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直肠按摩的,旨在提高我院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3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此23例患者中,17例转复为窦性心律,6例无效而改用药物或电复律治疗。治疗有1例出现恶心、腹部不适,均能耐受。结论:①直肠按摩可引起丘脑下部迷走神经中枢的兴奋,进而反射性地抑制心脏的传导功能而使PSVT终止。②老年人PSVT伴器质性心脏病的相对较多,其心功能、传导功能存在潜在性问题,药物及电复律不一定适用,直肠按摩在治疗老年人PSVT中是一种较好方法。
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直肠按摩 老年人【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77-02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又叫室上速,是以折返为发生机制的心律失常的总称。根据折返发生部位的不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分为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四种类型(后两者的发生率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的90%以上[1])。在临床上,患者一旦出现了快速型心律失常,就应立即接受控制心律的治疗,否则会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进而诱发休克、心力衰竭或室颤[2]。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正是一种快速型心律失常,因此在患者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第一时间为其进行诊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采用按压颈动脉窦或压迫眼球等一般的刺激迷走神经手法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奏效,而且具有一定危险性,有时因疼痛使病人不能忍受上述操作。药物治疗需一定设备,而且也时有不良反应发生。笔者现将我院近年来治疗老年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23例,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3例均有规律的、突发突止的窄WRS心过速,短RP 2 治疗方法
病人来诊后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心脏超声及血电解质测定、建静脉通道备用。经查心电图证实为阵发性室上速后,令患者左侧卧位暴露肛门,先行眼球按压及改良的Valsava动作,无效后改用直肠按摩法,术者戴手套并润滑后用右手食指插入患者直肠内,沿直肠壁做圆周形按摩,力量逐渐加重,同时观察心电监护屏幕,见心律转复后即中止操作,但继续心电监护半小时看是否复发。如果持续按摩5min以上心律仍未转复则放弃该种操作换用其他方法。
3 结果
17例(73.9%)转复为窦性心律,6例无效而改用药物或电复律治疗。转复的17例中30s内转复10例,30~60s转复7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转复8例,转复率为80.0%,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转复9例,转复率为69.2%,其中冠心病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肺心病1例。治疗中仅有1例出现恶心、腹部不适,均能耐受。
4 讨论
直肠按摩是一种新的非药物中止阵发性室上速的方法,1987年由Roberge等首次报道[3]。直肠按摩中止阵发性室上速的机制是通过内脏神经反射间接兴奋迷走神经。直肠壁内有许多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机械感受器,它们对压力非常敏感。当受到刺激后,神经冲动即通过勃起神经传至骶髓2~4节,然后向上传至某些脑干神经核和丘脑。丘脑下部的前内侧区同副交感神经活动有关,这些区域受到刺激就会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进而反射性地抑制心脏传导功能而中止阵发性室上速。
传统的非药物中止阵发性室上速的方法有刺激咽部、压迫眼球或按摩颈动脉窦、Valsalva动作、潜水反射、抗休克裤充气等。这些方法中有些效果较差,有些具有一定危险性,有些病人难以合作,有些需要特殊设备。如Valsalva动作与患者深吸气及屏气能力有关,有时可能达不到所需强度,特别是心肺功能不全患者,且还与患者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有关。而直肠按摩给予稳定、持续的刺激,排除了一些主观因素,因而更能有效地兴奋心迷走神经中枢,从而使转复率提高。直肠按摩则避免了上述缺点,并且在其他方法无效时本法仍可奏效。适用于任何原因所致的PSVT。老年人PSVT伴器质性心脏病的相对较多,其心功能、传导功能存在潜在性问题,药物及电复律不一定适用,直肠按摩不失为一种治疗老年人PSVT的较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98—200
[2]于萍.药物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0,7(9):91
[3]Roberge R, Anderson E, Macmath T, et al.Termination of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by digital rectal mas-sage[J].Ann Emerg Med, 1987,16(11):1291-1293
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直肠按摩 老年人【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77-02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又叫室上速,是以折返为发生机制的心律失常的总称。根据折返发生部位的不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分为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四种类型(后两者的发生率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的90%以上[1])。在临床上,患者一旦出现了快速型心律失常,就应立即接受控制心律的治疗,否则会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进而诱发休克、心力衰竭或室颤[2]。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正是一种快速型心律失常,因此在患者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第一时间为其进行诊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采用按压颈动脉窦或压迫眼球等一般的刺激迷走神经手法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奏效,而且具有一定危险性,有时因疼痛使病人不能忍受上述操作。药物治疗需一定设备,而且也时有不良反应发生。笔者现将我院近年来治疗老年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23例,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3例均有规律的、突发突止的窄WRS心过速,短RP
病人来诊后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心脏超声及血电解质测定、建静脉通道备用。经查心电图证实为阵发性室上速后,令患者左侧卧位暴露肛门,先行眼球按压及改良的Valsava动作,无效后改用直肠按摩法,术者戴手套并润滑后用右手食指插入患者直肠内,沿直肠壁做圆周形按摩,力量逐渐加重,同时观察心电监护屏幕,见心律转复后即中止操作,但继续心电监护半小时看是否复发。如果持续按摩5min以上心律仍未转复则放弃该种操作换用其他方法。
3 结果
17例(73.9%)转复为窦性心律,6例无效而改用药物或电复律治疗。转复的17例中30s内转复10例,30~60s转复7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转复8例,转复率为80.0%,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转复9例,转复率为69.2%,其中冠心病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肺心病1例。治疗中仅有1例出现恶心、腹部不适,均能耐受。
4 讨论
直肠按摩是一种新的非药物中止阵发性室上速的方法,1987年由Roberge等首次报道[3]。直肠按摩中止阵发性室上速的机制是通过内脏神经反射间接兴奋迷走神经。直肠壁内有许多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机械感受器,它们对压力非常敏感。当受到刺激后,神经冲动即通过勃起神经传至骶髓2~4节,然后向上传至某些脑干神经核和丘脑。丘脑下部的前内侧区同副交感神经活动有关,这些区域受到刺激就会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进而反射性地抑制心脏传导功能而中止阵发性室上速。
传统的非药物中止阵发性室上速的方法有刺激咽部、压迫眼球或按摩颈动脉窦、Valsalva动作、潜水反射、抗休克裤充气等。这些方法中有些效果较差,有些具有一定危险性,有些病人难以合作,有些需要特殊设备。如Valsalva动作与患者深吸气及屏气能力有关,有时可能达不到所需强度,特别是心肺功能不全患者,且还与患者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有关。而直肠按摩给予稳定、持续的刺激,排除了一些主观因素,因而更能有效地兴奋心迷走神经中枢,从而使转复率提高。直肠按摩则避免了上述缺点,并且在其他方法无效时本法仍可奏效。适用于任何原因所致的PSVT。老年人PSVT伴器质性心脏病的相对较多,其心功能、传导功能存在潜在性问题,药物及电复律不一定适用,直肠按摩不失为一种治疗老年人PSVT的较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98—200
[2]于萍.药物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0,7(9):91
[3]Roberge R, Anderson E, Macmath T, et al.Termination of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by digital rectal mas-sage[J].Ann Emerg Med, 1987,16(11):1291-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