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历史课教学中采取活动式教学法,如何进行课堂活动做了几点论述。通过这些活动,达到充分调动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的动起来,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历史课 活动式教学法 学生的主体作用
活动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具体活动的材料和意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对历史知识的探索、认识和发现过程。运用活动式教学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的、简单的接受现成的历史知识,而是学生通过多看、多听、多动手,增加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主动地去获取历史知识和方法,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从而培养学习兴趣、探索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给历史课堂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历史教学翻开崭新的一页。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活动式教学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设计问题,创设情景,激烈讨论,提出建议,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基于上述考虑,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几种活动式教学的方式。
一、让表演进入课堂
根据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直观教学的心理特点,以及按照教材不同内容,辅之以表演,让学生自己去演、去看、去感受、化景为情,融景入情,从而满足学生“自我表现,体现价值”的心理发展的需要,并且使之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并培养其积极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二、让趣味竞赛进入课堂
为了挑起学生内心竞争的欲望,让学生在竞争中接受知识,巩固知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举行一些小竞赛。比如模仿中央电视台“幸运52”和“超市大赢家”等节目,我组织同学们开展了“历史知识趣味竞猜”。我把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分为“大王、皇帝”“大臣、大将”“历史事件”“都城”“卓越的工程”“朝代”“青铜器”“历史典故”等类别,两人一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一个同学看着词语尽可能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描绘比划,另一个同学则根据同伴的描述猜出是什么词语。结果,配合默契的小组能猜出十几个,配合不默契的小组有可能一个也猜不对。这种尝试,既检验了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三、让辩论赛进入课堂
辩论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拓展和迁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辩论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空间,使学生体验了自主之乐,合作之趣,探究之悦,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情感体验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增强了教学效果。中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教师的想象。通过辩论,学生们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让赏会进入课堂
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来看,初中生的学生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初步具有了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历史教学不能过度强调逻辑分析,还要注重历史学习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宝藏丰富多彩。历史文物就是一段历史。历史文物既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物证,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和课本上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绘画等艺术瑰宝,对一些结构巧妙、制作精良的四羊方尊、“青铜盘”“春秋莲鹤方壶”“青铜立人”和“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树”,我就详细介绍。同学们一边观赏那些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一边猜测它们的用途,无形中激发了他们探索历史之迹的欲望。总之,在鉴赏历史文物中,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种艺术之美又以其独特的魅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启迪了他们的心灵和智慧。
小结:通过活动式教学法,能够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得到全方位落实,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历史课 活动式教学法 学生的主体作用
活动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具体活动的材料和意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对历史知识的探索、认识和发现过程。运用活动式教学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的、简单的接受现成的历史知识,而是学生通过多看、多听、多动手,增加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主动地去获取历史知识和方法,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从而培养学习兴趣、探索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给历史课堂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历史教学翻开崭新的一页。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活动式教学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设计问题,创设情景,激烈讨论,提出建议,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基于上述考虑,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几种活动式教学的方式。
一、让表演进入课堂
根据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直观教学的心理特点,以及按照教材不同内容,辅之以表演,让学生自己去演、去看、去感受、化景为情,融景入情,从而满足学生“自我表现,体现价值”的心理发展的需要,并且使之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并培养其积极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二、让趣味竞赛进入课堂
为了挑起学生内心竞争的欲望,让学生在竞争中接受知识,巩固知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举行一些小竞赛。比如模仿中央电视台“幸运52”和“超市大赢家”等节目,我组织同学们开展了“历史知识趣味竞猜”。我把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分为“大王、皇帝”“大臣、大将”“历史事件”“都城”“卓越的工程”“朝代”“青铜器”“历史典故”等类别,两人一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一个同学看着词语尽可能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描绘比划,另一个同学则根据同伴的描述猜出是什么词语。结果,配合默契的小组能猜出十几个,配合不默契的小组有可能一个也猜不对。这种尝试,既检验了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三、让辩论赛进入课堂
辩论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拓展和迁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辩论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空间,使学生体验了自主之乐,合作之趣,探究之悦,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情感体验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增强了教学效果。中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教师的想象。通过辩论,学生们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让赏会进入课堂
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来看,初中生的学生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初步具有了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历史教学不能过度强调逻辑分析,还要注重历史学习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宝藏丰富多彩。历史文物就是一段历史。历史文物既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物证,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和课本上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绘画等艺术瑰宝,对一些结构巧妙、制作精良的四羊方尊、“青铜盘”“春秋莲鹤方壶”“青铜立人”和“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树”,我就详细介绍。同学们一边观赏那些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一边猜测它们的用途,无形中激发了他们探索历史之迹的欲望。总之,在鉴赏历史文物中,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种艺术之美又以其独特的魅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启迪了他们的心灵和智慧。
小结:通过活动式教学法,能够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得到全方位落实,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