科德育教学的开展,其重点在于挖掘物理学科中的价值因素,在学生的情感卷入与主观体验中,实现物理学科知识、技能方法与道德教育、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3.1 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因素,让学生喜欢物理
学生喜欢物理,是源于对物理的美、物理价值的一种认识、理解和感悟.“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在斜面理想实验的探索中,速度和时间的简单正比关系,体现了物理本身的一种内在美;在牛顿第二定律简洁的公式中,包含了宏观低速世界中力和运动的全部特征,简单、精巧而有力,体现了物理学的科学美,包括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和理论结构之美.物理学规律有惊人的简单、有神奇的对称、有美妙的和谐,也有最美的发现;从物理与生产生活、科技体育、能源开发、军事国防等方面的关系,体现为它的应用价值.在物理问题解决中,建立模型、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也显示出它的创造价值.
教师在教学中,以物理知识教学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通过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意识、有倾向性地引导学生去感悟物理的美,唤起他们对物理的热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采用合适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爱国主义的素材,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地挖掘和拓展,以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宝贵品格,甘于奉献、报效祖国的高尚人格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需要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注重德育的实效性.比如,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西方近代科技发展和我国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从1785年发现库仑定律到1864年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建立,西方经历了由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跨越,我们国家正好从乾隆五十年到同治三年,经历由盛到衰、日益腐朽的历史变迁,还停留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阶段,学生通过这种鲜明、形象的对比,会产生惊讶、震撼的感觉,对我国近代社会落后的感受会更加强烈,也势必会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强烈动机.
3.3 通过物理典型事例,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理学蕴含大量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比如说,世界是物质的,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中微子、正电子、强子的发现,正是物质第一性的有力证明.从汤姆孙枣糕模型到卢瑟福核式结构,再到波尔原子理论,经历了否定之否定过程;核式结构的图景与经典电磁波理论的矛盾,使得波尔原子理论应运而生,正切合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其他如量变质变规律、必然性和偶然性联系、理论和实践关系、认识的辩证运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等观点,都可以在物理教学中加以渗透.
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其同智育、体育、美育一样,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广义的德育,是指形成学生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品质的教育.在这里,笔者取宽泛一点的广义的界定.
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物理学科的德育同物理学科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是一个层面的三个概念,对这三个方面的学习共同构成学生物理学科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德育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但是在应试的背景下,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智力品质,物理教学很容易偏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因此,加强物理教学的德育工作,既是外在实现物理教育目的要求,也是内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经之途.
德育教育关涉学生的已有价值,致力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内在转化,要取得效果,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建构,对此,一方面,同专门的德育课程相比较,物理学科的德育过程有其明显的优势,即其不必采用灌输教育的方式,而是可以在学科教学中自然渗透;另一方面,物理学科德育重点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特点
在一些物理研讨课、公开课中,往往会出现物理学科德育的贴标签、显性化、孤立化等现象,贴标签是指将非德育的内容划为德育范畴,牵强附会,脱离实际;显性化就是把一些德育内容直接告知给学生,缺少学生的建构与内化;孤立化则指教学中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物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相脱离.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需要教师能正确把握物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不是物理知识技能教育再加德育的简单组合,而是需要挖掘在物理学习过程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德育因素,在物理学科教学这个特殊性中体现出德育的一般性原理、方法和法则.
物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特殊性,体现为它是一种间接的、隐性的、渗透式的德育.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目标上,它是一种隐性的影响.其很难像物理知识点那样,一节课学生能达到什么及能做什么都够能明确表述出来;在德育内容上,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思考习惯,养成科学的态度,自觉追随、效仿科学家的人格精神,逐步确立物理学的真理观,也很难量化;在德育方式上,物理学科德育不能去专门、系统地讲德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物理学科本身所蕴含的很多德育的元素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价值共鸣.
针对物理学科德育三个方面的特殊性,在学习的心理机制上,物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培养应该是一种整合性的学习方式,即通过学生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的共同作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如果能抓住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德育效能,既避免抛[HJ1.5mm]开物理,另起炉灶地开展德育工作,又避免上纲上线,让物理学科教学的德育显性化、量化,这样反而冲淡物理教学的重心.
3 物理学科教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物理学科德育教学的开展,其重点在于挖掘物理学科中的价值因素,在学生的情感卷入与主观体验中,实现物理学科知识、技能方法与道德教育、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3.1 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因素,让学生喜欢物理
学生喜欢物理,是源于对物理的美、物理价值的一种认识、理解和感悟.“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在斜面理想实验的探索中,速度和时间的简单正比关系,体现了物理本身的一种内在美;在牛顿第二定律简洁的公式中,包含了宏观低速世界中力和运动的全部特征,简单、精巧而有力,体现了物理学的科学美,包括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和理论结构之美.物理学规律有惊人的简单、有神奇的对称、有美妙的和谐,也有最美的发现;从物理与生产生活、科技体育、能源开发、军事国防等方面的关系,体现为它的应用价值.在物理问题解决中,建立模型、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也显示出它的创造价值.
教师在教学中,以物理知识教学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通过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意识、有倾向性地引导学生去感悟物理的美,唤起他们对物理的热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采用合适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爱国主义的素材,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地挖掘和拓展,以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宝贵品格,甘于奉献、报效祖国的高尚人格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需要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注重德育的实效性.比如,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西方近代科技发展和我国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从1785年发现库仑定律到1864年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建立,西方经历了由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跨越,我们国家正好从乾隆五十年到同治三年,经历由盛到衰、日益腐朽的历史变迁,还停留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阶段,学生通过这种鲜明、形象的对比,会产生惊讶、震撼的感觉,对我国近代社会落后的感受会更加强烈,也势必会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强烈动机.
3.3 通过物理典型事例,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理学蕴含大量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比如说,世界是物质的,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中微子、正电子、强子的发现,正是物质第一性的有力证明.从汤姆孙枣糕模型到卢瑟福核式结构,再到波尔原子理论,经历了否定之否定过程;核式结构的图景与经典电磁波理论的矛盾,使得波尔原子理论应运而生,正切合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其他如量变质变规律、必然性和偶然性联系、理论和实践关系、认识的辩证运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等观点,都可以在物理教学中加以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