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巴曲酶溶栓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的影响

来源 :中国现代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bi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巴曲酶溶栓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9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按血浆FIB水平分为高FIB组53例和对照组45例,均采用巴曲酶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浆FIB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血浆FIB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高FIB组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皮肤、黏膜出血等出血倾向。结论 伴血浆FIB升高的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巴曲酶治疗效果显著。 全文查看链接   本研究对比血浆FIB水平不同组之间使用巴曲酶治疗的效果,结果发现虽然两组血浆FIB均显著降低,然而血浆FIB水平升高患者的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血浆FIB水平正常的对照组,说明血浆FIB水平升高患者应用巴曲酶治疗,听力改善的效果更显著,提示血浆FIB水平能反映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预后。对照组疗效欠佳的原因可能与血浆FIB水平正常提示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除了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等血液流变学改变外还有其他病因,因而此类患者采用溶栓治疗效果欠佳。给予对照组无效患者高压氧、激素等治疗,部分患者听力获得较显著改善。本研究结果提示,血浆FIB升高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其病因可能与血液流变学改变密切相关,应用巴曲酶溶栓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血浆FIB正常的患者,发病可能与其他因素如病毒感染、膜迷路积水等有关,具体病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治疗前检查血浆FIB水平,可以为进一步查找病因、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衰患者的疗效。方法 71例AMI后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依普利酮治疗组36例,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早期(心梗后5d)加用依普利酮,开始剂量25mg/d,持续1个月后,无明显不良反应者加量至50mg/d观察12个月。常规治疗组35例,应用ACEI、β-R阻滞剂治疗12个月,作为对照组,分别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
[摘要]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BiBPA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的疗效,及对发生的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2006~2010年1月年我科收治的80例COPD患者(具有BiBPAP治疗适应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等治疗),治疗组在传统治疗的同时辅以BiBPAP无创通气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h
通过对我院已确诊的2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64层螺旋CT(MSCT)、彩色多普勒超声、MRI影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了解这些检查方法在颈动脉狭窄检查中的共性及差别。探求诊断颈动脉狭
1临床资料1993年10月~1999年10月共有146例患者在我科接受介入检查治疗术,患者平均年龄50.5岁(15~86)岁),男女比例为10:1.单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32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
[摘要]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 DNA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 PCR)技术对我院2009年1~11月805例疑似MP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进行MP DNA检测,同时采取静脉血检测805例患儿血清中MP-IgM抗体。结果 805倒患儿咽拭子标本MP DNA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血清中MP-IgM抗体检测阳性(P<0.05)。结论 PCR技术可以快
[摘要]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方法、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进行的43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43例中19例行腹腔镜手术,24例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发热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发热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优于开腹组。腹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