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州的北大门(组诗)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w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妃子的故乡
  像找不著路径一样
  我的甘洛玉田
  玉田的姑娘
  姑娘成为了妃子
  像看不清事物一样
  我的甘洛玉田
  玉田的姑娘
  姑娘成为了传说
  像阳光一样扑朔
  像月色一样迷离
  甘洛玉田出妃子
  传说传了几千年
  我在甘洛玉田镇
  寻找一个美丽的姑娘
  美丽的姑娘
  她传说中成为了妃子
  分开众人,我一直在寻找
  离开众人谈不上万花丛中一点红
  我没有能力,我只是在想
  谁家的姑娘有那么大福气
  像正史野史一样绵长
  她的身段,她的容貌
  只可想象
  不可亵渎
  我在路上遇着了路
  我在事物上看事物
  我知道甘洛玉田成为了妃子
  尽管传说得使人不得不信
  佛像在甘洛海棠千佛寺
  我不信佛的,但绝不杀生
  但我也信佛,满含着虔诚
  在甘洛海棠的千佛寺
  我看见了阿普吉牟
  他端庄的步伐
  穿过几千年的风雨
  他仍在行走
  在甘洛海棠的千佛寺
  我相信阿普吉牟也看见了我
  导游是一个汉族老妪
  谈到阿普吉牟,她特激动
  被我的同事所感染
  在甘洛海棠的千佛寺
  他的儿子,传说三个儿子
  老大成为了汉族祖先
  老二成为了藏族祖先
  老幺成为了彝族祖先
  在甘洛海棠的千佛寺
  进了千佛寺,往右拐,走上去
  就是了。我的向往
  包括我的思想与情感,都在
  那里停留,在阿普吉牟佛像前
  想过去,抚今朝,思未来
  在甘洛海棠的千佛寺
  阿普吉牟,左右两边
  有两尊略小的佛像
  任何话语都显得苍白
  我不信佛,用不着顶礼膜拜
  在相信着万物众生自有定数
  阿普吉牟仍在行走
  在梦中,在现实的路途
  自治州的北大门
  自治州的北大门
  什么州,凉山州
  北大门,往北,已经是外面的世界
  甘洛火车站,我下车了
  形如一个眼睛,一个单独的明亮的
  眼睛。没有风,但有靓丽的妹子
  不是我的,她有归宿
  我只是一个过客
  我只是要去探亲访友
  在火车站,在路上
  司机和我攀谈,却原来我们是
  弟兄。这之前,我们素昧平生
  啊呀,说什么他不收车费
  自治州的北大门
  什么州,凉山州
  大渡河边上的一座小县城,谚语说
  “石头入流水回不来
  人进甘洛回不去”
  像丢一个石子
  但我相信“出名要出在甘洛”
  找不见回家的路途了……
  像大凉山的人和事物一样
  起点,或终点。人生就那么一回事
  自治州的北大门,甘洛火车站
  回来和出去都一样
  我不想做“石子”,避开历史
  我不是甘洛人,所以是外乡人
  像丢一个石子一一
  石头,沉入深底的石头
  石头,慢慢沉入,在空中
  总有这一种的心情滋养着我
  想象它是如何被丢出去的
  又怎样的落下的,弧线、直线……
  反正在自治州的北大门
其他文献
甲古甘洛  彝谚说,到了甲古甘洛  你就不能回头哕  到了甲古甘洛,所有的石头  就不会游上河岸  甘洛县城,一条独街  像传说中的河流贯穿南北  汇入河流,我疑心自己  就是一块游不上岸的石头  彝谚说,到了甲古甘洛  你就不能回头啦  如果情不自禁回了头  换来的也只有牵肠挂肚  吉日峰  彝谚说,生子不见吉曰峰  枉在世上走一程  彝谚触碰不到的地方  星星点点,散落着一群游客  朦朧的晨光
期刊
彝族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必将由儿童成长为青年、壮年,最后衰老而死亡。有生就有死,生死是人生的连续反映。即使人的躯体死了,灵魂也可以由亲友后代祭送上天,逝者只是“跟祖擀毡去,随母织布去”了而己。  居住在甘洛一带的彝族认为,人死后,灵魂就回到一个叫“世姆恩哈”的地方。世姆恩哈为彝语,就是指地球的上方,是天堂或天国之意,是极乐世界,是所有彝人死后理想的归宿,灵魂的去向。  在彝族的丧葬习俗
期刊
一列绿皮火车载着我们穿越开阔的平原进入纵横的沟谷抵达群山深处的小城——甘洛。一路上缓慢地摇晃着,嗡嗡地喧嚣着,混沌地昏昏欲睡着,像读一本不断流淌的令人迷醉的意识流小说。当思绪早已离题万里时,小说的最后一页便停留在了黄昏的县城车站上,还未等漂浮的薄雾散去,歌声与美酒便把我拉回了明阔的现实之中,看着那些热情的笑魇,我想起了那句话: “来客犹归人,他乡亦故乡。”  清晨,雨后的故乡色彩清丽,山间缥缈着云
期刊
现在的交通真是了不得,这不,就连过去由于高山大川路途艰险,被喻为“人到甘洛不复返”的秘境之地,于今己只是在遥远而迷蒙的记忆里了。除了名声显赫的成昆铁路途经这里外,公路即或称不上密如蛛网但也完全算得上四通八达。你看,从昭觉经普雄经越西可以去;从西昌经喜德经越西可以去,从西昌经石棉栗子坪经海棠可到达;从乐山经峨边经乌斯河可到达;从雅安经汉源经乌斯河当然也就能够到达。  回溯远古,甘洛县境东北部早在西汉
期刊
一  文明的孕育多与河流有关,流向哪里,哪里姹紫嫣红。即便是被峡谷逼迫得汹涌呼啸的河流,大抵也会出现平缓的河段,经年累月地流淌,与人的创造力一旦媾和,文化和文明就灿然了。  大渡河,由藏区跌跌撞撞而来,凶猛急速,似有把高山冲毁、崩裂、垮塌的磅礴之力,但进入甘洛以北,像被驯服了,波光粼粼,蓝幽幽地流淌在宽阔的大山河床里。流域南北可望,但毕竟山高水深,天堑阻隔,两边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哪怕很迫切,也得绕山
期刊
世界上有太多太多令人向往的地方,更有让人梦绕魂牵的神秘境地——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诺亚方舟、撒哈拉大沙漠、珠穆朗玛峰……仅中国而言,就有被誉为“最后的原始部落”——云南边陲的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翁丁佤族村寨、南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传说野人出没的湖北省神农架、幽藏于无数雪峰和碧绿群山之中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具有世界高峰丛深洼地典型地貌形态组合的广西凤山天坑……  但是我们很难走遍每一个地
期刊
创可贴的雨打在夏天的皮肤  捻成羊毛的线白昼的叫声上,被夜  泡胀开来。  盘踞的长发在割开的时间上筑巢,  打更的乌用铁轨剃头,算计  夜的大小,和土豆的死活。  隧洞的安眠药停靠在蜘蛛  用矿泉水凝成的眼睑上。  绿色的电潜伏在一捆捆的夜幕中,  直到把江河跑小,用燈光喘气的  钢铁,在山上的桉树中蜕皮。  辣椒停靠在坨坨肉开门的每一个站口,  用仅存的河水在木碗的酒中睡眠。  傍着火苗生长的
期刊
在火把飘舞千年的川西南高原  我把彝族焰耀的火称为信念  乘坐成昆线去甘洛六小时  我将经纬上的凉山唤着“远”  世界旋转 快得令人来不及咀嚼每个突发事件  去甘洛太慢 我从盼望到抵达用了二十九年  有种诱惑叫做:文学的引力  沉睡的山总有苏醒的那天  青山之上云烟袅绕  旷野之下 宝藏蕴藏  苦荞虽苦却能治疗世间有种疾病: “甜”  杆杆酒醇香 那是历史酝酿的诗意与浪漫  坐着火车去凉山 补一堂
期刊
走在泸沽湖  王青山  主要人物  刘若男:女。19岁。在校大学生  阿妈(纳塔·边马打珍):女。52岁。纳塔家的“达布”(女主人)  拉措(纳塔·边马拉措):女。19岁。阿妈的三女儿  阿普(纳塔·边马央章):男。73岁。阿妈的舅舅,纳塔家最年长者  央青(纳塔·边马央青):女。12岁。阿妈的外孙女(阿妈大女儿的女儿)。  第一章  一  晨曦中的格姆神山。  亮海。水中,一只猪槽船。  亮海和
期刊
昔日之海棠  昔日之海棠  生根在古道之上  花繁葉茂  色泽喧嚣  昔日之海棠  南连彝山北接汉区  商队南来北往  海棠迎来送往  昔日之海棠  名声随风传向远方  远比成都还要北的远方  远比西昌还要南的远方  昔日之海棠  今日古道荒草丛生  海棠曾经被遗忘  风依然吹来吹去  昔日那样的风吹来吹去  云依然飘来飘去  昔日那样的云飘来飘去  风中没有海棠的名声  云里没有海棠的名声  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