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是老师常用的教育方法,但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因为人的本性毕竟是喜欢听表扬。那么,能不能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让它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呢?李镇西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化批评为表扬”,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李老师的教育探索并未止步于此,他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在老师表扬和集体褒奖之间,学生更看重后者。在本文中,李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教育技巧固然令人称赞,但更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的,却是他对学生的挚爱和对完美教育境界的不懈追求。
所谓“走进心灵”,就是让孩子的心灵有所感动,有所醒悟;在孩子犯了错误时,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方法至关重要。
比如“批评”。毫无疑问,批评是重要的教育方法,说它重要是因为在教育中批评是不可缺少的;或者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因而是有缺陷的。但是,有时候表扬比批评更加有效。富有智慧的教师,哪怕是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也能找到可以鼓励和表扬他们的地方,巧妙地将批评转化为表扬,从而达到触动学生心灵、教育学生的目的。
作为校长,我担任初一(13)班的副班主任。有一天,一个叫王君的女孩子流着眼泪来向我诉说她被人欺负的经过。原来,她是英语课代表,同桌张霖因为经常不交作业而被老师批评,于是张霖便认为是王君从中作梗,对王君怀恨在心,在其他同学们面前不停地说王君的坏话,还让他们不要和王君玩儿。
我安慰了王君一番,送走她后,我想:如果我直接把张霖找来批评一顿,不但张霖会更加恨王君,导致她们之间的矛盾激化,而且她也不会从心里接受我的教育的。我还是采用集体谈话的方式对全体同学进行正面教育比较好。
过了几天,我准备去班里和学生进行一次集体谈话。本来我是想去讲讲做人的道理的,可是考虑到那种老生常谈式的大道理很难真正让他们受到触动,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给学生读一篇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这是一篇赞美人性的作品。我还特别问了问班主任最近班上有没有什么值得表扬的事,班主任老师对我说了最近一些优秀学生帮助同学进步的事。向班主任老师了解过情况后,我走进了教室。
学生见我进来都很惊喜,却不知道我这个校长为什么要来给他们上课。我说,听班主任说最近你们进步很大,我很高兴,特地来表扬你们。我举了一些从班主任那里听来的例子,说:“我们班上有这么多给别人带去爱的同学,我非常感动。我曾送过全校同学一句话……”
同学们齐声说:“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是的,就是这句话。而刚才我表扬的那些同学,就给我们带来了幸福,他们是我们班的骄傲!”我说,“为了表扬这些同学,也为了鼓励我们班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同学,今天我带了一碗‘面’来请大家吃。这碗面叫做《一碗清汤荞麦面》。”
我开始朗读这篇小说,一边读一边评论,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教室里一片宁静,孩子们专心致志地听我的朗读。小说中对美好人性的赞颂——团结抗争、自强不息、善良真诚,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同情、鼓励、尊重……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同学的心。我特别注意张霖的表情,她听得非常专注,一双眼睛一直注视着我。
我自始至终没有提王君受欺负的事,自然也没有具体地批评任何一个同学,但我知道,我想要表达的意思已经通过我的表扬和对这篇小说的朗读评论,全都表达出来了。而且,包括张霖在内的每个同学都被感动了。
反思这件事的处理,我本来有三个办法可以选择:第一,直接找张霖来批评教育;第二,到班上去教育全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点名地批评张霖;第三,通过表扬尊重别人的好现象,再带着学生读《一碗清汤荞麦面》,让每个同学都受到感动,当然也让张霖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
我采用的是第三种方法,后来的事实证明,我是成功的。我听班主任说,从此张霖再也没有欺负过王君同学。
但过了一段时间,我听班主任说,张霖虽然没有欺负王君,可英语成绩很糟糕,不认真学,而且最近和英语老师关系也不太好。我对班主任说:“我找张霖谈谈吧。”
我只是她的副班主任,从来没有和她单独谈过话,如果单刀直入地批评她英语学习不认真,显然不能让她心服口服。于是我还是决定从表扬开始。在找她之前,我专门问了问张霖最近哪些地方进步突出,班主任告诉我,她团结同学,关心集体,数学成绩也有进步……
下午,我把张霖叫出教室,我看她有些紧张,就笑着说:“不用紧张,我是专门表扬你的。”
她有些吃惊,抬头看着我。
我说:“上学期,我听任老师说你有不少缺点,是不是?”
她点点头,小声说:“我原来学习不努力,和同学不团结。”
我说:“但现在听说你改正了许多,是不是?”
她说:“是的。”
我说:“所以,我很高兴,我要表扬你的进步。这就是我今天找你的原因。”
我注意到,她的脸上完全没有了紧张,有的是有些自豪的微笑。
我准备转变话题,谈她现在的缺点。本来我想说:“有了进步很好,但你还可以做得更好,你现在还有一些缺点,比如……”可是,话到嘴边,我想了想,说出来的话变成了这样:“你的进步让老师很高兴,其实你还可以做得更好,是不是?”
她点点头。
我问:“哪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呢?”
她說:“我的英语成绩还不太好……”
我问她想没想过是什么原因造成英语成绩不好,她进行了一些分析。这个分析的过程,就是她自我教育的过程,而这种自我教育显然比我直截了当批评她要好得多。但是,我注意到,在分析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她一直没有谈到和英语老师的关系。
我开始和她谈我初中时学英语的故事,我说我原来的英语也不好。她听得非常认真。我说了当时我的一些学习方法,强调:“英语只要努力,没有学不好的。当然,要好好和英语老师配合。”然后,我似乎是不经意地问,“你现在和英语老师配合得怎样?”
她有些不好意思,说:“不好,有时候我还顶撞老师。”
我说:“这是你英语成绩不好的重要原因。以后可不要和英语老师抵触,要多和英语老师接触,多请教英语老师,这样你一定能够把英语学好!”
她点点头。
我说:“听说你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我给你准备了礼物。但是现在不忙送给你,我想等你有了更大的进步,特别是英语学习有了进步时,再把这礼物送给你,好吗?祝你取得更大进步!”
又过了一学期,我向班主任了解张霖的表现,特别是英语学习有没有进步。班主任说她进步相当大,英语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于是,我再次找到张霖,表扬她新的进步,并把礼物送给她。她特别开心。
张霖的进步当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班主任和其他老师都为她的进步付出了许多。但是从我这个角度看,化批评为表扬,或者说,巧妙地寓批评于表扬之中,应该是我转化张霖的诀窍。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因此榜样的力量未必无穷。但表扬的力量的确是无穷的!喜欢听表扬是人的天性,只要这褒奖是真诚而符合实际的。从表扬中,我们可以感到一种尊严和尊重。这种尊严感和尊重感,会激励我们朝着人们所期待的方向不断进步。因此,如果能够达到教育目的,我宁愿选择表扬。
但是,对有缺点学生的这种表扬如果是班集体的表扬而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表扬,效果会更理想。我多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在老师表扬和集体褒奖之间,学生更看重后者。
我班上曾经有三个后进生特别让我头疼。在采用多种方法都收效甚微之后,我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经过反思,我找到了问题所在:第一,我把教育这几个后进生仅仅看成是我和他们之间的“较量”,而忘记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第二,我对他们批评多而表扬少,找他们谈心多是在他们犯了错误之后,批评自然就多一些。
认真考虑后,我决定改变策略,运用集体表扬的方法来激励他们改正错误,不断进步。新学期第一天,我把这几个后进生找来和他们商量:“这学期你们几个同学开展比赛,怎么样?”
孩子都有着争强好胜的天性,后进生也不例外。听说要比赛,孩子们来了兴趣,问我“比赛什么”“怎么比赛”,我说:“你们三个比赛一下,看谁各方面的进步最大。裁判不是我,而是全班同学。期中考试的时候,我请全班同学投票,看你们谁的进步大。选票就是期中考试作文。”
接着我在全班宣布,提前公布期中语文考试作文题《××同学进步大》。虽然这个“××”并未明确是指谁,但大家的目光自然会盯住平时最调皮的同学。由于学生的作文只能写一位同学,这就使参加比赛的三个后进生之间具有了竞争性,而且这种竞争随时处于学生集体的监督之中——由于学生的“选票”是考试作文,他们自然会认真对待,而这种“认真”必须体现为平时对那三个后进生的细心观察。
期中考试时,我果真出《××同学进步大》的作文题让学生写。收上试卷一看,三个后进生得到的选票几乎“旗鼓相当”。我把每个学生得到的“选票”——就是写他进步的作文都发给他,给他提三个要求:第一,回家后把这些作文读给爸爸妈妈听,让爸爸妈妈享受你成功的喜悦;第二,把每篇作文中最能打动你的语言勾画出来;第三,选一篇你认为写得最好的作文,在评讲作文时为全班同学朗读。
这三个要求都蕴含着我的教育意图:让他们读作文给家长听,是想让这些后进生的家长也享受到表扬并受到鼓励;勾画最能打动心灵的语句,是想让后进生读得更加仔细,这样才能真正让他们感动;在班上读作文,是想营造一种令后进生自豪的氛围,让他们在这氛围中坦然地自己表扬自己。
这种教育技巧,我在对历届后进生的教育中都运用过,可以说是屡试不爽。走进学生的心灵不容易,走进后进生的心灵更难。但只要富于智慧,我们是可以走进后进生心灵的。
批评是不可取代的,但当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时,它会更轻而易举地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化作学生进步的动力和勇气。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