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式周围神经选择性部分切断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下肢痉挛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联合式周围神经选择性部分切断术(SPN)治疗儿童脑性瘫痪下肢痉挛状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7年3月至2017年3月于临沂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双侧闭孔神经前支、胫神经、坐骨神经联合式SPN治疗,且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脑性瘫痪下肢痉挛状态患儿,共109例(218侧肢体)。术后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mAS)评估下肢痉挛的缓解程度,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评估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并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全部患儿随访时间为12~132个月,平均(73.6±16.7)个月。218侧中,209侧(95.9%)肢体术后痉挛状态即刻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末次随访缓解率为90.8%(198侧);术前髋内收肌、踝跖屈肌的mAS分别为(2.66±0.49)分、(3.36±0.52)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2±0.46 )分、(1.57±0.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末次随访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率为87.2%(95/109);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的GMFCS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8侧肢体中,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感觉障碍51侧(23.4%),发生下肢肌力下降39侧(17.9%),以上症状在随访期间均有不同程度好转。

结论

对于因各种原因不能行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PR)或行SPR后下肢仍存在较重痉挛的脑性瘫痪患儿,采用双侧闭孔神经前支、胫神经、坐骨神经联合式SPN可有效、安全地缓解痉挛状态,改善下肢运动功能。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初步探讨可穿戴混合现实全息影像指导经颅穿刺置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需要急诊行经颅穿刺置管的25例患者为试验组(A组;脑室穿刺18例、血肿穿刺6例、脑脓肿穿刺1例)。回顾性连续纳入同一术者于2017年2月至7月已急诊行穿刺引流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B组;脑室穿刺20例、血肿穿刺4例、脓肿穿刺1例)。A组根据术前计划所得穿
34年弹指一挥间,回首《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创刊、发展和成熟的不凡历程,在王忠诚为代表的老一代神经外科前辈开拓创新精神的指引和各位神经外科同道的信任和支持下,杂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见证了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立足今日,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神经外科技术日新月异,杂志将以推动神经外科的创新发展为主旨,努力建设创新技术的推广平台,不断提高杂志的内涵和质量。展望未来,仍有星辰大海,《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将和中
期刊
目的观察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PR)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CP)的手术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纳入2003年3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丰台医院神经外科行腰骶段SPR手术并获1年以上随访的痉挛型CP患者508例。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标准评估手术疗效(≤2级为痉挛缓解),观察围手术期(手术后至出院前)和中远期并发症(随访>1年)的发生率,分析发生的原因、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选择性部分切断术(SPN)治疗成人脑源性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11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PN治疗的61例成人脑源性肢体痉挛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术后痉挛程度、肌张力、步态功能及生命质量的改善率,并评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1例患者,共计73侧肢体手术。其中上肢5侧,下肢68侧,共涉及94支周围神经。所有患者随访11~26个月,平均(19.5±7.
神经内镜下颅底外科手术理念源自于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近10多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光源镜头与手术设备器械的不断革新,使得这一领域倍受关注。同时,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在颅底外科的应用指征也更加广泛、独立。本文将着重关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术者间的合作、操作与止血技术以及颅底重建的进展,同时对其在不同颅底部位及病变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最后亦提出该技术入路的局限性与瓶颈,并展望未来。
期刊
目的探讨改良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以发作性痉挛为主要表现的难治性抽动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于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以发作性痉挛为主要表现的难治性抽动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双侧改良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采用国际通用的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2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4
目的探讨通过皮质脑电图(ECoG)静息态慢皮质电位分析定位脑运动区皮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解放军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脑功能区病变患者,均在术中唤醒状态下手术,术中采用皮质直接电刺激(DES)定位运动区皮质。采集并分析静息状态下的ECoG信号,评价其定位运动区皮质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均通过DES完成对运动区皮质的定位,在静息状态下可见ECo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成人脑源性下肢痉挛状态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sEMG)的肌电积分值(iEMG)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40例成人卒中或颅脑外伤后下肢痉挛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超声
目前,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排名第一的疾病。随着显微外科及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这类疾病的治疗效果不断改善。然而,某些脑血管疾病如复杂颅内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长节段狭窄和(或)闭塞在单一模式下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复合手术技术综合了血管内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两种技术的优势,极大提高了复杂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和手术安全性。本文就复合手术技术在脑血管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