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特大桥195m高墩稳定分析

来源 :安家(建筑与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y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文献综述
  1.1桥梁稳定理论的发展
  世界上有不少桥梁因为失稳而丧失承载力的事故,例如,俄罗斯的克夫达敞开式桥,于 1857 年因上弦压杆失稳而引起全桥破坏;加拿大的魁北克桥于 1907年在架设过程中由于悬臂端下弦杆的腹板翘曲而引起严重破坏事故;前苏联的莫兹尔桥,于 1925 年试车时由于压杆失稳而发生事故;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的西门桥,于 1970 年在架设拼拢整孔左右两半(截面)钢筋箱时,上翼板在跨中失稳,导致 112m 的整跨倒塌。
  桥梁失稳事故的发生促进了桥梁稳定理论的发展。早在 1744 年,欧拉(Euler.L)就进行了弹性压杆屈曲的理论计算,得出了著名的欧拉公式,但该公式并未考虑到结构失稳过程中弹性模量的变化。1889 年恩格赛(Engresser.Fr.)则给出了塑性稳定的理论解,用结构材料的切线模量代替欧拉公式中的弹性模量,该理论假设当压杆临界力超过比例极限时,弹性模量应该用切线模量来代替,认为有效模量是弹性模量的函数,因为此理论采用了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所以只能适用于一种特定材料。布里安(Bryan.G.H.)于 1891 年做了单向均匀受压简支矩形板的稳定分析。普兰特尔(Prandtl.L.)和米歇尔(Michell.J.H.)几乎同时发表了有关梁体侧倾的研究结果。1910 年,卡门(Karman)创立了双模量理论,独立推导了双模量公式来寻求压杆的非弹性临界荷载。上世纪 30 年代,有关薄壁杆件弯扭屈曲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此后,桥梁结构稳定理论结合各种形式的荷载,支撑情况和结构构造得到了不断发展。
  随着现代桥梁结构跨径的增大和柔性桥墩结构的应用,结构分析中索的伸长、梁柱效应、后期荷载及结构水平位移的二阶影响变得不可忽略。早在 1888 年,Melan就在悬索结构分析中提出了几何非线性挠度理论。目前,主要应用于桥梁结构非线性计算的程序有:ADINA、ANSYS、NON—SAP、MIDAS/FEA、MSC/MARC、MSC/NASTRAN、Perform-3D、Open SEES、Abaqus等。
  1.2国内超高墩连续刚构桥的发展
  我國对高桥墩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我国于 1992 年,将“100 米以上高桥墩的研究”列入铁路、公路先行计划的科研项目中,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建设明显加快,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高速公路的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由于西部崇山峻岭,沟谷纵横的地形条件,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以其跨越能力大,施工难度小,行车舒顺,养护简便,造价较低等优点成为山区高速公路跨越山谷、河流的主要结构形式。近几年,国内已建的部分高墩连续刚构桥如表 1. 1 所示。
  1.3高墩稳定问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桥梁结构非线性稳定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理论和程序相结合的手段。文献以阶梯式高墩为对象,提出用等效柱端集中压力来代替墩柱中的分布压力,并用纽玛克数值解法来近似分析高墩的几何非线性效应;程翔云根据最小势能原理,用瑞雷一里兹法解决了高桥墩的几何非线性分析问题并提出了等效水平力的新概念方便地解决了桥墩和板式橡胶支座联合抵抗垂直力所产生的二次效应问题;颜全胜,戴公连等人以势能驻值原理为基础,提出了U.L.列式的增量平衡方程,并编制了结构几何非线性分析程序;郭梅以稳定性理论为基础,求得高墩连续刚构桥在施工及使用阶段的稳定计算公式;白青侠,宋一凡用能量法,考虑地基弹性变形影响,对高桥墩进行了几何非线性稳定分析,并根据最小势能原理,用瑞利一里兹法对闭口薄壁桥墩稳定性进行分析,导出了考虑自重条件下桥墩的稳定计算公式;赵伟封、马保林等以洛河特大桥为例,利用空间有限元法对薄壁特高墩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空间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李伟,朱慈勉,胡晓依将几杆弯曲平衡微分方程的解(即挠曲线方程)分解为正弦曲线和多次曲线叠加的形式,通过对压杆特定受力平衡状态的分析,把求解压杆微分方程的问题转化为根据压杆的边界和平衡条件,确定挠曲线方程的待定几何参数问题建立了考虑 p ? Δ 效应(轴力二阶效应)的挠度理论计算公式。在工程实践分析计算中,往往由于结构过于复杂,计算机数值分析的方法被广泛采用,如有限元 MIDAS 结构分析软件。对于第一类稳定问题(弹性屈曲),在 MIDAS 中对应的分析类型就是特征值屈曲分析(Buckling Analysis);对于第二类稳定问题(塑性屈曲),通常是通过给结构引入适当的扰动(如几何或材料的初始缺陷,或外荷载扰动),按静力分析的方法求解结构在加载过程的位移响应历程,通过 p ? Δ 曲线识别其屈曲点。对结构几何初始缺陷施加,一般应采用结构的实际缺陷,由于工程结构的实际缺陷难以测量,有限元 MIDAS 分析中通常通过引入结构一阶屈曲模态所产生变形的一定比例,更新模型坐标来引入初始缺陷,但由于软件程序的局限性,往往要通过其他方式计入初始缺陷,引入单边日照效应产生的初始缺陷来考虑结构几何非线性;有采用在墩顶施加初始位移作为初始缺陷。本论文中所采用的施加初始缺陷的方法按最不利原则(结构是失稳破坏而非压碎破坏),在墩顶施加集中力,使桥墩产生的初始缺陷与一阶线弹性屈曲所产生位移的 1/300 相当。
  2.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本文以赫章特大桥为工程背景,结构采用集中力加载方式,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影响,以压溃准则为失稳判定准则,利用有限元MIDAS结构分析软件对195m高墩的裸墩工况进行了非线性稳定计算,以期指导工程实践。
  3.赫章特大桥195m高墩稳定分析
  3.1工程概况
  赫章特大桥为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赫章段的一座跨河特大桥。该桥主桥为96m+2×180m+96m的四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如图1所示。
  桥墩墩身采用C50混凝土。11# 主墩墩高195m,箱墩横向宽17.5m,纵向顶宽9.0m,外侧按60:1放坡,横桥向壁厚1.2m,顺桥向壁厚1.2m,纵桥向两道 0.8m 厚加劲肋,竖向设5道横隔板,墩顶、底均为高3.0m的实心段。如图2为11#墩一般构造。   3.2 MIDAS软件建模
  根据11#墩实际构造尺寸,采用MIDAS软件中的板单元建立此墩的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如图3。其中该墩的墩顶实心段、墩底实心段、纵向加劲肋和5道横隔板均采用板单元建模,墩底按固支考虑,混凝土的塑性材料模型选用MIDAS软件中的Von-Misess模型。
  3.3 11#墩的线弹性屈曲荷载分析
  考虑自重,并在墩顶加一个100kN的集中荷载。进行屈曲分析,如图4。因为纵桥向为弱轴向,所以在桥墩的施工阶段,纵桥向更容易发生失稳,应当注意加强弱轴向的约束措施。因此,一阶失稳模态为纵桥向一阶横弯,特征值为43624,稳定系数为2.64,二阶失稳模态为横桥向一阶横弯,特征值为64227,稳定系数为3.88,说明在施工期间如果不考虑风作用和初始缺陷以及材料非线性因素,桥墩是不会发生先于强度破坏的失稳破坏的,因此应该考虑风作用以及初始缺陷、材料非线性的影响,以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3.4 考虑风作用以及初始缺陷、材料非线性的稳定分析
  3.4.1 风荷载计算
  根据赫章特大桥数值风洞试验结果,桥址处 100年一遇的风速为23.37m/s,桥位风场类别为 C类。施工阶段风速重现期系数取0.88,并依据《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风荷载按距离地面以上0.65倍墩高的风速值确定。横桥向桥墩风荷载为1.64kN/m2,横桥向桥墩风荷载为2.18kN/m2。
  3.4.2 初始缺陷
  对结构进行线性稳定分析可以的到结构的屈曲荷载和屈曲模态,其屈曲荷载可以近似代表实际结构相应非线性稳定的上限,其屈曲模态可以近似反映结构实际的失稳形式。可将结构线性屈曲模态(一般取最易出现的第一模态)对应的结构位移乘以一个较小的系数作为结构的初始变形,然后在进行几何非线性分析。分别取桥墩的一阶失稳模态和二阶失稳模态作为纵桥向和横桥向的初始几何缺陷分布模态,其缺陷最大计算值按桥墩高度的1/300取值。
  3.4.3 材料的非線性
  通过定义塑性材料,塑性材料的本构模型如图5,
  3.4.4 纵桥向Midas非线性分析
  加载模型如图6。
  在考虑自重、风荷载、初始变形及材料非线性的情况下,经过求解器求解,后处理得到桥墩在墩顶集中荷载下的极限承载力1.18×106kN,墩顶荷载-位移曲线如图7。
  桥墩在极限荷载下的位移云图如图8,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竖向5道横隔板的设置增加了内部间的相互约束,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桥墩的稳定能力;桥墩内部纵向的两道加劲肋对桥墩的稳定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3.4.5 结论
  经过Midas软件非线性分析,纵桥向加风荷载时,稳定系数是0.715。并且在加不同方向的初始缺陷和不同方向的风荷载工况下,均表现为纵桥向发生失稳。因此在实际施工桥墩的过程中以及最大悬臂阶段,应该更加重视纵桥向的稳定。在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中,设计者考虑到在温度荷载作用下,为了桥梁结构不产生过大的温度内力,会把桥墩的纵桥向设计的比较柔,纵桥向的稳定能力会下降,所以纵桥向的稳定问题应该引起设计者的关注,并合理的权衡两者之间的利害关系。
  4.参考文献
  1.黄己伟.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非线性稳定计算[J]. 桥隧工程, 2011, (11): 43-54
  2.陈骥. 钢结构稳定理论与设计[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3.葛俊颖. 桥梁工程软件midas Civil使用指南[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3.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社会高速发展,借助计算机技术使得信息流通速度更快,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越发密切,这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大数据便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而产生。随着云时代来临,大数据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大数据通常被用来形容为企业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数据。2012年以来,大数据被越来越多的提及,展现了信息时代来临海量的数据,反映出了时代的特征。当前,数据开始迅速膨胀,在大数据体量在不断增长的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们对城乡规划建设的认识和关注逐渐提高,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推动城乡规划建设发展的助燃剂。现代城乡规划的科学发展是以大数据信息为基础,大数据技术为手段,精准归纳、综合划分,对于各个阶段的规划工作优化、完善,重新实现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基于此,以下对基于城乡规划建设的土地资源管理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土地资源管理;分析  引言  当
摘要: 铁路建设可以保证货物的高效转运,有效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更加重视铁路,同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如果建成的铁路希望充分利用其运输能力,有必要确保信号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有必要确保轨道信号设备的更好维护和安全。但是,由于该设备的结构复杂,包括许多方面,因此,交换系统,设备中的转辙机和广告客户具有不同的功能、结构和功能,必须及时纠正每个部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以确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是将城市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三者相结合来进行统筹规划。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城市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能源日益短缺,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实现城市绿色、循環、低碳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镇安县城市总体规划中新时期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时期;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设计研究  1 镇安区位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秦
摘要:在隧洞施工中,由于地理位置、地层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往往会造成爆破开挖不能使用及常规机械开挖施工困难的情况。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将水磨钻非爆破开挖施工工艺应用到小断面水工隧洞施工中。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情况下,在受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的小断面隧道开挖施工中,使用合理的取芯设备,采取安全可靠的保证措施,水磨钻非爆破开挖不仅能够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能够缩短工程期限,提
摘要:本文介绍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并阐述了审美心理学和建筑形式美的区别。着重介绍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两大基本原理:简化原理和完型原理。格式塔心理学中主要是针对二维图像的研究,本文结合建筑设计手法与经验,汲取了格式塔心理学的部分原理运用于三维空间的建筑设计之中。最后提出了格式塔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简化原理;完型原理;图形方向;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定向轴线;图底关系
图表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序号和简短准确的标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图表中注释用的角码符号一律采用单个右上角码的形式,按英文字母形式顺序选用:a、b、c、d……在表注或图注中依先纵后横的顺序依次标出。表注或图注栏要有“注:”字样。确保每张图表在正文中标明。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市政给排水施工技术在长距离顶管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十分关键,有效把握施工流程、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案能够为整体市政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结合长距离顶管施工的内涵、效果、应用与发展为给排水施工效率提供科学依据,以更有效、完善的技术措施落实于实际施工体系当中,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施工技术、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应用与发展  一、
摘要:水利工程的发展在我国经济转型中占据着较为核心的位置,因此在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对混凝土的施工以及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可有效提升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体的工程使用寿命。结合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水利建设单位的建设需求,对混凝土施工质量进行细化监督,采取先进的施工技术以及质量控制对策提升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有效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质量和建筑要求都有了明显提升,而当代民众也逐步认识到住房安全的重要性。在当前阶段,建筑企业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就必须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并对建筑成本进行严格控制。这样既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也能够提高工作质量。但是从现状来看,此项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管理控制;具体措施  引言:建筑本身具有涉及范围广、建设周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