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品质的优劣决定着语文学习能力的高低。如何聚焦核心素养,有效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课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多角度释疑,从不同侧面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 聚焦 核心素养 问题意识 思维品质
语文学科着眼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语文素养就是指人用语文观点、语文思维方式方法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语文意识、语文行为、习惯、思维品质等,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方面构成。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可能性。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部分中,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知识建构、方法掌握、迁移运用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呢?
一、方法引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探究的起点,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特征。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探究的价值,要么太简单,要么不着边际,让人无从说起。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引导,教会他们提问的方法。如引导学生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些疑问词来提问;可以针对有特征的课题、开头、结尾、布局结构、关键词句、标点等进行提问;分享预习成果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他们所提的问题哪些更有探究价值,哪些问题的语言表述更精炼,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问题自己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需要共同探讨等等。学生在质疑过程中找到了学习的目标,提高了学习、思维的能力。
二、聚焦核心素养,多层面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了个体智力和思维水平的差异,具有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特征。教学时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质疑、多角度释疑,从不同侧面提升其思维品质。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表现为从不同角度、方位,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桥》一文中有这样两处:“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桥。对待同一个人,为什么老汉的态度截然不同?抓住文中的这一矛盾,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其思维的灵活性。通过研读文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汉和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学生在理清了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党支部书记和普通党员的关系后,老师进一步引导:老汉作为党支部书记,面对党员违反纪律,他怎么做的?可以看出老汉什么精神?作为父亲,在生死抉择的情况下,他又是怎么做的?学生从两个角度思考看似矛盾的“一揪”“一推”,全面深入地读懂了铁骨柔肠的老书记形象:不徇私情,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的广度、深度、难度。语文学科中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学生善于对语言的内容,人文思想进行概括总结,发现语言建构的规律,体会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妙和深刻内涵。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课题中的“跨越百年”与“美丽”看似矛盾,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其思维深刻性的品质:什么样的美丽可以跨越百年?是居里夫人的美丽容颜?显然不局限于此。是镭发出的略带蓝色的荧光?太狭隘。这时可以另辟蹊径:镭是谁发现的?在发现的过程中居里夫人是怎么做的?体现了她什么样的精神?通过研读课文,学生不仅走近了外貌美丽的居里夫人,还走进了她的内心,深刻地感受到了主人公孜孜以求、淡泊名利、坚毅顽强、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这美丽跨越时空,在人们心中永远绽放。,
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学生是学习探究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大胆质疑。在语文教学中,少不了总结评价环节。师生、生生互动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提升。如在上完《草船借箭》后,有学生认为题目中的“借”应改为“骗”。顿时班上有好几个学生纷纷赞同。学生敢于质疑教材,主动提出问题,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个问题如果学生弄不清楚,他们的观点就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为了引导学生弄清“借”与“骗”的区别,我让学生畅所欲言。有学生说“我觉得‘借’字可以,因为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诸葛亮向曹操表达了借箭的谢意。”又一学生说“这是诸葛亮在嘲讽曹操,白白送给了自己十万只箭。‘骗’含贬义,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获得了十万只箭,充分表现了他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真理越辩越明。充分交流后,学生们对“借”与“骗”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认为“借”比“骗”贴切。在讨论思辨中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了求异思维。
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独创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是独创性思维的外在体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想象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如《草原》一文有这样一句话“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作者老舍先生在这里给我们读者留下了回味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在这种境界里,你若是访问成员之一,会吟一首怎样的小诗?(播放草原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想象的闸门一下被打开:“草原是一幅绚丽的画,也是一首奇丽的诗。/云儿舞动着洁白的裙,灵动飘逸。/碧草轻柔地摇曳着,翠色欲流。/羊群尽情地品尝著芳草,回味悠长……”又如《我想》一文的仿写,有学生写到“我想把耳朵安在杨树枝上。/听黄莺歌唱,听地壳运动之声,听啊听——地震恶魔从此偃旗息鼓。”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品质的优劣决定着思维能力的高低。因此,聚焦核心素养,着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修的一门课。
参考文献:
[1]杨华.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M].
[2]吴筱玫.核心素养导向的备课[M].
关键词 聚焦 核心素养 问题意识 思维品质
语文学科着眼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语文素养就是指人用语文观点、语文思维方式方法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语文意识、语文行为、习惯、思维品质等,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方面构成。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可能性。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部分中,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知识建构、方法掌握、迁移运用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呢?
一、方法引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探究的起点,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特征。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探究的价值,要么太简单,要么不着边际,让人无从说起。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引导,教会他们提问的方法。如引导学生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些疑问词来提问;可以针对有特征的课题、开头、结尾、布局结构、关键词句、标点等进行提问;分享预习成果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他们所提的问题哪些更有探究价值,哪些问题的语言表述更精炼,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问题自己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需要共同探讨等等。学生在质疑过程中找到了学习的目标,提高了学习、思维的能力。
二、聚焦核心素养,多层面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了个体智力和思维水平的差异,具有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特征。教学时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质疑、多角度释疑,从不同侧面提升其思维品质。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表现为从不同角度、方位,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桥》一文中有这样两处:“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桥。对待同一个人,为什么老汉的态度截然不同?抓住文中的这一矛盾,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其思维的灵活性。通过研读文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汉和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学生在理清了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党支部书记和普通党员的关系后,老师进一步引导:老汉作为党支部书记,面对党员违反纪律,他怎么做的?可以看出老汉什么精神?作为父亲,在生死抉择的情况下,他又是怎么做的?学生从两个角度思考看似矛盾的“一揪”“一推”,全面深入地读懂了铁骨柔肠的老书记形象:不徇私情,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的广度、深度、难度。语文学科中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学生善于对语言的内容,人文思想进行概括总结,发现语言建构的规律,体会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妙和深刻内涵。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课题中的“跨越百年”与“美丽”看似矛盾,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其思维深刻性的品质:什么样的美丽可以跨越百年?是居里夫人的美丽容颜?显然不局限于此。是镭发出的略带蓝色的荧光?太狭隘。这时可以另辟蹊径:镭是谁发现的?在发现的过程中居里夫人是怎么做的?体现了她什么样的精神?通过研读课文,学生不仅走近了外貌美丽的居里夫人,还走进了她的内心,深刻地感受到了主人公孜孜以求、淡泊名利、坚毅顽强、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这美丽跨越时空,在人们心中永远绽放。,
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学生是学习探究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大胆质疑。在语文教学中,少不了总结评价环节。师生、生生互动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提升。如在上完《草船借箭》后,有学生认为题目中的“借”应改为“骗”。顿时班上有好几个学生纷纷赞同。学生敢于质疑教材,主动提出问题,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个问题如果学生弄不清楚,他们的观点就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为了引导学生弄清“借”与“骗”的区别,我让学生畅所欲言。有学生说“我觉得‘借’字可以,因为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诸葛亮向曹操表达了借箭的谢意。”又一学生说“这是诸葛亮在嘲讽曹操,白白送给了自己十万只箭。‘骗’含贬义,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获得了十万只箭,充分表现了他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真理越辩越明。充分交流后,学生们对“借”与“骗”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认为“借”比“骗”贴切。在讨论思辨中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了求异思维。
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独创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是独创性思维的外在体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想象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如《草原》一文有这样一句话“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作者老舍先生在这里给我们读者留下了回味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在这种境界里,你若是访问成员之一,会吟一首怎样的小诗?(播放草原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想象的闸门一下被打开:“草原是一幅绚丽的画,也是一首奇丽的诗。/云儿舞动着洁白的裙,灵动飘逸。/碧草轻柔地摇曳着,翠色欲流。/羊群尽情地品尝著芳草,回味悠长……”又如《我想》一文的仿写,有学生写到“我想把耳朵安在杨树枝上。/听黄莺歌唱,听地壳运动之声,听啊听——地震恶魔从此偃旗息鼓。”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品质的优劣决定着思维能力的高低。因此,聚焦核心素养,着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修的一门课。
参考文献:
[1]杨华.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M].
[2]吴筱玫.核心素养导向的备课[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