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诗歌,宜在分析语言的基础上揣摩意境,再进一步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研究诗歌的艺术构思。分析构思时,尤其要注意分析感情在构思中的动力作用与线索作用,构思的独特性也不能忽视。
[关键词] 诗歌 意境 形象 情感
诗歌是文学之精华,读诗必须注重从文学角度加以分析,才能深刻体会其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的内涵。
一、在把握诗的语言的基础上,初步揣摩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景物相契合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包括两个方面:客体描写对象和主观感受体验。这两个方面的把握,应从诗的语言分析入手。在此,语言分析是手段,意境的描述才是目的。在此以《回延安》的开始部分为例,通过分析语言形象,概括出艺术境界的内容和特征。
从艺术境界的特征上看,抓住黄土贴心窝,一头扑进亲人怀,是极富个性的动作,极具特点的画面,这是贺敬之独具而其他诗人没有的。从这一个性色彩浓郁的画面里,我们也就揣摩到了抒情主体的感情脉搏和感情节奏。
从艺术境界的色彩上看,陕北高原泥土的“黄”色,红旗的“红”色,白羊肚手巾的“白”色,色彩浓厚、和谐,鲜明地体现出艺术画面的地域特点。
从艺术境界的构成形式上看,以动景为主,有气氛渲染烘托,在动态中表现抒情主体的行为。
由此可见,触动诗人感兴、激发诗人感受的是抒情客体——延安。在这里,抒情客体和抒情主体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抒情主体对于抒情客体的革命血缘联系。在此,客体对象不是描写的主要目的,而是借以发挥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的客观基础。
二、在把握诗的意境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形象
形象,并不仅仅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从广义上看,写景诗中的景物也是形象,如刘禹锡的《望洞庭》中“白银盘里一青螺,”精巧别致地表现出洞庭湖、山的形象。另外,抒情诗中也有形象,在此重点谈抒情诗的形象分析。
抒情诗中的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要分析其时代风貌,个性特征。
不同时代的时代因素给抒情主人公以特定的时代影响,因而,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不能不带有时代的烙印。杜甫生逢唐朝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安史之乱,他的一生,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无不表现出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由于感情的涌发、提炼和倾注是以个人为基点的,因而,抒情主人公总是有个性特征的。我们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看到的是风采豪放,气度飘逸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石壕吏》中看到的是沉郁深厚的主人公形象,正因为抒情主人公有异,而形成了风格的不同。风格即人,独特的个性风格,正来源于不同的抒情主人公,因而刘勰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三、在把握诗的形象的基础上,仔细研究诗的艺术构思
诗歌艺术的旗帜上闪烁着两个大字:抒情。在研究诗的艺术构思时,理所当然地要重视分析诗的感情因素。
1.分析感情的动力作用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情是诗的根本,言是诗的外现。抒情诗以直抒胸臆、畅露情怀为特征。叙事诗是在叙事写人中抒情,将叙事和抒情熔于一炉。可以说,就本质而言,叙事诗不是说故事,而是唱故事。《琵琶行》即如此:
设置易于抒情场面。在秋风萧瑟,枫荻萧索之时,于浔阳江头,月夜送客。萧索的秋,惹起人们的秋思;静谧的夜,又增添了人们的别绪。这里,时、事、景本身就有抒情意味,可谓“景语即情语”。
沟通感情交流的渠道。“自言本身是京城女,”弹奏者如此;“我从去年辞帝京”,诗人也如此。他们都来自京都,又都是由温暖富贵的生活跌入孤寂凄楚的境地,共同的遭遇使诗人对琵琶女的境况感同身受。所以,一声曾在京都熟悉的琵琶,撞响了诗人的心弦,于是,诗人“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饱蘸感情的叙事。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用“情”浸染了客观事物,饱含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让浓郁的诗情交融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中。这样,叙事诗《琵琶行》就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从而,做到叙事与抒情的交相融合。
2.分析感情的线索作用
在诗歌中,串联珠玉珍宝的线索是感情,联结各幅艺术画面的线索是感情,把形象与形象组合起来,组成形象体系的线索也是感情,此外,画面的开阖变化,结构的起承转合,也因感情而相互联系。例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者用感情的目光巡视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用发自内心的深情呼唤,激起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一齐来赞颂为人民操劳一生的“好总理”,在祖国的心脏呼唤,则把思绪收束起来,让人们深切地感到:周总理没有死,他永远和祖国的山山水水、天南地北的广大人民在一起。可以说,在这首诗中,感情作为艺术构思的内在金线联缀了全篇。
3.分析构思的独特性
构思的独特性是诗的生命力所在。把握构思的独特角度,重要的是把握作者如何选取最有个性特点的材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关键词] 诗歌 意境 形象 情感
诗歌是文学之精华,读诗必须注重从文学角度加以分析,才能深刻体会其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的内涵。
一、在把握诗的语言的基础上,初步揣摩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景物相契合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包括两个方面:客体描写对象和主观感受体验。这两个方面的把握,应从诗的语言分析入手。在此,语言分析是手段,意境的描述才是目的。在此以《回延安》的开始部分为例,通过分析语言形象,概括出艺术境界的内容和特征。
从艺术境界的特征上看,抓住黄土贴心窝,一头扑进亲人怀,是极富个性的动作,极具特点的画面,这是贺敬之独具而其他诗人没有的。从这一个性色彩浓郁的画面里,我们也就揣摩到了抒情主体的感情脉搏和感情节奏。
从艺术境界的色彩上看,陕北高原泥土的“黄”色,红旗的“红”色,白羊肚手巾的“白”色,色彩浓厚、和谐,鲜明地体现出艺术画面的地域特点。
从艺术境界的构成形式上看,以动景为主,有气氛渲染烘托,在动态中表现抒情主体的行为。
由此可见,触动诗人感兴、激发诗人感受的是抒情客体——延安。在这里,抒情客体和抒情主体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抒情主体对于抒情客体的革命血缘联系。在此,客体对象不是描写的主要目的,而是借以发挥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的客观基础。
二、在把握诗的意境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形象
形象,并不仅仅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从广义上看,写景诗中的景物也是形象,如刘禹锡的《望洞庭》中“白银盘里一青螺,”精巧别致地表现出洞庭湖、山的形象。另外,抒情诗中也有形象,在此重点谈抒情诗的形象分析。
抒情诗中的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要分析其时代风貌,个性特征。
不同时代的时代因素给抒情主人公以特定的时代影响,因而,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不能不带有时代的烙印。杜甫生逢唐朝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安史之乱,他的一生,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无不表现出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由于感情的涌发、提炼和倾注是以个人为基点的,因而,抒情主人公总是有个性特征的。我们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看到的是风采豪放,气度飘逸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石壕吏》中看到的是沉郁深厚的主人公形象,正因为抒情主人公有异,而形成了风格的不同。风格即人,独特的个性风格,正来源于不同的抒情主人公,因而刘勰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三、在把握诗的形象的基础上,仔细研究诗的艺术构思
诗歌艺术的旗帜上闪烁着两个大字:抒情。在研究诗的艺术构思时,理所当然地要重视分析诗的感情因素。
1.分析感情的动力作用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情是诗的根本,言是诗的外现。抒情诗以直抒胸臆、畅露情怀为特征。叙事诗是在叙事写人中抒情,将叙事和抒情熔于一炉。可以说,就本质而言,叙事诗不是说故事,而是唱故事。《琵琶行》即如此:
设置易于抒情场面。在秋风萧瑟,枫荻萧索之时,于浔阳江头,月夜送客。萧索的秋,惹起人们的秋思;静谧的夜,又增添了人们的别绪。这里,时、事、景本身就有抒情意味,可谓“景语即情语”。
沟通感情交流的渠道。“自言本身是京城女,”弹奏者如此;“我从去年辞帝京”,诗人也如此。他们都来自京都,又都是由温暖富贵的生活跌入孤寂凄楚的境地,共同的遭遇使诗人对琵琶女的境况感同身受。所以,一声曾在京都熟悉的琵琶,撞响了诗人的心弦,于是,诗人“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饱蘸感情的叙事。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用“情”浸染了客观事物,饱含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让浓郁的诗情交融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中。这样,叙事诗《琵琶行》就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从而,做到叙事与抒情的交相融合。
2.分析感情的线索作用
在诗歌中,串联珠玉珍宝的线索是感情,联结各幅艺术画面的线索是感情,把形象与形象组合起来,组成形象体系的线索也是感情,此外,画面的开阖变化,结构的起承转合,也因感情而相互联系。例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者用感情的目光巡视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用发自内心的深情呼唤,激起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一齐来赞颂为人民操劳一生的“好总理”,在祖国的心脏呼唤,则把思绪收束起来,让人们深切地感到:周总理没有死,他永远和祖国的山山水水、天南地北的广大人民在一起。可以说,在这首诗中,感情作为艺术构思的内在金线联缀了全篇。
3.分析构思的独特性
构思的独特性是诗的生命力所在。把握构思的独特角度,重要的是把握作者如何选取最有个性特点的材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