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成功的言辞交际需要话语的正确理解,而话语的正确理解又需要说话双方视角的合作。但人们不能直接进入彼此的个人思想和经验,不能通过他人的眼睛认清个体的内心世界,因此,视角的合作只能是一种推论。并且,推论永远不能接触他人心理生活,因为人们有不能表达的、不能共同分享的经历和故意隐藏的个人思想。因此,视角的合作实质上是对彼此视角选择根据的一种推论,推论的根据有的确凿,有的模糊。文章从社会和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视角在人类交际领域中所使用的不同方法,首先提出视角的界定和种类,然后讨论人们用来推论每种说话视角的根据,根据模糊时,需耗费额外的合作努力。
关键词:视角;种类;根据;推论;理解;话语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 09-0035-4
Abstract: Successful verbal communication relies on proper interpretation of utterance, which, in turn, depends on cooperation of perspectives. However, communicators have neither a direct approach to the private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of others, nor the ability to experience the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their counterparts. Therefore, cooperation of perspectives can only be a matter of inference; its nature, a sort of inference towards the evidence of each other’s perspective options. Some of the evidence for inferring is solid and some is tenuou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organize the diverse ways in which the term perspective has been used in the field of human communic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social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It first presents the definition and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perspective. This i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the different sources of information (or, grounds) people use to infer each kind of speaker perspective. In closing, it points out that cooperative efforts are necessary, whenever these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re weak.
Key words: perspective, type, reason, inference, interpretation, utterance
1. 引言
在人际交流中,视角的选取非常重要,但对彼此视角的选取根据的理解更重要。在交际中,诸多不同视角会同时出现在会话中。由于会话参与者有自己的价值取向、特殊词汇、概念意向和自己的会话视点,从而导致会话过程中视角的差异。视角的差异导致对彼此意图的费解。会话者在采取不同视角时,可获得不同根据,有的根据确定,有的则模糊。当选取视角的根据较为模糊时,标志着会话者的视角选取和会话合作的一些其它方面较为困难。因此,在研究视角选取的许多问题中,会话参与者所持有的视角根据的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解决这一问题对推论彼此的视角,促进话语的正当理解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视角的界定与种类
2.1 视角的界定
从认知语言学的一般认识来看,视角是人们对事体描述的角度,涉及到观察者与事体之间的相对关系。人们的观察角度可能会直接影响对事体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参照点,然后人们以此为出发点来认知其它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选用不同的目标作参照点,这样就有不同的认知途径,在语言中就自然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在国外的众多研究中,比较普遍的观点有:Sinclair(2000: 1232)认为,特殊的视角是一种考虑事物的特殊方法,尤其受一个人的信念或表达的影响。如果你选取某事物作为视角,你就根据它与其它一切事情的关系来判断它的重要性。Krauss 和Fussell(1996: 655-701)也指出,一个人可以构想一个人(自己或他人)的视角,包括一个人的任何方面,从相对稳定的特征到变化动态的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视角是基于个体价值选择而作出的对象性的意义关联,是人际对话的可能前提。视角既体现为一种关系性理解,也表现为一种认知方法。视角是话语理解达成的关系基础。
2.2 视角的种类
视角有很多种类,按照Krauss和Fussell(1996: 655-701)的观点,说话者主要具有三种视角:时间、地点和身份视角,概念化视角与经验视角。
2.2.1 时间、地点和身份视角
这种视角主要体现在“指示”和“非指示”表达中,其所指取决于场景的使用。讲话者运用指示词来表达其身份特点、位置与时间,如“我”和“你”这样的词常表明话语的起源来自目前的说话者。时间指示词,如“现在”、“当时”、“今天”、“昨天”和“明年”等,常指示出讲话者的物理位置和视点。讲话者运用“这里”、“那里”、“这个”、“那个”、“来”和“去”等表明他的特殊位置。
“指示表达”不仅使说话者讲话时间、地点、身份具体化,还可以具体化他人的身份与场景位置。例如,当引用或报道他人的话语时,常使用“我”;也可站在他人的视角来运用指示词表达。例如,说话者想表达团结,有时改变以人为中心的说法,像讲话者一样讲话:“对,宝贝,伤得很严重,我知道。”在英语中,讲话者还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动词时态转向另一时间。当他们讲故事时,他们运用生动的现在时:And Mia says to Bill...。讲话者还可以通过运用指示词或动词的运动来达到地点转移的目的,如“明天我就飞回家乡”。
一种最值得研究的指示表达是位置或空间关系的描述,它几乎总是反映一个场景的特殊视点。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术语来范畴化这些视角,他们有时运用相同的术语来意指不同的事物。可以设想一下,张三与李四在一间屋里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中间相隔一张椅子,椅子面向张三的左手。当张三描述屋里一盆景的位置时,他有诸多指称框架可供选择。他可从张三的视角,运用如“在左边”或“在你的左边”这种以说话者为中心来描述此盆景的位置;他也可运用椅子的指称框架如“在椅子后面”这种以物体为中心来描述此盆景的位置;或者也可用反映外在或确定的指称框架如“在屋子后部”或“在北边”这种以环境为中心来描述此盆景的位置。
当然还有其它选择,每种视角有更细小的分类。这些描述也可反映多重视角。如张三和李四的视角相似,同样的盆景可位于左边或右边,反映一方或另一方或双方的视角;或盆景在后边,既可以物体为中心说在椅子的后边,也可以环境为中心说在屋子的后部。
最后,像“在两者之间”和“在附近”这种空间描述,就视角而言,是中立的。尽管它们是运用物体作为参照点,它们并不反映任何合作体系,因为它们不持此场景中任何人或物的视点,并且此环境也没提供任何合作视角。
2.2.2 概念化视角
另一种视角就是概念化视角,是说话者描绘或刻画当前讨论中话题的一种方法,正如语言形式通常表达的一样。每种语言形式的选择反映了它所描述的关于情景、事件、物体或位置的一种视角的选取, 并且限制了可能的理解。(Clark, 1996: 125)说话者讨论中的话题概念化可从他们所运用的词汇、命题和语篇这几个层面上去看。
在词汇层面上,不同的词汇预设不同构想指称的方法。同样的物体如“狗”可被合理地指称为“讨厌的狗”和“我的宠物”;同样的行动可被描述为“向/到左边”或“在左边”。“向/到左边”预设着一个隐含的运动路径,而“在左边”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最后这个例子强调了概念化不同于空间视角这个事实,这两种描述的区别就在于概念化不同,但它们都反映了同样的指称框架。
概念化也可从说话者的命题选择看出来。与词汇一样,命题也反映一种可能的刻画所描述的事件或状态的方法,一种打破事件或情景成分的方法。每当说话者选择一种特殊的事件或情景框架时,他就选择了一种可能的视角。用H. H. Clark 和E. V. Clark(1977: 103)的话来讲,说话者连续不断地解决“经验模块”(即怎样把他们想谈论的事件或经验分成若干单元的问题)。甲可以用话语“乙行走”来描述乙的行动位置,但他也可用把整个行动事件划分成若干细小行为的方法来不同地谈论同样的行为:“乙抬起左脚,同时挥动着右臂,重心落在左脚上,接着又抬起右脚。”这些不同的描述从不同侧面刻画了同样的行动,反映了不同的视角。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看出概念化在命题中起的作用。表达同样的信息,说话者可以用不同的措辞,以强调不同的主题素材, 而每种措辞反映了不同的视角。例如,当张三用主动语态句“他把杯子打碎了”时,他突显了行为的施事者(他),尽管他也可用被动语态句“杯子被他打碎了”来突出受事者(杯子);除了语态,说话者还可用肢体、语气以及其它语言手段来传送不同的视角。这种概念化与如何表达命题有关,而与如何选择命题无关。
概念化还可以拓展单个命题。根据Lakoff和Johnson(1980: 117)的观点,话语反映隐含的概念化即隐喻。例如,“我真的为她所倾倒”、“我们之间有电流”都反映了一个隐含的“爱作为一种物理力”的概念。
这些不同的概念化视角,如词汇层面、命题层面和隐喻层面,都相互关联。说话者的词汇选择反映了概念化,限制了说话者所说句子的种类。句子层面的选择影响了语篇的整个轮廓。同样,宏观语篇层面视角的选择既反映了句子层面命题形式,又反映了词汇选择。之所以把它们作为视角来考虑,是因为以便于比较这些不同种类的视角是如何在会话中同时进行的。
2.2.3 经验视角
视角可以被理解为人们的背景、信念或思想,这种视角被看作为一个人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一个人的视角包括他思考或感知的方法——他的知识、信念、意见、态度、价值观和认知风格等。人们的知识和世界观激发他们选择相应的概念。反过来,概念的选择又证明了他们的世界观。如果一个说话者说出的词汇高度地反映了电脑的具体知识,他可能就是一位电脑专家或至少是一位电脑爱好者。
经验好似一个产生具有特殊概念化话语的平台。至少在某种场合下,经验必须在一个区别性的层面上起作用,这是因为人们对说话者经验的评估能形成怎样理解说话者概念化的基础。例如,一个人把“好可爱的狗”理解为反讽,可能相信说话者也知道这狗表现不好,或可以理解为反讽,因为他已经知道说话者了解狗的不良行为。这可被认为是说话者在考虑他们的听话者,即是说,他们遵循一条为听众所设计话语的原则;也可看作是在恰当层面为了会话参与者,说话人采纳合作者的视角。
3. 会话中视角选取的根据
如果视角的选取对交际来说非常重要,那么一个基本的问题是:人们是怎样知道他们的会话合作者的视角?人们不能直接进入彼此的个人思想和经验,因此,视角的选取只能是一种推论。对于所有的推论,总有错误的风险。并且,推论永远不能接触他人的心理。人们有不能表达的、不能共同分享的经历和故意隐藏的个人思想。
但是,人们确实有根据,可以推论他人视角的某些方面。在任何时候的会话中,人们都有诸多关于他们会话合作伙伴视角选取的根据。其中有些根据很确凿,可以直接地观察到;有的却很模糊,只有依靠其它推论和信念,或许会被证实。这些根据包括:
(1)对会话物理场景的即时知觉。视角可从每个会话伙伴的知觉环境和对部分共享知觉环境的判断中推论出来;
(2)话语本身。视角可以从话语中的词汇和命题中推论出来,因为词汇和命题通常会反映特殊的概念;
(3)会话中话语的前理解。在话语进行中,话语中的视角可从话语进行的背景中,即前理解中产生。话语的前理解,是指说话双方对先前隐含在话语中具体的特殊信息的一致性理解。
(4)关于会话合作伙伴的群体成员关系、专业特长等。视角可从会话合作伙伴所属集体中推论出来——他们的宗教背景、社会阶层、性别关系、国籍、职业、邻居关系与家庭等。属于相同群体的人们能被假设为具有共同的知识信念和非成员所不能拥有的价值预设;
3.1 空间视角选取的根据
在典型的包含空间描述的面对面会话中,参与者能立即觉察出两种具体的彼此视角的根据:会话的物理场景与合作伙伴所使用的词汇,如“左”和“右”。词汇本身并不能反映惟一的视角,“左”可指示说话者的左边、听话者的左边、一件物体的左边、环境的左边。“左”的会话意义对推论者所选取哪一空间视角是必要的,但只有当会话者认识到“左”的会话意义所反映的一个或多个特殊视角时,才能构成相应的空间视角的根据。物理场景作为空间视角选取的根据,至少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公开性,预设性与固定性。
3.2 概念化视角选取的根据
概念化视角通常不从会话伙伴的物理位置和方向,也不会从对话者所拥有的物理位置看出来;相反,人们彼此是从词汇本身知道对方的概念化视角——既通过所使用的词汇和语言结构,又通过潜在的所使用的词汇和语言结构。与空间视角不同,说话者也许要等到一些词汇说出来时才会确信他们的合作伙伴正在讨论的话题的概念化视角。但是,一旦说话者描述了一件事件,其他人能够推断相应的视角选取的根据。
从一种意义上讲,即使在一个词汇说出来之前,其概念即是公开化的、预设的与固定的,因为属于一个语种的人们知道特殊的词汇和短语通常指示哪种概念;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会话开始之前,概念化可能不是公开的、预设的或固定的,因为说话者可能不知道他们的会话伙伴可能会选择哪种常规的概念化视角。这是由于一个语言团体中的潜在概念化是公开化的,但会话中的概念化视角的个体选择在说话者说出来之前常常不为人所知。
3.3 经验视角的根据
说话者所运用的词汇提供了其经验视角的根据(如前面所提会话中运用专业词语的电脑迷),但是此根据不完全可靠。在会话交往中,某人的相关知识可能是公开的、预设的或固定的,但只有在谈话者知道这种正确的信息的情况下才可行。例如,一位律师知道“我”的法律知识大部分来自于公众媒体和高中相关课程,可能推论出“我”关于法律复杂性的知识还缺乏。一位律师知道我的法律知识大部分来自于公众媒体和高中相关课程,可能推论出我关于复杂的法律知识结构还欠缺,就能理解我在诉讼案件中使用的描述词汇缺乏确定性。
另外,关于人们的群体关系的经验常识和关于他们的个人经历的知识在推论他们的价值取向时,也很有作用。
总之,基于不同的视角类型,存在相应的视角选取的根据。但是,当根据不怎么确定的时候,就很难推论视角选取的根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会话参与者的合作努力。这种合作努力包括说话者话语产生的心智努力与听话者理解的心智努力。
4. 结语
廓清视角选取的根据有助于话语的正确理解,但人们不能直接进入彼此的个人思想和经验,并且不能通过他人的眼睛认清个体的内心世界,因此,视角的选取依据只能是一种推论。推论的根据有的确凿,而有的模糊。这些不同种类的视角能单独也能同时起作用。在他们的作用过程中包括不同的心智过程。而不同种类的视角存在一定相关性,如说话者的概念化视角选择能影响他们所运用的空间视角。
明确会话中视角的不同类型与视角选取的根据,在实际人际交流中有助于增进话语的理解和理解的正当性。
参考文献
Clark, H. H. & E. V. Clark.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tch, 1977: 103.
Clark, H. H. Using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25.
Krauss, R. M. & S. R. Fussell, 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E. T. Higgins & A. Kruglanski(Eds.), Social Psychology: 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M]. New York: Guilford, 1996: 655-701.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17.
Sinclair, J. (eds). Collins(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Z].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2000: 1232.
关键词:视角;种类;根据;推论;理解;话语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 09-0035-4
Abstract: Successful verbal communication relies on proper interpretation of utterance, which, in turn, depends on cooperation of perspectives. However, communicators have neither a direct approach to the private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of others, nor the ability to experience the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their counterparts. Therefore, cooperation of perspectives can only be a matter of inference; its nature, a sort of inference towards the evidence of each other’s perspective options. Some of the evidence for inferring is solid and some is tenuou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organize the diverse ways in which the term perspective has been used in the field of human communic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social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It first presents the definition and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perspective. This i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the different sources of information (or, grounds) people use to infer each kind of speaker perspective. In closing, it points out that cooperative efforts are necessary, whenever these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re weak.
Key words: perspective, type, reason, inference, interpretation, utterance
1. 引言
在人际交流中,视角的选取非常重要,但对彼此视角的选取根据的理解更重要。在交际中,诸多不同视角会同时出现在会话中。由于会话参与者有自己的价值取向、特殊词汇、概念意向和自己的会话视点,从而导致会话过程中视角的差异。视角的差异导致对彼此意图的费解。会话者在采取不同视角时,可获得不同根据,有的根据确定,有的则模糊。当选取视角的根据较为模糊时,标志着会话者的视角选取和会话合作的一些其它方面较为困难。因此,在研究视角选取的许多问题中,会话参与者所持有的视角根据的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解决这一问题对推论彼此的视角,促进话语的正当理解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视角的界定与种类
2.1 视角的界定
从认知语言学的一般认识来看,视角是人们对事体描述的角度,涉及到观察者与事体之间的相对关系。人们的观察角度可能会直接影响对事体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参照点,然后人们以此为出发点来认知其它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选用不同的目标作参照点,这样就有不同的认知途径,在语言中就自然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在国外的众多研究中,比较普遍的观点有:Sinclair(2000: 1232)认为,特殊的视角是一种考虑事物的特殊方法,尤其受一个人的信念或表达的影响。如果你选取某事物作为视角,你就根据它与其它一切事情的关系来判断它的重要性。Krauss 和Fussell(1996: 655-701)也指出,一个人可以构想一个人(自己或他人)的视角,包括一个人的任何方面,从相对稳定的特征到变化动态的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视角是基于个体价值选择而作出的对象性的意义关联,是人际对话的可能前提。视角既体现为一种关系性理解,也表现为一种认知方法。视角是话语理解达成的关系基础。
2.2 视角的种类
视角有很多种类,按照Krauss和Fussell(1996: 655-701)的观点,说话者主要具有三种视角:时间、地点和身份视角,概念化视角与经验视角。
2.2.1 时间、地点和身份视角
这种视角主要体现在“指示”和“非指示”表达中,其所指取决于场景的使用。讲话者运用指示词来表达其身份特点、位置与时间,如“我”和“你”这样的词常表明话语的起源来自目前的说话者。时间指示词,如“现在”、“当时”、“今天”、“昨天”和“明年”等,常指示出讲话者的物理位置和视点。讲话者运用“这里”、“那里”、“这个”、“那个”、“来”和“去”等表明他的特殊位置。
“指示表达”不仅使说话者讲话时间、地点、身份具体化,还可以具体化他人的身份与场景位置。例如,当引用或报道他人的话语时,常使用“我”;也可站在他人的视角来运用指示词表达。例如,说话者想表达团结,有时改变以人为中心的说法,像讲话者一样讲话:“对,宝贝,伤得很严重,我知道。”在英语中,讲话者还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动词时态转向另一时间。当他们讲故事时,他们运用生动的现在时:And Mia says to Bill...。讲话者还可以通过运用指示词或动词的运动来达到地点转移的目的,如“明天我就飞回家乡”。
一种最值得研究的指示表达是位置或空间关系的描述,它几乎总是反映一个场景的特殊视点。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术语来范畴化这些视角,他们有时运用相同的术语来意指不同的事物。可以设想一下,张三与李四在一间屋里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中间相隔一张椅子,椅子面向张三的左手。当张三描述屋里一盆景的位置时,他有诸多指称框架可供选择。他可从张三的视角,运用如“在左边”或“在你的左边”这种以说话者为中心来描述此盆景的位置;他也可运用椅子的指称框架如“在椅子后面”这种以物体为中心来描述此盆景的位置;或者也可用反映外在或确定的指称框架如“在屋子后部”或“在北边”这种以环境为中心来描述此盆景的位置。
当然还有其它选择,每种视角有更细小的分类。这些描述也可反映多重视角。如张三和李四的视角相似,同样的盆景可位于左边或右边,反映一方或另一方或双方的视角;或盆景在后边,既可以物体为中心说在椅子的后边,也可以环境为中心说在屋子的后部。
最后,像“在两者之间”和“在附近”这种空间描述,就视角而言,是中立的。尽管它们是运用物体作为参照点,它们并不反映任何合作体系,因为它们不持此场景中任何人或物的视点,并且此环境也没提供任何合作视角。
2.2.2 概念化视角
另一种视角就是概念化视角,是说话者描绘或刻画当前讨论中话题的一种方法,正如语言形式通常表达的一样。每种语言形式的选择反映了它所描述的关于情景、事件、物体或位置的一种视角的选取, 并且限制了可能的理解。(Clark, 1996: 125)说话者讨论中的话题概念化可从他们所运用的词汇、命题和语篇这几个层面上去看。
在词汇层面上,不同的词汇预设不同构想指称的方法。同样的物体如“狗”可被合理地指称为“讨厌的狗”和“我的宠物”;同样的行动可被描述为“向/到左边”或“在左边”。“向/到左边”预设着一个隐含的运动路径,而“在左边”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最后这个例子强调了概念化不同于空间视角这个事实,这两种描述的区别就在于概念化不同,但它们都反映了同样的指称框架。
概念化也可从说话者的命题选择看出来。与词汇一样,命题也反映一种可能的刻画所描述的事件或状态的方法,一种打破事件或情景成分的方法。每当说话者选择一种特殊的事件或情景框架时,他就选择了一种可能的视角。用H. H. Clark 和E. V. Clark(1977: 103)的话来讲,说话者连续不断地解决“经验模块”(即怎样把他们想谈论的事件或经验分成若干单元的问题)。甲可以用话语“乙行走”来描述乙的行动位置,但他也可用把整个行动事件划分成若干细小行为的方法来不同地谈论同样的行为:“乙抬起左脚,同时挥动着右臂,重心落在左脚上,接着又抬起右脚。”这些不同的描述从不同侧面刻画了同样的行动,反映了不同的视角。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看出概念化在命题中起的作用。表达同样的信息,说话者可以用不同的措辞,以强调不同的主题素材, 而每种措辞反映了不同的视角。例如,当张三用主动语态句“他把杯子打碎了”时,他突显了行为的施事者(他),尽管他也可用被动语态句“杯子被他打碎了”来突出受事者(杯子);除了语态,说话者还可用肢体、语气以及其它语言手段来传送不同的视角。这种概念化与如何表达命题有关,而与如何选择命题无关。
概念化还可以拓展单个命题。根据Lakoff和Johnson(1980: 117)的观点,话语反映隐含的概念化即隐喻。例如,“我真的为她所倾倒”、“我们之间有电流”都反映了一个隐含的“爱作为一种物理力”的概念。
这些不同的概念化视角,如词汇层面、命题层面和隐喻层面,都相互关联。说话者的词汇选择反映了概念化,限制了说话者所说句子的种类。句子层面的选择影响了语篇的整个轮廓。同样,宏观语篇层面视角的选择既反映了句子层面命题形式,又反映了词汇选择。之所以把它们作为视角来考虑,是因为以便于比较这些不同种类的视角是如何在会话中同时进行的。
2.2.3 经验视角
视角可以被理解为人们的背景、信念或思想,这种视角被看作为一个人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一个人的视角包括他思考或感知的方法——他的知识、信念、意见、态度、价值观和认知风格等。人们的知识和世界观激发他们选择相应的概念。反过来,概念的选择又证明了他们的世界观。如果一个说话者说出的词汇高度地反映了电脑的具体知识,他可能就是一位电脑专家或至少是一位电脑爱好者。
经验好似一个产生具有特殊概念化话语的平台。至少在某种场合下,经验必须在一个区别性的层面上起作用,这是因为人们对说话者经验的评估能形成怎样理解说话者概念化的基础。例如,一个人把“好可爱的狗”理解为反讽,可能相信说话者也知道这狗表现不好,或可以理解为反讽,因为他已经知道说话者了解狗的不良行为。这可被认为是说话者在考虑他们的听话者,即是说,他们遵循一条为听众所设计话语的原则;也可看作是在恰当层面为了会话参与者,说话人采纳合作者的视角。
3. 会话中视角选取的根据
如果视角的选取对交际来说非常重要,那么一个基本的问题是:人们是怎样知道他们的会话合作者的视角?人们不能直接进入彼此的个人思想和经验,因此,视角的选取只能是一种推论。对于所有的推论,总有错误的风险。并且,推论永远不能接触他人的心理。人们有不能表达的、不能共同分享的经历和故意隐藏的个人思想。
但是,人们确实有根据,可以推论他人视角的某些方面。在任何时候的会话中,人们都有诸多关于他们会话合作伙伴视角选取的根据。其中有些根据很确凿,可以直接地观察到;有的却很模糊,只有依靠其它推论和信念,或许会被证实。这些根据包括:
(1)对会话物理场景的即时知觉。视角可从每个会话伙伴的知觉环境和对部分共享知觉环境的判断中推论出来;
(2)话语本身。视角可以从话语中的词汇和命题中推论出来,因为词汇和命题通常会反映特殊的概念;
(3)会话中话语的前理解。在话语进行中,话语中的视角可从话语进行的背景中,即前理解中产生。话语的前理解,是指说话双方对先前隐含在话语中具体的特殊信息的一致性理解。
(4)关于会话合作伙伴的群体成员关系、专业特长等。视角可从会话合作伙伴所属集体中推论出来——他们的宗教背景、社会阶层、性别关系、国籍、职业、邻居关系与家庭等。属于相同群体的人们能被假设为具有共同的知识信念和非成员所不能拥有的价值预设;
3.1 空间视角选取的根据
在典型的包含空间描述的面对面会话中,参与者能立即觉察出两种具体的彼此视角的根据:会话的物理场景与合作伙伴所使用的词汇,如“左”和“右”。词汇本身并不能反映惟一的视角,“左”可指示说话者的左边、听话者的左边、一件物体的左边、环境的左边。“左”的会话意义对推论者所选取哪一空间视角是必要的,但只有当会话者认识到“左”的会话意义所反映的一个或多个特殊视角时,才能构成相应的空间视角的根据。物理场景作为空间视角选取的根据,至少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公开性,预设性与固定性。
3.2 概念化视角选取的根据
概念化视角通常不从会话伙伴的物理位置和方向,也不会从对话者所拥有的物理位置看出来;相反,人们彼此是从词汇本身知道对方的概念化视角——既通过所使用的词汇和语言结构,又通过潜在的所使用的词汇和语言结构。与空间视角不同,说话者也许要等到一些词汇说出来时才会确信他们的合作伙伴正在讨论的话题的概念化视角。但是,一旦说话者描述了一件事件,其他人能够推断相应的视角选取的根据。
从一种意义上讲,即使在一个词汇说出来之前,其概念即是公开化的、预设的与固定的,因为属于一个语种的人们知道特殊的词汇和短语通常指示哪种概念;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会话开始之前,概念化可能不是公开的、预设的或固定的,因为说话者可能不知道他们的会话伙伴可能会选择哪种常规的概念化视角。这是由于一个语言团体中的潜在概念化是公开化的,但会话中的概念化视角的个体选择在说话者说出来之前常常不为人所知。
3.3 经验视角的根据
说话者所运用的词汇提供了其经验视角的根据(如前面所提会话中运用专业词语的电脑迷),但是此根据不完全可靠。在会话交往中,某人的相关知识可能是公开的、预设的或固定的,但只有在谈话者知道这种正确的信息的情况下才可行。例如,一位律师知道“我”的法律知识大部分来自于公众媒体和高中相关课程,可能推论出“我”关于法律复杂性的知识还缺乏。一位律师知道我的法律知识大部分来自于公众媒体和高中相关课程,可能推论出我关于复杂的法律知识结构还欠缺,就能理解我在诉讼案件中使用的描述词汇缺乏确定性。
另外,关于人们的群体关系的经验常识和关于他们的个人经历的知识在推论他们的价值取向时,也很有作用。
总之,基于不同的视角类型,存在相应的视角选取的根据。但是,当根据不怎么确定的时候,就很难推论视角选取的根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会话参与者的合作努力。这种合作努力包括说话者话语产生的心智努力与听话者理解的心智努力。
4. 结语
廓清视角选取的根据有助于话语的正确理解,但人们不能直接进入彼此的个人思想和经验,并且不能通过他人的眼睛认清个体的内心世界,因此,视角的选取依据只能是一种推论。推论的根据有的确凿,而有的模糊。这些不同种类的视角能单独也能同时起作用。在他们的作用过程中包括不同的心智过程。而不同种类的视角存在一定相关性,如说话者的概念化视角选择能影响他们所运用的空间视角。
明确会话中视角的不同类型与视角选取的根据,在实际人际交流中有助于增进话语的理解和理解的正当性。
参考文献
Clark, H. H. & E. V. Clark.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tch, 1977: 103.
Clark, H. H. Using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25.
Krauss, R. M. & S. R. Fussell, 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E. T. Higgins & A. Kruglanski(Eds.), Social Psychology: 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M]. New York: Guilford, 1996: 655-701.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17.
Sinclair, J. (eds). Collins(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Z].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2000: 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