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收烘管理是蚕茧管理的主要内容,收烘管理最终结果体现在茧丝质量上,收烘管理好,蚕茧质量就好,经济效益就高。因此,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生产经营思想,严格执行收烘技术管理规范,落实质量管理措施,最大限度的保全茧质,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收烘;茧丝质量;措施
在蚕桑生产过程中,影响茧丝质量的因素和环节很多,如蚕品种、养蚕技术、簇中管理、蚕茧收烘技术、制丝工艺中的煮茧技术等,但蚕茧收烘对茧丝质量的影响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若忽视这一环节,那么其它因素的改善都将全功尽弃。现将收烘工作中保全茧丝质量的措施介绍如下:
1 收烘工作必须结合蚕农的饲养情况进
行要派技术员到农家指导,特别是上簇阶段。簇具和簇中保护是决定茧质的关键环节,要指导蚕农适熟上簇,未熟蚕上簇影响茧层丝量,过熟蚕上簇极易结双宫茧或畸形茧;上簇要稀上,上簇后要保持簇室通风排湿,做好簇中后期排湿工作有利于提高蚕茧解舒。
2 坚持按质定级,以级定价
要让蚕农了解制丝工艺环节对原料茧的质量要求,提高蚕农的蚕茧质量意识,鼓励蚕农通过优质蚕茧获得更大的利益。
3 一定要处理好鲜茧,防止鲜茧蒸热
要向蚕农宣传售茧时必须用透气物料装放运送,最好用稀眼竹器装茧,运茧途中要避免日晒雨淋和挤压,售茧时要轻倒、轻铺、轻放,防止振破蛹体;收购后必须及时处理,最好用篮堆法;用垅堆时,不能堆得过高,以.06m内为限,同时下铺垫席,并挖垅沟以防蒸热发生,鲜茧在24h内必须处理成半干茧。
4 二次烘干法中影响茧质的主要因素
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二次烘干法。二次烘干法中影响茧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湿度、气流和时间。因此烘烤时要在保护茧质的前提下,适时调节配置这4个因素。
4.1 温度的配置 茧层是蛋白质物质,在长时间高温的作用下,往往会导致丝胶蛋白质变性,使缥丝解舒困难。其在减速干燥的后阶段,茧体含水率已不多,干燥速度慢,若此时再处于高温下,势必损害茧丝的质量,不但丝胶变性,而且丝素结构破坏,茧丝发黄脆化,丝纤维的强伸度下降;反之,若采取长时间低温烘茧,同样会造成丝胶变性,不能补正外层丝胶易溶的弱点,缥丝时使洁净和清洁成绩下降。因此烘茧温度一定要在保护茧质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配置:头烘预热阶段争取在30—40mni内使炕内空气温度升到100℃,进人恒温阶段保持在100—110℃,以110℃最佳。二烘开始即开始减速干燥,温度用90—100℃,烘Zh后,降温至80℃,最后出炕前1一Zh温度降至70℃最佳。烤茧温度切忌“高温急烘和低温闷烘”。
4.2 湿度的配置 丝胶在60一90℃的干热温度范围内,变性尚不显著,但湿热对丝胶变性的影响则远大于干热,所以在水分蒸发旺盛的等速干燥阶段,如湿度过大,则使蚕丝处于高温多湿状态,丝胶变性加剧,将损害茧丝的品质。在减速干燥阶段,因茧层的水分含量较少,此时若采用过低的湿度,将造成茧层过干而影响解舒。因此,在干燥过程中,必须适时调节干燥室内的相对湿度,使其达到干燥快,丝胶变性小的目的。头烘进炕一般30mni左右前,排湿吸气要全关闭并加大火力,等灶温升到标准温度,手触灶内湿度很大时,则将排湿吸气全部开放,充分排湿,直到半干茧出炕为止,这一阶段的相对湿度保持在6%一10%。二烘进灶与头烘二样升到标准温度时排吸气全开,Zh后开一半,减少排湿,湿度保持在12%一巧%。出炕前lh开13/或全關,适当留湿,湿度保持在20%一25%,以免茧层过干影响茧质。从干燥全过程来讲,干燥室内相对湿度的控制应掌握“先低后高”的原则,等速干燥阶段要高温低湿;减速干燥前段要降温适湿;减速干燥后段要低温保湿,这样才能达到保全茧质的目的。总之,湿度的控制应按“湿多多排,湿少少排”的要求,也就是头烘要充分排湿,二烘要合理出湿。
4.3 等速阶段风速(气流)配置 等速阶段风速(气流)大有利于干燥和排湿,但风速过大,使蛹体水分扩散速度迟于茧层表面水分蒸发速度,茧层过干使茧质恶化,因此,进人减速阶段特别是减速后阶段,风速应逐渐减小,以降低表面汽化速率,使水分内部扩散与表面汽化基本平衡,从而避免茧层过干状态。
4.4 干燥时间 目前生产上很多茧站都使用车子风扇灶干燥设备,根据蚕茧干燥规律,控制好温度、湿度和气流,一般的烘茧周期是:头烘需2.5—3h,二烘需3—3.5h。
4.5 二烘出炕适干程度 二烘出炕前必须对蚕茧做适干程度检查,如鼻闻微香,手触干燥,摇茧声音清脆;剖茧捻蛹轻松易碎,略重油(有油不腻),部分成小片,搓捻即成线香条即可出炕。出炕干茧的适干率不得低于85%。出炕后的干茧须经冷却后,才能装袋打包。
4.6 “还性”程度的影响 头烘出灶的半干茧一定要处理好“还性”的程度。处理好还性,能使茧和茧、茧层和蛹体、蛹体表面和蛹心间的水分不平衡的现象得到调节,以缩小开差,达到茧粒之间的含水率趋于平衡,使之在二烘时增加对热力的抵抗而减少丝胶变性,否则不仅会影响二烘适干均匀,而且还会降低解舒率。掌握还性的程度以手插人茧堆中,感觉阴凉、弹性弱、茧层柔软为适度。时间一般4d左右(阴雨多湿天可提前ld),并有轻微馒味。过度还性产生蒸热容易损伤茧质。
参考文献:
[1] 孙波,刘小瑞,吴明涛.蚕茧干燥的发展现状及趋势[A].中国农业工程学
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关键词:收烘;茧丝质量;措施
在蚕桑生产过程中,影响茧丝质量的因素和环节很多,如蚕品种、养蚕技术、簇中管理、蚕茧收烘技术、制丝工艺中的煮茧技术等,但蚕茧收烘对茧丝质量的影响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若忽视这一环节,那么其它因素的改善都将全功尽弃。现将收烘工作中保全茧丝质量的措施介绍如下:
1 收烘工作必须结合蚕农的饲养情况进
行要派技术员到农家指导,特别是上簇阶段。簇具和簇中保护是决定茧质的关键环节,要指导蚕农适熟上簇,未熟蚕上簇影响茧层丝量,过熟蚕上簇极易结双宫茧或畸形茧;上簇要稀上,上簇后要保持簇室通风排湿,做好簇中后期排湿工作有利于提高蚕茧解舒。
2 坚持按质定级,以级定价
要让蚕农了解制丝工艺环节对原料茧的质量要求,提高蚕农的蚕茧质量意识,鼓励蚕农通过优质蚕茧获得更大的利益。
3 一定要处理好鲜茧,防止鲜茧蒸热
要向蚕农宣传售茧时必须用透气物料装放运送,最好用稀眼竹器装茧,运茧途中要避免日晒雨淋和挤压,售茧时要轻倒、轻铺、轻放,防止振破蛹体;收购后必须及时处理,最好用篮堆法;用垅堆时,不能堆得过高,以.06m内为限,同时下铺垫席,并挖垅沟以防蒸热发生,鲜茧在24h内必须处理成半干茧。
4 二次烘干法中影响茧质的主要因素
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二次烘干法。二次烘干法中影响茧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湿度、气流和时间。因此烘烤时要在保护茧质的前提下,适时调节配置这4个因素。
4.1 温度的配置 茧层是蛋白质物质,在长时间高温的作用下,往往会导致丝胶蛋白质变性,使缥丝解舒困难。其在减速干燥的后阶段,茧体含水率已不多,干燥速度慢,若此时再处于高温下,势必损害茧丝的质量,不但丝胶变性,而且丝素结构破坏,茧丝发黄脆化,丝纤维的强伸度下降;反之,若采取长时间低温烘茧,同样会造成丝胶变性,不能补正外层丝胶易溶的弱点,缥丝时使洁净和清洁成绩下降。因此烘茧温度一定要在保护茧质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配置:头烘预热阶段争取在30—40mni内使炕内空气温度升到100℃,进人恒温阶段保持在100—110℃,以110℃最佳。二烘开始即开始减速干燥,温度用90—100℃,烘Zh后,降温至80℃,最后出炕前1一Zh温度降至70℃最佳。烤茧温度切忌“高温急烘和低温闷烘”。
4.2 湿度的配置 丝胶在60一90℃的干热温度范围内,变性尚不显著,但湿热对丝胶变性的影响则远大于干热,所以在水分蒸发旺盛的等速干燥阶段,如湿度过大,则使蚕丝处于高温多湿状态,丝胶变性加剧,将损害茧丝的品质。在减速干燥阶段,因茧层的水分含量较少,此时若采用过低的湿度,将造成茧层过干而影响解舒。因此,在干燥过程中,必须适时调节干燥室内的相对湿度,使其达到干燥快,丝胶变性小的目的。头烘进炕一般30mni左右前,排湿吸气要全关闭并加大火力,等灶温升到标准温度,手触灶内湿度很大时,则将排湿吸气全部开放,充分排湿,直到半干茧出炕为止,这一阶段的相对湿度保持在6%一10%。二烘进灶与头烘二样升到标准温度时排吸气全开,Zh后开一半,减少排湿,湿度保持在12%一巧%。出炕前lh开13/或全關,适当留湿,湿度保持在20%一25%,以免茧层过干影响茧质。从干燥全过程来讲,干燥室内相对湿度的控制应掌握“先低后高”的原则,等速干燥阶段要高温低湿;减速干燥前段要降温适湿;减速干燥后段要低温保湿,这样才能达到保全茧质的目的。总之,湿度的控制应按“湿多多排,湿少少排”的要求,也就是头烘要充分排湿,二烘要合理出湿。
4.3 等速阶段风速(气流)配置 等速阶段风速(气流)大有利于干燥和排湿,但风速过大,使蛹体水分扩散速度迟于茧层表面水分蒸发速度,茧层过干使茧质恶化,因此,进人减速阶段特别是减速后阶段,风速应逐渐减小,以降低表面汽化速率,使水分内部扩散与表面汽化基本平衡,从而避免茧层过干状态。
4.4 干燥时间 目前生产上很多茧站都使用车子风扇灶干燥设备,根据蚕茧干燥规律,控制好温度、湿度和气流,一般的烘茧周期是:头烘需2.5—3h,二烘需3—3.5h。
4.5 二烘出炕适干程度 二烘出炕前必须对蚕茧做适干程度检查,如鼻闻微香,手触干燥,摇茧声音清脆;剖茧捻蛹轻松易碎,略重油(有油不腻),部分成小片,搓捻即成线香条即可出炕。出炕干茧的适干率不得低于85%。出炕后的干茧须经冷却后,才能装袋打包。
4.6 “还性”程度的影响 头烘出灶的半干茧一定要处理好“还性”的程度。处理好还性,能使茧和茧、茧层和蛹体、蛹体表面和蛹心间的水分不平衡的现象得到调节,以缩小开差,达到茧粒之间的含水率趋于平衡,使之在二烘时增加对热力的抵抗而减少丝胶变性,否则不仅会影响二烘适干均匀,而且还会降低解舒率。掌握还性的程度以手插人茧堆中,感觉阴凉、弹性弱、茧层柔软为适度。时间一般4d左右(阴雨多湿天可提前ld),并有轻微馒味。过度还性产生蒸热容易损伤茧质。
参考文献:
[1] 孙波,刘小瑞,吴明涛.蚕茧干燥的发展现状及趋势[A].中国农业工程学
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